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创伤148例急救原则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148例多发生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创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达29.05%(43/148),术前、术中、术后病死率分别为58.14%(25/43)、11.63%(5/43)、30.23%(13/43)。术前主要死于创伤性休克,术后主要死于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认为急诊护士应提高对多发性创伤的理论认识,按照急救原则、VIPCO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建立创伤救治组,以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霍相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066-1067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救治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经急诊救治的165例多发性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伤115例(69.70%),高空坠落伤43例(26.06%),斗殴伤7例(4.24%)。ISS评分<16分54例,16≤ISS<25分71例,≥25分40例。治愈148例(89.70%);死亡17例(10.30%),其中死于脑疝6例,失血性休克死亡8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死亡2例,心包填塞死亡1例。受伤30 min内就诊死亡2例,30 min~1 h就诊死亡5例,>1 h就诊死亡10例。结论 (1)多发性创伤对机体损害程度重,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2)创伤性休克和颅脑外伤是主要致死原因;(3)应加强创伤急诊体系建设,实现多学科协同合作,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建立胸痛急救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8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入院时间,将胸痛急救体系建立前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建立后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8.37%(38/43),病死率为2.33%(1/43);对照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70.45%(31/44),病死率为15.91%(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68±2.36)d,对照组为(16.65±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胸痛急救体系可提高AMI患者的救治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和护理方法,使临床工作中对肝破裂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方法]对48例外伤性肝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病人中,痊愈43例,5例死亡,1例死于早期休克,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0.4%,治愈率为89.6%。[结论]准确的诊断与伤情评估、术前积极的复苏急救和高效护理、术后的预见性护理在肝外伤救治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性骨折并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1例严重多发性骨折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救治28例,有效率为90.3%.3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9.7%,其中2例死于腹腔内出血,1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和中大血管损伤.结论 患者入院前医务人员做好急救前的准备,入院后妥善安置好患者,并密切观察病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正确评估患者的失血量和补血量,迅速给予固定、畅通呼吸、给氧及止血等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该病的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附15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01~2009-09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 (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三组.结果 急救一体化救治、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急救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确定性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入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高原地区采用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276例的院前救治临床资料.结果:27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中262例经院外急救处理后成功转运到急诊科,现场死亡8例,转运途中死亡6例.结论:多发性创伤伤情复杂,病程进展快,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院前快速、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提高其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和护理方法,使临床工作中对肝破裂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方法]对48例外伤性肝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病人中,痊愈43例,5例死亡,1例死于早期休克,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0.4%,治愈率为89.6%。[结论]准确的诊断与伤情评估、术前积极的复苏急救和高效护理、术后的预见性护理在肝外伤救治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情况,为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及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2010-01-31-2015-12-31接诊的院前创伤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机制、救治情况和预后。数据资料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录8 324例患者中,男6 094例(73.21%)、女2 230例(26.79%)。汉族6 027例(72.41%),其次为维吾尔族1467例(17.62%)。31~40岁(27.14%),41~50岁(21.78%)和21~30岁(17.67%)为创伤事件高发年龄组。创伤高发职业分别是工人(25.32%)、农民(14.96%)和学生(14.65%)。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者占58.01%。每日创伤事件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2~15时及18~21时这两段时间。最常见的受伤机制分别是道路交通伤(45.43%)和高处坠落伤(18.93%)。最常见的受伤部位为头颈部(56.48%)。急诊手术主要以清创缝合术(36.19%)及腹部手术(20.60%)为主。创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87%,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休克,发生率分别为14.18%和10.23%。创伤患者死亡208例,总病死率为2.50%,一半以上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本院急诊创伤患者存在较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其对医院创伤急救的资源配置和流程安排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优化流程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急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其行优化急救流程治疗;同时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车出车至接回的往返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专科确定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85.00%(51/60);观察组病死率为6.67%(4/60),低于对照组的15.00%(9/6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18/6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优化流程救治,能够最大限度缩短急诊室救治时间和专科确定治疗时间,提高急诊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保证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刘春英  郭镜华 《家庭护士》2009,7(2):105-106
[目的]总结多发性创伤病人院前院内的急救和护理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急诊的80例多发性创伤病人进行现场救护、转运途中救护、急诊室救治及心理护理.[结果]80例病人中有2例在送往我院途中死亡,2例入院后因并发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例入院后因创伤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69例治愈或住院进一步治疗,5例因其他原因转院治疗.[结论]多发性创伤病人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分秒必争,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救护,快速、安全地转运病人,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3.
将363例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3例.观察组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按VICP救护程序进行急救和护理;对照组由普通医护人员按常规进行急救和护理.结果观察组15例死亡(8.3%),对照组26例死亡(14.2%),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实行VICP救护程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术前救治护理措施效果.方法:选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前急救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前急救与护理是最初和最重要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给AMI患者在行PCI术前施行正确救治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86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86例患者治愈77例,死亡9例,死亡率10.5%;其中3例死于合并重度颅脑损伤,4例死于重度失血休克,2例死于术后多发伤所致多系统器官衰竭.术后因出现进行性血气胸而再次紧急开胸2例,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患者,及时做好抢救工作,护理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因甲状腺外伤、术后血肿、肿瘤等所致呼吸困难的急诊急救.方法:对25例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病死率12%,3例最终死亡,2例死于术前,1例死于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呼衰;1例因外伤性血肿窒息再次手术,2例因气管软化术后固定欠妥再次手术.结论:①甲状腺切除的死亡率几乎为零,但甲状腺外伤、术后血肿、肿瘤等所致呼吸困难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应引起足够的警惕;②术前采取恰当的方法改善呼吸道梗阻,术中认真做好对气管软化的处理,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徐加萍  吕君 《全科护理》2016,(33):3515-3516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演练对急诊多发性创伤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通过单项操作模拟训练及模拟急诊真实病例进行系统情景模拟演练的方法对56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结果]培训前后,多发性创伤病人抢救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急诊护士对多发性创伤病人抢救流程、抢救速度及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情景模拟演练从训练掌握急诊抢救基本技能、抢救流程到模拟临床真实病例,进行救治过程中的应急能力训练,可提高急救成员的配合能力,缩短多发性创伤病人救治急救时间,从而保证抢救时效性及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效果及再出血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8例患者,早期病死率11.5%;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率42.5%,好转和较好者达70.8%.手术再出血13例,发生率9.7%;108例术前无出血倾向者6例发生再出血(5.6%),40例有出血倾向者(术前经检验证实)7例再出血(17.5%),再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4 h以内.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术前经检验证实有出血倾向者应慎行立体定向术.  相似文献   

19.
969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11-11~2008-11-11院前急救的969例创伤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男女之比为2.47∶ 1;年龄1~95岁;20~49年龄段67.24%,受伤原因:交通伤44.58%,斗殴伤14.04%,跌伤10.01%,坠落伤3.3%;创伤部位的前四位依次是头部(36.5%)、四肢(29.1%)、腰部(7.43%)、胸部(2.48%)和脊柱(2.48%);死亡率1.34%,交通伤是最主要的死因.结论 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控制救治反应时间,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治团队的构建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方法 成立战创伤救治团队,包括组织架构、救治原则、救治流程、工作职责;对战创伤救治团队中的护士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培训.结果 建立并完善了医院战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急性战创伤急诊服务流程图以及突发重大成批伤病员救治流程.受训护士理论知识平均成绩由(80.5±5.87)分上升至(92.3±4.25)分,操作成绩由(87.0±5.66)分提高至(93.0±4.29)分.战创伤救治团队成功救治18名某地拥挤踩踏事件的伤员.结论 在军事战争和非战争灾害救援中,部队医院急救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救治流程、多学科协作下的战创伤救护模式以及有效的培训管理,有助于提高教治效果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