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氧分压(TcPO2)的监测,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新生儿危重症患儿进行经皮TcPCO2及TcPO2监测,并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共37例次)进行对比.结果 TcPO2(72.43±24.31)mmHg,PaO2(71.22±31.73)mmHg,TcPCO2(41.97±9.26)mmHg,PaCO2(41.20±10.78)mmHg,TcPO2与PaO2差值(1.26 4-14.05)mmHg,绝对值<5 mmHg者占40.5%(15/37).TcPCO2与PaCO2差值(0.79 ±6.67)mmHg,绝对值<5 mmHg者占80.1%(30/37);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cPO2与PaO2之间Pearson系数0.909,P<0.01,TcPCO,与PaCO,之间Pearson系数0.792,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cPO2与PaO2之间r=0.909,P<0.01,TcPCO2与PCO2之间r=0.792,P<0.01,提示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TcPCO2、TcPO2监测可以准确评估重症新生儿PaCO2及PaO2,特别是PaCO2.TcP-CO2、TcPO2持续监测的使用可以减少新生儿进行血气分析的采血次数及对新生儿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对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NICU患儿经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后的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研究期间符合入选条件患儿1 011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9例,医院感染率为5.8%,日感染率为3.5%;以每半年分期,日感染率从2013年上半年的8.0%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1 000呼吸机使用日从2013年上半年的12.8‰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例/1000中心静脉置管日从2013年上半年的4.5‰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连续性目标性监测可及时掌握NICU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和危险因素,便于采取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NICU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研修见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5月~ 1999年 5月 ,我到日本信州大学 (简称信大 )医学部附属医院研修新生儿急救 (NICU)专业 ,并到长野县儿童医院进行短期参观。对其先进的医疗设施、诊疗技术及科学严谨的病房管理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NICU的管理信大医学部附属医院NICU使人感受最深的是无菌管理制度。房间的门窗密封良好 ,屋顶装有空气净化除菌装置 ,经此装置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自由菌数为零。屋顶边缘装有排气装置 ,将陈旧空气排出室外 ,形成良好的空气循环。工作人员的入室程序是维持室内清洁无菌的主要环节。进入NICU须经过三道门 :第一…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诊治重症新生儿和对高危儿进行监护的医疗单元,医疗设备多,噪音难免.探索噪音对新生儿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噪声引起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机制,对新生儿生理和神经行为的发育及对中枢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多.文章就此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 480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60例,发生率达33.3%,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窒息、缺氧、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VH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缺氧、感染、贫血、机械通气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和氧分压(Pa O2)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最常用的评估指标,其结果需通过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方式进行血气分析而获得。由于病情需要,多数患儿往往需反复穿刺采集标本,不仅导致新生儿罹患感染概率增加,甚至造成医源性贫血等。经皮氧分压(Tc PO2)及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 PCO2)作为无创血气分析的监测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对于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氧疗、机械通气、休克及低灌注的监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霉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侵袭性霉菌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以及引起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总结1995~2004年10年间我院NICU侵袭性霉菌感染病例,分析霉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氟康唑的疗效。结果(1)同期NICU收治的1 854例患儿中32例发生霉菌感染,发生率为1.73%,死亡12例,病死率37.5%;(2)发生霉菌感染的时间平均为入院后(10.4±7.3)d,表现为霉菌性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肺炎,症状包括发热(68.8%)、反应差(71.9%)、呼吸增快(81.3%)或呼吸暂停(46.9%)、腹胀(31.3%)、胃肠营养不耐受(25%)、休克(25%)、皮疹(18.8%)、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5.6%);(3)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低出生体重和机械通气是发生霉菌感染的高危因素(χ2=10.68,P<0.005;χ2=36.2,P<0.005);(4)病原学检查结果以白色念珠菌为主,28例(87.5%);(5)接受氟康唑治疗患儿预后优于非氟康唑治疗者(χ2=7.03,P<0.05)。结论霉菌已成为NICU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的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引起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氟康唑是一种有效的抗霉菌药,适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具有高危临床表现的新生儿作为先天性遗传代谢病(IMD)扩大筛查目标人群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NICU 2010年1~12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患儿进行35种IMD筛查,分析筛查阳性率,对阳性病例进行确诊试验,并在生后2年内进行随访。统计阳性病例的确诊率(阳性预测值)和假阳性率。同时,对IMD在新生儿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筛查的560例高危新生儿中阳性病例14例,阳性率2.5%,其中12例随访到生后2岁,确诊5例,确诊率(阳性预测值)41.7%,假阳性率58.3%,IMD在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早产/低出生体重、低血糖、体重下降明显或不增、呼吸窘迫等。结论在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尚不均衡的情况下,建议将出生后早期存在高危临床表现的新生儿作为IMD扩大筛查的目标人群,以提高患儿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480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60例,发生率达33.3%,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窒息、缺氧、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VH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缺氧、感染、贫血、机械通气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入NICU的1 057例重症细菌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多种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发病日龄(7 d)、羊水污染(Ⅱ、Ⅲ度)、感染类型(医院感染)、住院时间(≥14天)、机械通气、Apagar评分(7分)、胎膜早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天)、更换抗菌药物(≥3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3种)12个因素是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更换抗菌药物(≥3种)、Apagar评分(7分)、感染类型(医院感染)、机械通气、羊水污染(Ⅱ、Ⅲ度)是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NICU新生儿重症肺炎多种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定期轮换使用抗生素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细菌耐药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502例应用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头孢噻肟的患儿,观察肺炎克雷伯菌亚种感染的108例在相继5个研究阶段轮换使用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基础阶段为12个月,无序地应用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噻肟;后4个阶段每一阶段为6个月,交替使用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基本不用头孢噻肟.结果 随着停用头孢他啶时间的延长,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从基础阶段的59.3%下降至第3阶段的40 4%,到第4阶段又上升至45.9%,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P<0.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从基础阶段的6.7%下降至第4阶段的2.6%,而第5阶段则为4.5%,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P<0.05).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也逐渐下降,从基础阶段的59.8%下降至第2阶段的47.8%,第3阶段继续有所下降为45.4%,第4阶段为40 4%,第5阶段为33.6%,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5),但停药2 a耐药率仍偏高,未能消除.结论抗生素轮换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可达到降低细菌耐药率的成效.但细菌耐药性的消除需2 a以上或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上应用PDCA前后NICU的医院感染率、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合格率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为对照组,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为观察组。结果对照期间共收治患儿783例,发生医院感染37例,医院感染率4.7%;观察期间共收治患儿2164例,发生医院感染42例,医院感染率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后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恒温箱水、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均高于实施PDCA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噪音对高危早产儿的听力损害.方法 使用B&K2231精密积分声级计,累计测量NICU开放暖床及培育箱中噪音24 h,将其分为安静时间段和嘈杂时间段,记录其噪音分布情况.研究对象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将培育箱中养育20例为观察组和开放暖床中20例为对照组.在住院1个月时,分别作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两项听力检查.结果 安静时间段和嘈杂时间段时间比例约为3,安静时间段培育箱中噪音(55.3±1.2)dB与开放暖床中噪音(55.0±1.6)dB比较,P=0.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嘈杂时间段培育箱中噪音(58.6±3.3)dB与开放暖床中噪音(61.7±2.1)dB比较,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龄时,做TEOAE和ABR检查,观察组总反应能量较对照组高1.5 dB SPL,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Ⅴ波间期观察组缩短0.35ms,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例患儿均通过,各项指标显示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 低噪音环境更有利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听觉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5-2010年我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3150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256例,发生率8.1%.医院感染与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胃管留置及胃肠外营养等密切相关(P均<0.05),其中住院时间>14天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7.432,95%CI:0.345~6.290).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菌阳性率高(26.2%),耐药性强.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住院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病毒病原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咽拭子标本349份,同时收集该349例病例中因发热抽搐而需行腰椎穿刺术的患儿脑脊液标本130份,选取社区健康体检儿童87份咽拭子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咽拭子和脑脊液标本进行1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同时应用荧光实时PCR技术,对脑脊液标本检测13种脑炎相关病毒,并对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9份咽拭子标本中,病毒阳性209例(59.9%),其中鼻病毒11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60例,流感病毒A 20例,腺病毒10例,副流感病毒-3 6例,博卡病毒6例,流感病毒C5例,副流感病毒4 4例,冠状病毒HJYl/OC43 4例,流感病毒B3例,WU多瘤病毒3例,副流感病毒-l 2例,偏肺病毒2例,冠状病毒NL63/229E l例.87名健康儿童呼吸道病毒检测均为阴性.130例留取脑脊液标本的病例中,最后诊断为病毒性脑炎58例,病毒阳性22例(37.9%),其中肠道病毒通用型14例,巨细胞病毒3例,腮腺炎病毒2例,柯萨奇A16型l例,单纯疱疹病毒1例,鼻病毒1例.349例入选病例中,咽拭子和脑脊液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63.3% (221/349).同一患儿检测到病毒混合感染45例(12.9%),占所有病毒阳性病例的20.4%.混合感染率最高为WU多瘤病毒(100%,3/3)和人偏肺病毒(100%,2/2).病毒阳性病例中,年龄<6个月病毒感染率最高(72.2%),男性(148例)明显多于女性(73例).病毒阳性组中非危重病例少于病毒阴性组,而极危重病例则多于阴性组.结论 病毒是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全面监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病毒病原谱,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7):659-670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弱,极易受损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增加死亡风险.保护新生儿皮肤完整性、预防皮肤损伤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进行证据分级,制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管理指南,对皮肤常规管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给出推荐意见,旨在...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及经验性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2008年1月 - 2010年12月期间NICU住院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2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基础疾病、真菌类别,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基础疾病以肺部疾病最多见,占47.6%;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3.8%,其中腹部手术者4例.临床表现以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发热和反应差最多见,有19例(90.5%)出现血小板减低,19例(90.5%)超敏CRP增高,白细胞正常13例(61.9%).其中确诊真菌败血症18例(85.7%),真菌脑炎1例(4.8%),尿路感染2例(9.5%).病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总治愈率71.4%,好转19.1%,死亡9.5%.结论 喂养不耐受、发热、呼吸暂停和反应差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患儿多数表现有血小板减低及超敏CRP增高,白细胞正常不能排除该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见,白假丝酵母菌次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对24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1日 - 2010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新生儿真菌感染24例,占NICU 同期收治新生儿0.66%(24/3 635).210例同时做血培养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送检率5.8%(210/3 635);(1,3)-β-D葡聚糖阳性24例,阳性率11.4%(24/210);血培养阳性8例,阳性率3.8%(8/210),(1,3)-β-D葡聚糖阳性率显著高于血培养阳性率(P < 0.05).病原菌中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毛霉菌1例,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2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均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7 d以上(100.0%),早产儿20例(83.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9例(79.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7例(70.8%).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长期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以早产儿为主,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动态观察更容易早期发现异常.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有利于NICU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医学科中感染菌株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各类送检标本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5株,占42.5%;革兰阳性球菌55株,占27.5%;真菌60株,占30%.革兰阴性杆菌对第2、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亚胺培南总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总耐药率低,未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耐唑胺耐药.结论 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升高趋势,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有上升趋势,且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