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37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2l株占56.76%,革兰阴性细菌13株占35.14%,真菌3株占8.12%。颈内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结论ICU中早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8月ICU送检的342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2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01株(29.5%):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分别为29株(28.7%)、25株(24.8%)、33株(32.6%)和14株(13.9%)。病原菌分离率前6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株(19.8%)、肺炎克雷伯菌12株(11.9%)、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9.9%)、表皮葡萄球菌8株(7.9%)、屎肠球菌7株(6.9%)和白色假丝酵母菌7株(6.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8株占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7株占63.6%,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14株占56.O%。分离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结论 ICU深静脉导管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耐药菌为主,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准确地报告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以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CRI的危险因素,为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ICU中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RI,CRB 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I、CRB的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论 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预后分析,对减少CRBSI的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CRBSI的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调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总例数674例,置管总天数6 197 d,发生CRBSI者28例,感染率4.52‰。28名患者共培养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18株(50%);革兰阴性(G-)菌16株(44.4%),真菌2株(5.6%)。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内罹患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中CRBSI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量使用抗生素、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ICU病房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36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36例中,30例阳性,共分离出10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8例,占60%,革兰氏阳性杆菌12例,占40%.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葡萄球菌属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结论:我院ICU病房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大于葡萄球菌,根据经验和药敏试验抗感染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ICU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多重耐药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一2014年9 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统计多重耐药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2011年10月一2014年9月间ICU 住院患者使用血管内置管术 人数为891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5人,感染发生率为5.0%(45/891).CRBSI中多重耐药有33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3.7%(33/891),占感染人数的构成 比73%(33/45),结论 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重视病原菌监测,对控制多重耐药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楠楠  李刚  蔡文伟  沈晔 《浙江医学》2015,37(19):1621-1623,1630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生素,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EICU近3年来中心静脉CRBSI患者的血培养、导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总结其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61例中心静脉CRBSI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66株,其中G-菌33株(50.0%),G+菌27株(40.9%),真菌6株(9.1%)。常见菌株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7%),鲍曼不动杆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6.1%)。G-菌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G-菌已成为EICUCRBSI患者的主要致病菌,CRBSI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普遍偏高。【关键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重症监护病房耐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10.
桑卫洪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227-1229
目的:探讨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ICR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ICR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81例ICRI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统计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率。结果: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假丝酵母菌为主;留置尿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以G-杆菌和CNS为主;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以G-杆菌和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CNS、G-杆菌和假丝酵母菌是ICRI的主要病原菌,加强ICRI的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对诊断治疗ICRI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于2009年7月起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CRBSI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7年7月~2009年6月监测为32.35‰;而2009年7月~2011年6月为18.89‰。结论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开展目标性监测,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现场干预,明显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临时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34例中心静脉临时留置导管相关感染分离出来的致病菌进行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分析。结果 34例标本共分离出6种病原菌、40株细菌,其中6例同时培养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26株,占65.0%;革兰氏阴性菌14株,占35.0%;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分离率分别为30.0%、22.5%、20.0%。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丁胺卡那、万古霉素敏感率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结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临时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根据经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用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杨翠  唐梦琳 《四川医学》2017,38(9):1093-1096
目的探讨ICU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2月前小儿ICU未设立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前);于2011年1月,开始成立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后),明确感染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目标性监测,对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评价指标对比感染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生率。结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从2010年42.50%下降至35.04%,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从5.80‰下降至1.28‰。结论感染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在落实感染控制措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监控上起到重要作用,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防PICC感染。方法对180例患者PICC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的观察。结果180例患者中5例发生相关性感染,其中进行家庭护理不当致感染的有3例。结论护士正规操作,规范管理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指导家属护理及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唐海飞  朱以军 《浙江医学》2009,31(4):534-535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静脉导管留置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也日益增加,有报道认为穿刺置管所引起的细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感染的原因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84株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旨在今后更好的为临床治疗CRI提供合理可靠的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 I)菌血症病原菌的细菌学情况。方法:对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内,近五年发生的CR I菌血症患者的静脉血、体内导管的尖端、中间段和皮下段各1cm长,及穿刺点部位皮肤分泌物,分别作细菌培养加药敏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作回顾分析。结果:采集标本105份,31份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病原菌38株,G 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7.89%(22/38);G-菌以绿脓杆菌为主,占36.84%(14/38),所检出菌株数与导管留置时间呈正相关,且具有多耐药性和较高耐药率。结论:CR I菌血症属医院内感染的一种,由其主要病原菌的特点,给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参考依据。植管术中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及术后规范护理是预防的关键措施,拔除导管和以导管尖端为主的多种标本细菌学检查结果为依据的目标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加强监控,为临床预防诊疗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 U内C RBS 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多数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种属多样化,耐药率高,加强IC U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落实有效地持续改进措施,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耐药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ICU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ICU病房2000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医院感染中以G^-杆菌为主,占86.8%,其次为G^-菌占13.2%。G^-杆菌中以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占G^-杆菌的23.9%,占肠杆菌科细菌总数的71.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2.6%。G^-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耐苯唑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占86.5%。G^-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为9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低为15%,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9%;ESBL及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棒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均为10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也高达88%;ESBL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药阿莫西林,棒酸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80%以上,同时对多种抗生素呈交叉耐药。G^-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16%,只对万古霉素无1例耐药。结论 合理使用及严格限定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对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及个别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与流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