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贵州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和评估系统,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为测试工具,对628名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SCL-90大部分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女生的恐惧、强迫、敌对、焦虑等因子分高于男生。学习年级、学习压力、预期社会适应压力等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由此应加强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就业信心。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网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上网率、上网时间、地点、费用、目的及主观评价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测试和分析,以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上网状况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2005—03—16/2005—03—26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在校1-4年级68个教学班级学生进行上网状况和网络心理抽样调查,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实施团体测评和比较分析。 结果:共发放调查表6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其中男生63人,女生543人;高职348人,中职258人;城市生源276人,农村生源330人;一年级261人,二年级246人,三年级78人,四年级21人;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7.4岁。①96.04%的学生上网,平均每周上网1,58次,平均每周上网3,99h;82.67%为周末自由时间上网,79.7%上网地点为网吧;学生平均每月上网费用16,65元;学习和获取信息为学生第一上网动机,占26.73%;学生自我主观评价为5.45%上瘾,81,68%喜爱但没瘾。②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3分者检出情况:上瘾组高于喜欢但没瘾组和不感兴趣组,女生高于男生,年级越高则越低,总计8.97%。③不同主观网瘾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上瘾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敌对6个因子高于另两组(P〈0.05),与国内常模比较,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因子分(P〈0.05)。④上瘾和没上瘾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性别差异不大;不同上网主要动机学生症状自评分除敌对因子外也无显著差异。⑤不同上网时间因子分比较:每周上网〉9h组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3个因子和强迫症、抑郁、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分,分别显著高于和高于〈9h各组。 结论:主观上瘾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随着年级升高心理素质有所升高,单位时间上网频率和时间越多心理问题越严重,医卫职业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网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上网率、上网时间、地点、费用、目的及主观评价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测试和分析,以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上网状况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05-03-16/2005-03-26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在校1~4年级68个教学班级学生进行上网状况和网络心理抽样调查,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实施团体测评和比较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表6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其中男生63人,女生543人;高职348人,中职258人;城市生源276人,农村生源330人;一年级261人,二年级246人,三年级78人,四年级21人;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7.4岁。①96.04%的学生上网,平均每周上网1.58次,平均每周上网3.99h;82.67%为周末自由时间上网,79.7%上网地点为网吧;学生平均每月上网费用16.65元;学习和获取信息为学生第一上网动机,占26.73%;学生自我主观评价为5.45%上瘾,81.68%喜爱但没瘾。②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3分者检出情况:上瘾组高于喜欢但没瘾组和不感兴趣组,女生高于男生,年级越高则越低,总计8.97%。③不同主观网瘾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上瘾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敌对6个因子高于另两组(P<0.05),与国内常模比较,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因子分(P<0.05)。④上瘾和没上瘾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性别差异不大;不同上网主要动机学生症状自评分除敌对因子外也无显著差异。⑤不同上网时间因子分比较:每周上网>9h组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3个因子和强迫症、抑郁、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分,分别显著高于和高于<9h各组。结论:主观上瘾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随着年级升高心理素质有所升高,单位时间上网频率和时间越多心理问题越严重,医卫职业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4.
背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A类别)、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B类别)、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C类别),即本文所说的自我概念三种类别;它们的不一致或落差是自我心理学重要研究内容,与健康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目的:探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或不一致、即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试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横断面研究。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对象:2002-01/03随机选取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97人)、中国石油大学(85)、中国公安大学(103人)和首都师范大学(52人)4所学校的2~3年级9个班的大学生,共337人;上海大学2年级学生7个班的大学生,共150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的1-2年级4个班大学生,共120人,总共607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51份,有效被试是556人。方法:用自编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客观自我和镜中自我4个问卷)问卷测量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观察指标:大学生自我概念3种类别落差、心理健康十个因子表现和它们的关系。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概念3种类别落差的描述性统计、A类别落差最大(65.0&;#177;39.2);其次是B类别(-30.1&;#177;28.2);再次是C类别(-0.11&;#177;24.7)。②大学生对症状自评量表的反应属正常范围,揭示大学生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的。③大学生A和B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显著、C类别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不显著。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回归分析结果,A类别落差对症状自评量表的预测作用最大(β=0.32),其次是B类别(β=0.24),再次是C类别(β=-0.14)。结论: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⑧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新乡市3所大学临床医学、动物医学及体育专业的6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607名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症状依次为躯体化(9.2%)、人际关系(6.9%)、抑郁(6.3%)、焦虑(5.6%)、强迫(4.4%)等症状;其中男大学生偏执、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女大学生(P<0.05),而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大学生(P<0.05)。结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是大学生常见心理症状,男、女大学生间心理症状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性别、年龄学校教师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的差异。方法:①于2005-02/2006-02从河南部分大学、中学、小学不同教研组抽取教师630名为调查对象。均无严重躯体和精神疾患,且自愿配合量表评估。②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生活质量,该量表共74个条目,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所有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1~5),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中国修订版评估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1~5),得分越高,表明其症状越严重。③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以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发放问卷630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的问卷570份。①教师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除症状自评量表的偏执因子外,教师其他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2.180~4.719,P<0.05~0.01)。②不同类型学校教师间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大学教师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中学教师(t=3.22~6.50,P<0.01),各类型教师中以中学教师各因子分最高。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师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男性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女性(t=2.40~6.28,P<0.05~0.01),而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明显低于女性(t=2.358~5.50,P<0.05~0.01)。40~55岁教师症状自评量表9项因子分均明显高于25~40岁教师(t=6.38~8.74,P<0.01)。④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综合生活质量各纬度积分比较:大学教师在躯体健康纬度、心理健康纬度、社会功能纬度、物质生活纬度所得总分均明显的高于中、小学教师(u=2.29~4.69,P<0.05~0.01),中学教师在3种类型学校教师中各纬度得分最低。结论:①在各类型教师中,大学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高,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低。②教师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A类别)、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B类别)、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C类别),即本文所说的自我概念三种类别,它们的不一致或落差是自我心理学重要研究内容,与健康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目的探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或不一致、即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试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横断面研究.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对象2002-01/03随机选取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97人)、中国石油大学(85)、中国公安大学(103人)和首都师范大学(52人)4所学校的2~3年级9个班的大学生,共337人;上海大学2年级学生7个班的大学生,共150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的1~2年级4个班大学生,共120人,总共607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51份,有效被试是556人.方法用自编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客观自我和镜中自我4个问卷)问卷测量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观察指标大学生自我概念3种类别落差、心理健康十个因子表现和它们的关系. 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概念3种类别落差的描述性统计、A类别落差最大(65.0±39.2);其次是B类别(-30.1±28.2);再次是C类别(-0.11±24.7).②大学生对症状自评量表的反应属正常范围,揭示大学生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的.③大学生A和B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显著、C类别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不显著.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回归分析结果,A类别落差对症状自评量表的预测作用最大(β=0.32),其次是B类别(β=0.24),再次是C类别(β=-0.14).结论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③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淄博市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方法:2004—11随机选取山东省淄博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四的5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组症状群,每一项均采取5级评分制。1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分表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检测,以SCL-90项目得分〉/2分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划界分。数据采集时间为各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2个月内,以班为单位进行测查。通过班主任教师组织、由接受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做主试,测试中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当场收回问卷并进行整理,剔除测试内容不完整的问卷。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选取山东省淄博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四的5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资料完整的569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个因子的检出率:初一学生各因子的检出率都较低;初二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方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分别为33.7%,28.9%,26.8%、25.8%和20.0%:初三学生敌对、强迫、偏执因子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_4%、25.7%和22.1%;初四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敌对、焦虑、抑郁方面的检出率又明显提高,分别为48.2%,35.5%,33.6%,32.7%,30.0%,28.2%。②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个因子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的差异:初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初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严重,心理问题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③不同年级学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初一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二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初三学生只在偏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四学生各项分数上都没有表现出明显性别差异。 结论:青春期学生存在较大比例的心理问题,大体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初二、初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性别差异存在年龄阶段性,应及时建立一个有效的青少年健康辅导计划。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中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及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活动充满许多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的心理困扰必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目的:了解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设计:以中学生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对象:于2003-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百色市及隆林县3所中、学共34个班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一、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制,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统一指导语,规范调查方法和行为,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结果: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合格问卷1855份,有效率92.75%。①壮族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所得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②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高于男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③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为高中生大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影响百色老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男学生人际敏感排第4位,焦虑排第6位;而女学生这两个因子的位次恰好相反,其余各因子的排序男女生一致。前3位因子均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结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前3位因子为:抑郁、躯体化及强迫。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学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初中生严重。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性进行心理教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中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及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活动充满许多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的心理困扰必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目的:了解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设计:以中学生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对象:于2003-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百色市及隆林县3所中学共34个班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制,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统一指导语,规范调查方法和行为,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结果: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合格问卷1855份,有效率92.75%。①壮族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所得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②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高于男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③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为高中生大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影响百色老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男学生人际敏感排第4位,焦虑排第6位;而女学生这两个因子的位次恰好相反,其余各因子的排序男女生一致。前3位因子均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结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前3位因子为:抑郁、躯体化及强迫。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学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初中生严重。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性进行心理教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测评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并测试和分析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于2006-05整群随机分层抽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药学、护理3个医学专业系在校学生10个班级466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梁静的健康生活方式测验量表改进版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团体测评和比较分析。健康生活方式测验量表包括16个问题,每个问题有3个回答选项以供选择,每个选项得分为0,10,20,30分不等。此量表系在梁静生活方式测验量表的原则和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在个别问题和个别回答选项的词句表达上进行了适当的变更和调整。调整后未影响信度和效度。将“健康生活方式测验量表”16组问题的回答选项结果进行计分,16个得分数字相加即为健康评分总分。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结果:发放问卷466份,回收合格问卷450份,有效率96.57%。①70.67%学生的生活方式健康评分在280~<400分的较高分区,属非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型;24.22%在160~<280分中游区,属黄灯警示生活方式型。②不同类别学生生活方式评分比较,男生与女生差异显著(333.4±51.9,305.5±56.7,P<0.05);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差异显著(314.4±56.2,297.4±56.5,P<0.05);不同年龄段比较和不同专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生活方式健康评分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r=-0.246,-0.174,-0.190,-0.269,-0.282,-0.279,-0.201,-0.229,-0.236,P<0.01)。④与国内常模比较,生活方式健康评分<400分以下的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8个因子分显著增加,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有近1/4的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红灯开始报警。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赞美训练是一种旨在改变学生的心态、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其形成积极应付方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在实践或模拟实践情景中通过不断暗示、辩证分析、团体相互鼓励而逐渐形成多看事物好的一面的良好心理认知结构,从而调整心态、提高自我认识并形成积极应付方式。探讨赞美训练对提高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完成。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2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性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对照组训练同时进行,实验组进行赞美训练,对照组主要进行记忆及思维能力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集体训练1次,2h/次,共计1学期(18周)。对两组学生进行应付方式、自信心、心态测量及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学生自信总分差值和心态总分差值分别为59.47±33.10和59.30±35.64,明显高于对照组(21.26±4.37和26.60±28.37,t=3.38,2.71,P<0.05)。②实验组学生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得分均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在总分、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恐怖等多个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虽然实验组进步更大,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③训练后学生积极应对得分明显增加(P<0.05),而消极应付方式方面得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正性应对和负性应对两个方面的得分差值都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结论:赞美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心态、应付方式的改变和自信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与全国常模标准比较.方法对2003年4月中下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期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及内蒙古医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参与者均自愿参加.测评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0~4的5级评分,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积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评估参与者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测定大学生人群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数据相比较,并进行应对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痛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052份,有11份问卷填写潦草无法辨认而视为废卷,进入结果分析问卷1 041份.①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大学生群体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总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1.70±0.71,1.37±0.48),强迫(1.83±0.77,1.62±0.58),人际敏感(1.75±0.76,1.65±0.51),抑郁(1.68±0.71,1.50±0.59),焦虑(1.71±0.81,1.39±0.43),敌对(1.75±0.76,1.48±0.56),恐怖(1.64±0.77,1.23±0.41),偏执(1.67±0.70,1.43±0.57),精神病性(1.62±0.74,1.29±0.42),总分(144.05±62.17,129.96±38.76),总均分(1.69±0.71,1.44±0.43)].②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症状及阳性痛苦水平均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与积极应对成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成正相关.结论面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焦虑、恐怖、敌对、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其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积极应对下的人群其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阳性项目数及痛苦水平,均低于消极应对下的人群的相同指标,故而应对方式不同,突发事件对心理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与全国常模标准比较。方法:对2003年4月中下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期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及内蒙古医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参与者均自愿参加。测评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0~4的5级评分,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积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评估参与者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测定大学生人群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数据相比较,并进行应对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痛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052份,有11份问卷填写潦草无法辨认而视为废卷,进入结果分析问卷1041份。①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大学生群体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总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1.70&;#177;0.71,1.37&;#177;0.48),强迫(1.83&;#177;0.77,1.62&;#177;0.58),人际敏感(1.75&;#177;0.76,1.65&;#177;0.51),抑郁(1.68&;#177;0.71,1.50&;#177;0.59),焦虑(1.71&;#177;0.81,1.39&;#177;0.43),敌对(1.75&;#177;0.76,1.48&;#177;0.56),恐怖(1.64&;#177;0.77,1.23&;#177;0.41),偏执(1.67&;#177;0.70,1.43&;#177;0.57),精神病性(1.62&;#177;0.74,1.29&;#177;0.42),总分(144.05&;#177;62.17,129.96&;#177;38.76),总均分(1.69&;#177;0.71,1.44&;#177;0.43)]。②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症状及阳性痛苦水平均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与积极应对成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成正相关。结论:面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焦虑、恐怖、敌对、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其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积极应对下的人群其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阳性项目数及痛苦水平,均低于消极应对下的人群的相同指标,故而应对方式不同,突发事件对心理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医学院在校学生述情障碍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于2005-11-20以整群抽样的原则选择新乡医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32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共4个因子(因子Ⅰ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幻想缺乏,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个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越明显。分别计算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医学院校学生1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个项目,分别计算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并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放问卷322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完整的12份,收回合格问卷310份,有效率96.3%。①医学院在校学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为(69.95±11.12)分,均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65.70±7.98)分。一至四年级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分别为(71.56±7.96),(69.81±9.47),(67.34±6.57),(67.57±7.54)分,差异无显著性(F=2.038,P>0.05)。男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Ⅳ得分略高于女学生[(71.65±9.47),(68.02±8.44),t=-2.217,P=0.046];[(19.86±3.98),(18.12±4.03)分,t=-2.258,P=0.034]。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31.68±36.87)分,与全国青年常模(129.96±38.7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显著增高,而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低(P<0.05~0.01)。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738,P>0.05)。女学生人际关系及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学生,男学生敌对因子分高于女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Ⅰ、Ⅱ、Ⅳ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呈正相关,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相关(r=0.185~0.396,P<0.01),与敌对因子相关性最低(r=0.185),与强迫相关性最高(r=0.396),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因子Ⅲ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是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和焦虑因子。结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述情障碍的水平,述情障碍可能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医学院在校学生述情障碍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方法:于2005-11-20以整群抽样的原则选择新乡医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32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共4个因子(因子I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幻想缺乏,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个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越明显。分别计算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医学院校学生1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个项目,分别计算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并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发放问卷322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完整的12份,收回合格问卷310份,有效率96.3%。①医学院在校学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为(69.95&;#177;11.12)分,均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65.70&;#177;7.98)分。一至四年级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分别为(71.56&;#177;7.96),(69.81&;#177;9.47),(67.34&;#177;6.57),(67.57&;#177;7.54)分,差异无显著性(F=2.038,P〉0.05)。男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Ⅳ得分略高于女学生[(71.65&;#177;9.47),(68.02&;#177;8.44),t=-2.217,P=-0.046];[(19.86&;#177;3.98),(18.12&;#177;4.03)分,t=-2.258,P=-0.034]。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31.68&;#177;36.87)分,与全国青年常模(129.96&;#177;38.7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显著增高,而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低(P〈0.05~0.01)。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738,P〉0.05)。女学生人际关系及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学生,男学生敌对因子分高于女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I、Ⅱ、Ⅳ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呈正相关,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相关(r=0.185~0.396,P〈0.01),与敌对因子相关性最低(r=0.185),与强迫相关性最高(r=0.396),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因子Ⅲ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人方程的是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和焦虑因子。 结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述情障碍的水平,述情障碍可能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40-142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 health,sports 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 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health,sports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