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探讨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成活安全性的变化.方法以新西兰成年兔为实验对象,进行自身双耳对照.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成像、酶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以及皮瓣成活面积的测量等方法,观测预扩张静脉皮瓣的微循环变化及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的微血管管径由扩张前的(7.2±0.7) μm增至扩张后的(15.6±1.9) μm,微血管密度由(0.010 8±0.000 2) μm2/μm2增至(0.052 5±0.002 1) μm2/μm2(P<0.01),成活率由(21.89±1.12)%增至(85.10±2.32)%(P<0.001).结论静脉皮瓣经预扩张后,皮瓣的微血管密度、管径均有明显增加,皮瓣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扩张皮肤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探索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进行皮肤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以72只兔耳为活体实验标本,应用微循环显微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对照组(n=8)皮肤与处于不同扩张时间的扩张组(n=8×8)皮肤内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值,并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测量皮瓣成活部分的长宽比例和面积.结果 (1)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13.43±0.98)μm、密度(0.0472±0.0022)、血流速度(1012.70±65.51)μm/s、血流量(14.71±0.74)μm3/s较对照皮肤[(分别是(7.22±0.71)、(0.不扩张0108±0.0002)、(327.01±65.51)、(1.46±0.41)μm3/s]明显增大变快,差异有显著意义(6.49<t<49.49,P均<0.01).(2)扩张过程中,血流速度加快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血管直径和血流量每4周有1次周期性变化,每1周期的第3周末均出现一增量峰值,后一周期的变化是在前一周期增量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血管密度也呈周期性变化,但各周期间密度3变化范围相同.(3)每一变化周期第3周末的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与同一周期其他扩张时间的扩张皮肤移植比较,皮瓣成活面积增量变化最大,与不扩张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q=3.7215,P<0.05;q=5.5026,P<0.01),而且后一周期要优于前一周期.结论皮肤扩张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发生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血流量峰值的出现时间即每一变化周期第3周末是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 ,探索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进行皮肤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 以 72只兔耳为活体实验标本 ,应用微循环显微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技术 ,观测不扩张对照耳 (n =8)皮肤与处于不同扩张时间的扩张组 (n =8× 8)皮肤内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值 ,并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 ,测量皮瓣成活部分的长宽比例和面积。结果  ( 1)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 ( 13 4 3± 0 98)μm、密度 ( 0 0 4 72± 0 0 0 2 2 )、血流速度 ( 10 12 70± 65 5 1) μm/s、血流量 ( 14 71± 0 74 ) μm3/s ,较对照皮肤 [(分别是 ( 7 2 2± 0 71) μm、( 0 0 10 8± 0 0 0 0 2 )、( 3 2 7 0 1± 65 5 1) μm/s、( 1 4 6± 0 4 1) μm3/s]明显增大变快 ,差异有显著意义 (t=6 4 9~ 4 9 4 9,P均 <0 0 1)。 ( 2 )扩张过程中 ,血流速度加快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血管直径和血流量每 4周有 1次周期性变化 ,每 1周期的第 3周末均出现一增量峰值 ,后一周期的变化是在前一周期增量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 ;血管密度也呈周期性变化 ,但各周期间密度变化范围相同。 ( 3 )每一变化周期第 3周末的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 ,与同一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兔股动脉、静脉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的微循环血流晕动态变化、光镜下结构的改变及其成活面积,为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预构轴型不扩张皮瓣组、单纯预构轴型皮瓣组及无蒂游离皮瓣组,每组4只,前2组股动脉、静脉移位后,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预构轴型不扩张皮瓣组分别在肉膜深面置入容量为5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7 d后开始注水;无蒂游离皮瓣组为对照组,未采取预构及扩张处理.定期对4组皮肤进行微循环血流量检测,并取样进行光镜观察.预构术后52 d,前3组形成以预构股动静脉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组则形成无蒂游离皮瓣后均原位缝合,观察其成活面积.结果 预构轴型扩张皮瓣组较其他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成活面积大[(97.54±2.73)%],光镜下改变显著(P<0.05).结论 扩张术能促进预构轴型皮瓣的血管化进程,明显增大预构轴型皮瓣成活面积,增加其移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1号(MCP-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标记红细胞(FITC-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观察36只Wistar大鼠的早期微循环改变、MCP-1应用后胰腺局部微循环的反应。结果与AEP自然病程组比较,MCP-1治疗组血清淀粉酶由(2997.7±801.4)?IU/L降至(1909.7±295.5)?IU/L(P<0.01);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腺泡细胞胞浆内空泡减少;毛细血管密度由(52.8±6.1)%增至(63.2±5.5)%(P<0.01);微血管管径由(4.5±0.4)?μm增至(5.9±0.6)?μm(P<0.05);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流速、流量增加,灌流稳定(0.87±0.06)nl/min(P<0.01)。结论MCP-1具有显著改善A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抗AP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是实现MCP-1疗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及对扩张皮瓣成活长度的影响.方法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将罂粟碱霜用于组织扩张过程,分别与罂粟碱全身给药和囊内导入2种方式以及常规扩张进行对照,观察在扩张前后及给药前后扩张皮肤的组织血流量以及扩张皮瓣成活长度的差异.结果扩张注水前外用组皮肤血流量值较其它组明显较高(P<0.05).在扩张后外用组较其它各组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给药前外用组皮肤血流量值较其它2组高(P<0.05);外用组在给药后,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值不断上升并最终高于其它各组,至240分钟时与其它各组明显差异(P<0.05);术后10天外用组平均皮瓣成活长度为(13.67±1.28)cm,导入组为(11.07±0.88)cm;肌注组为(10.79±0.49)cm,对照组为(9.49±0.77)cm,外用组与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外用组扩张包膜组织中罂粟碱的平均含量为(3.5±1.2)μg/g,导入组和肌注组包膜组织中及各组动物血液中均检测不到罂粟碱含量.结论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透过皮肤并有效地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增加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对于扩大组织扩张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将两组支架植入12只雌性NIH小鼠肠系膜间,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化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支架血管化面积。结果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后,其网管内可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均匀贴壁。支架植入体内2周,切片血管化面积A组为2260.91±242.35μm2与B组823.64±81.29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17284.36±72.67μm2与B组17041.14±81.51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2周支架切片肌动蛋白阳性染色面积A组为565.22±60.58μm2与B组205.91±16.25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4321.09±19.82μm2与B组4260.28±27.17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是一种良好的简易血管化支架模型;预血管化可以明显增强支架植入早期的血管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及对扩张皮瓣成活长度的影响。方法 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将罂粟碱霜用于组织扩张过程 ,分别与罂粟碱全身给药和囊内导入 2种方式以及常规扩张进行对照 ,观察在扩张前后及给药前后扩张皮肤的组织血流量以及扩张皮瓣成活长度的差异。结果 扩张注水前外用组皮肤血流量值较其它组明显较高 (P <0 .0 5)。在扩张后外用组较其它各组仍处于较高水平 (P <0 .0 1 ) ;给药前外用组皮肤血流量值较其它 2组高 (P <0 .0 5) ;外用组在给药后 ,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值不断上升并最终高于其它各组 ,至 2 4 0分钟时与其它各组明显差异 (P <0 .0 5) ;术后 1 0天外用组平均皮瓣成活长度为 (1 3 .67± 1 .2 8)cm ,导入组为 (1 1 .0 7± 0 .88)cm ;肌注组为 (1 0 .79± 0 .49)cm ,对照组为 (9.49± 0 .77)cm ,外用组与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非常显著 (P <0 .0 1 ) ;外用组扩张包膜组织中罂粟碱的平均含量为 (3 .5± 1 .2 ) μg/g,导入组和肌注组包膜组织中及各组动物血液中均检测不到罂粟碱含量。结论 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透过皮肤并有效地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 ,从而增加扩张皮肤的血流量 ,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对于扩大组织扩张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的应用价  相似文献   

9.
远红外线对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远红外线照射对实验性皮瓣成活的影响,采用48只SD大鼠,在背部掀起皮瓣2cm×6cm。从术前3d至术后第5d,应用远红外线照射大鼠皮瓣,观测皮瓣掀起后即刻的微循环变化和术后7d成活情况。结果显示,远红外线组皮瓣近、远端微血管开放率、流动微血管口径和流速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皮瓣成活率较对照组的62.7%提高到照射组的80.5%(P<0.01)。研究结果表明,远红外线能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皮瓣血流量,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进行皮肤外扩张治疗过程中,发现外扩张后的皮肤有类似延迟的作用。为探索其变化的机理,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皮肤外扩张组,对照组为不扩张组。各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及血氧饱和度(SpO_2)检测计进行皮肤微循环血流监测,并对2组皮瓣成活面积及微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12天后,LDF 值比未扩张前增高,SpO_2值恢复到扩张前水平;皮瓣成活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微血管造影皮下血管吻合支明显增多。认为,外扩张后的皮肤生存质量未较正常皮肤下降,并有近似于延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扩张皮肤软组织修复缺损中菱形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菱形皮瓣设计对扩张皮瓣中问松弛部分的充分利用.方法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在设计旋转皮瓣修复缺损时,如果中间松弛部分不能充分利用.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来充分利用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菱形皮瓣的尖部设计在扩张最充分部分,皮瓣蒂部设计在旋转皮瓣的切口侧,要注意保证菱形皮瓣与旋转皮瓣形成的复合皮瓣的长度与蒂的宽度比例在2.5:1.0.结果 11例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复合皮瓣的长宽比例最大达到3:1,多数在2.5:1.0.皮瓣全部存活,有1例皮瓣尖部小面积血运障碍,1例菱形皮瓣尖部早先轻度淤血.结论 该设计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了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最大可能的修复了缺损.复合皮瓣设计,一是注意长宽比例,二是尽量选择蒂部有知名血管的轴型皮瓣以策安全.只要设计合理,该方法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动物模型上探索岛状筋膜瓣诱导预制扩张皮瓣的存活和血供建立时限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大白鼠的侧胸腹形成以侧胸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瓣 (1.5cm× 2 .0cm) ,经皮下转移至背部 ,其下埋置扩张器 ,扩张完毕后 ,形成以筋膜瓣血管蒂为载体的预构扩张皮瓣 ,观察皮瓣的成活 ,并行微血管照影 ,了解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微血管构建情况。结果 岛状筋膜瓣的血管与皮肤血管网在 3周后即建立了良好的吻合 ,预构皮瓣建立了丰富的血供 ,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 ,预构皮瓣的长宽可比筋膜瓣大 2 .5~ 4.0倍。结论 皮肤扩张的同时应用岛状筋膜瓣预构的轴型皮瓣能建立起丰富的血管网 ,以筋膜瓣血管为蒂移植安全 ,较传统扩张或随意皮瓣应用更灵活 ,可将岛状或游离皮瓣作远位移植 ,且皮瓣更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应用血管移植和组织扩张技术,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移转或游离移植的轴型皮瓣,用于缺损的修复或器官再造。方法将颞浅动、静脉筋膜岛状瓣移转至颈部,其下埋置扩张器,进行皮肤扩张后,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岛状预制皮瓣。结果自1996年以来,为8例面、颈部严重烧伤的患者形成颈部扩张预制皮瓣,带蒂移转,无血运障碍等并发症发生,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在局部无可资利用的轴型皮瓣,不能满足缺损修复与器官再造的需要时,以颞浅动、静脉为携带血管的扩张预制皮瓣技术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扩张预构皮瓣的手术设计、操作技巧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应用于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探测出颞浅动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Ⅰ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颞浅筋膜岛状瓣,筋膜瓣的大小为5×4cm~8cm×7cm(平均为6.8cm×5.2cm);分别在颈部、耳后乳突区和额部进行剥离,形成容纳扩张器的皮肤软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该腔隙内,舒展地固定于已剥离好的腔隙的皮瓣深面,在筋膜瓣下埋置适当大小的扩张器。注水完毕后,进行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预构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预构皮瓣的大小为8cm×4cm~17cm×7cm(平均11.89cm×6.39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另行植皮修复。为确保皮瓣转移安全,对7例预构皮瓣进行了术前延迟处理。结果:临床应用10例,其中预构颈部皮瓣4例、预构耳后乳突区皮瓣5例、预构额部皮瓣1例。除1例耳后乳突区预构皮瓣发生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除l例耳后供瓣区区需另行植皮修复外,其余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扩张时间3~5个月,平均4.05个月。结论:皮瓣预构技术可摆脱人体固有的皮肤血管构筑的限制,在原不存在轴型血管的部位形成轴型皮瓣,或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轴型皮瓣,是对传统皮瓣形成技术的一种改良,是皮瓣外科学领域的一项新进展。组织扩张技术在皮瓣预构中的作用,除可促进皮瓣的新生血管化,提供更大面积的薄型皮瓣外,还有助于皮瓣供区的关闭,降低供瓣区继发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颞颊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如何设计颞颊部的扩张皮瓣。方法 对 6 19例颞颊部的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应用不同部位、不同转移方法的扩张皮瓣进行修复。额部以旋转皮瓣、面颊部以旋转及滑行皮瓣、颈部以易位皮瓣为主及胸部带蒂转移的手术设计。结果  8例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远端坏死 1~ 5cm ,其中 5例再次手术时皮瓣上移后未影响最终修复效果 ,3例补充植皮。 5例面部扩张皮瓣远端坏死 0 5~ 1cm ,4例行二期瘢痕切除缝合术 ,1例行补充植皮术。 4 1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外露 (占 6 6 2 % ) ,行二期手术时皮瓣面积稍有不足 ,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额部以旋转皮瓣、面颊部以旋转及滑行皮瓣、颈部以易位皮瓣为主的手术设计 ,以及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是修复面颊部皮肤病变切除术后创面的良好方法 ;周密的手术设计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以猪臀部双侧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分别作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观察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成活、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荧光染色、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用组织学检查和血管灌注透明标本显示其血管结构及构筑的变化。结果: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远段的血运显著降低,轴型血管血管网有损伤表现、分而模式改革和长宽比例缩小。结论:过度扩张可影响轴型皮瓣的血运。  相似文献   

17.
蔡兴东  周庆红  王敏  张丹萍  徐昕  王鹏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549-550,i0006
目的:探讨使用大容量扩张后额部皮瓣全鼻再造的效果。方法:应用180~240ml的大容量圆形或长柱形扩张器扩张前额皮肤,扩张容量达到180~260ml后作二期手术,三叶瓣的远端均修薄并向内翻转与衬里缝合,将形成鼻翼的二侧叶部分皮下组织向中心点翻转抬高鼻尖部,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所有大容量扩张后额部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3年随访,鼻外形维持较好,额部线状瘢痕不明显。结论:使用大容量扩张后额部皮瓣全鼻再造,扩张的组织量富裕、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A 20-year-old male who sustained a severe avulsion injury of his left scalp and face together with a cranial bone fracture on his right temple six years previously, presented with extensive alopecia over the left temporal scalp. There was also a depression in the right temple with complex scarring caused by previous operations. A simultaneous complet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calp defect and the depression was obtained by expansion of the left temporoparietal scalp, followed by free-flap transfer of the expanded tissue and augmentation with a free scapular flap. The end result was very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9.
扩张的交腿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虚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交腿皮瓣相结合,修复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共已采用扩张的交腿皮瓣修复对侧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10例。结果本方法对供皮瓣区及受皮瓣区均能得到良好的修复,供区不需移植皮片,修复后遗留的体表痕迹少,皮瓣较薄外形佳。结论虚用扩张的交腿皮瓣为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提供一种简单易行、损伤小、皮瓣供受区外形均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小阴唇扩张皮瓣的阴道形成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应用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小阴唇组织 ,以小阴唇扩张皮瓣行阴道形成术的方法。方法 选择 3cm× 5cm、5 0ml肾形扩张器 ,置入小阴唇内外侧壁之间及阴唇间沟 ,扩张小阴唇 ,以获取足够面积的小阴唇组织。于尿道膀胱与直肠间造穴 ,翻转蒂在阴唇后联合处的小阴唇双叶皮瓣 ,以小阴唇皮瓣衬覆阴道腔壁 ,完成阴道形成术 ;术后夜间佩带模具 3~ 6个月。结果 本组5例经术后 6个月~ 2年随访 ,4例已结婚 ,性生活满意 ;外阴形态正常 ,再造阴道外口大于 2横指 ,深度≥ 8cm ,具有感觉和分泌功能 ,接近生理需要。结论 应用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小阴唇形成阴道是诸多阴道形成术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其损伤小 ,并发症少 ,再造阴道接近解剖及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