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视眼角膜激光手术要三思而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视眼角膜激光手术的光学矫正效果肯定.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角膜激光手术在我国发展迅速.由于人眼具有特殊的结构可变性与功能的互补性,因此,仅把远视力当作唯一或主要追求目标,轻易采取不可逆的方法一劳永逸地改变屈光,而忽略人们在不同年龄对远视力与屈光的不同生理需要及对其它视功能(近视力、对比觉、色觉、光觉及眩光适应功能等)的影响,结果可能有得有失,甚或得不偿失.考虑到近视眼角膜手术的特点,分析利弊得失,建议医患双方端正目的,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近视屈光手术人群的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44岁行近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120例(240眼)。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3组,各组均为40例(80眼)。应用AstraMax二三维角膜综合检查站行角膜地彤网检查,记录角膜曲率及Q值;并行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眼轴长度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分别将Q值与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Q值均数为-0.16±0.17,呈正态分布;Q〈0者206眼,占85.83%;Q值与性别、眼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屈光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F=9.6665,P〈0.05),高度近视组和低度、中度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0037,P〈0.05;q=3.1218,P〈0.05);低中度近视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角膜中央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呈无相关性。结论我国近视屈光手术人群的Q值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群角膜为长椭圆形(prolate)。Q值与屈光不正程度相关,而与性别、角膜中央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角膜生物力学及眼压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16例(232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方法按每人双眼等效球镜度(SE)高低分为低SE眼和高SE眼,比较双眼标志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角膜阻力因子量(CRF)、角膜滞后量(CH)和眼压的特点;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差值分为组1(SE差值2.5~3.0 D,37例)、组2(SE差值﹥3.0 D~6.0 D,44例)和组3(SE差值>6.0 D,35例),比较不同屈光参差程度组内低SE眼和高SE眼CRF、CH和眼压的特点。主要指标CRF、CH、角膜补偿眼压。结果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CRF分别为(10.40±1.74)mm Hg和(10.38±1.6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683),CH分别为(9.71±1.68)mm Hg和(9.66±1.90)mm Hg,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6)。在屈光参差程度不同的三组中,双眼间低SE眼与高SE眼CR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10.58±1.74)mm Hg,(10.65±1.61)mm Hg(t=-0.175,P=0.862);组2:(10.31±1.88)mm Hg,(10.14±1.58)mm Hg(t=0.434,P=0.666);组3:(10.35±1.47)mm Hg,(10.31±1.65)mm Hg(t=-0.141,P=0.903)。各组双眼间CH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9.66±1.59)mm Hg,(9.74±1.52)mm Hg(t=-0.210,P=0.834);组2:(9.89±1.90)mm Hg,(9.83±2.21)mm Hg(t=0.122,P=0.903);组3:(9.59±1.35)mm Hg,(9.35±1.71)mm Hg(t=0.336,P=0.512)。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角膜补偿眼压分别为(18.37±3.58)mm Hg和(18.67±3.48)mm Hg,也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07,P=0.54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眼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圆锥角膜与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30只圆锥角膜和30只近视眼的角膜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圆锥角膜的角膜平均表面规则指数(SRI)、表面不规则指数(SAI)、角膜中央的屈光力、同一病人两眼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SimK值、SimK的差值、I-S值及角膜镜影象第1环与15环、第1环与25环及最大一环与最小一环平均屈光力的差值等均明显高于近视眼的各对应值(P<0.01)。提示圆锥角膜和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分析将有助于圆锥角膜的早期定量诊断。 相似文献
5.
6.
近视眼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SYSTAT软件处理数据,测量276例(523只眼)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及眼轴,并对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与散光,近视程度与屈光力、眼轴的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组的垂直径角膜屈光力较低、中度组者值高;在不同屈光度组之间,眼轴的差异非常显著;近视程度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有一定的关系。由此证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为近视形成的两个主要 相似文献
7.
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并评价这种差异在近视回退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近视回退组 15眼;非回退组 21眼。运用OrbscanⅡ系统分别在LASIK术前,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两组的角膜前 /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 结果 两组术后的中央角膜厚度值都随着随访时间而增长,术后 1周值显著低于术后 1个月(P=0 000)和术后 3个月值(P=0 000)。但两组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变化过程不一致,回退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P>0 05),而术后 3个月前表面曲率显著凸于 1周值 (P=0 002);非回退组角膜后表面随时间而变扁平(P<0 05),而前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 (P>0 05)。 结论 LASIK术后全角膜向前膨隆可能是近视回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与中青年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分别测量100例200眼儿童近视眼及101例202眼中青年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检影验光,记录近视,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位,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组近视度数较儿童组明显加深,SimK1,SRI,SAI增大,SimK2及MinK无明显差异。2组角膜中央图形形态相似,大多为蝴蝶结形,椭圆形次之,圆形及不规则形较少,2组角膜在多表现为顺规散光,但中青年组斜向散光及逆规散光较儿童组增多,结论:从儿童到中青年,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度数加深,角膜表现不规则,不对称性增大,并且散光轴位有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角膜Q值相关因素与双眼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近视眼角膜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分析Q值在同一个体双眼之间的对称性.方法 使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K&Q计算软件获得305例610眼近视患者角膜6 mm分析区域的Q值,并针对Q值的分布及与其相关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厚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5例610眼角膜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16±0.11(-0.51~0.20).Q值与角膜散光、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和Zernik系数Z40之间呈线性相关,而与球镜、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3 mm和5 mm区不规则指数、模拟角膜镜读数、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性别、年龄之间不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Q值个体间差异较大,与眼部多个因素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对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球差增加值,F-CAT组为1.05±0.76μm,S-LASIK组为1.26±0.8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目标Q值为F-CAT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决定系数0.65,F=4.276,P=0.043),S-LASIK组为屈光度和Q1值(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26和0.258)。结论:F-CAT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球差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方法:95只近视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A组,n=53)和高度近视组(B组,n=42),角膜地形图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角膜Q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术眼手术前后角膜Q值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角膜Q值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屈光度与角膜Q值没有相关性(P>0.05)。但术后角膜Q值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B组手术前后角膜Q值变化的绝对值大于A组(P<0.01),术后角膜Q值变化与术前屈光度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由术前长椭圆非球面形(Prolate)变为扁椭圆非球面形(Oblate)。高度近视组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改变程度大于中/低近视组。 相似文献
12.
近视眼角膜非球面特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非球面特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利用ALLEGRO角膜地形图仪对70例(140眼)Lasik前、后近视患者进行检测,获取角膜顶点30°偏心率(ε)和角膜非球面特性参数Q值,并对Q值与屈光度、角膜曲率和角膜直径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0只眼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32±0.10(-0.08~-0.62)。Q值与等效球镜之间有较弱负线性相关关系,与角膜曲率、Z40、角膜散光(ΔK)均有直线相关关系。水平子午线Q值与角膜水平直径有正线性相关关系。但是Q值与性别、年龄、角膜厚度、眼压之间无相关关系。Lasik后Q值均呈正值,术后1个月的Q值分布为0~1.34,平均0.67±0.32。结论Q值在眼光学系统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参数,它与眼多个因素有关,Lasik显著改变了Q值,可能会影响手术后眼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的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连续的成年人近视眼510例(1020眼).方法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近视眼病例的角膜Q值.对Q值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做眼别间、性别间比较,对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年龄与Q值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指标 角膜Q值,相关系数.结果 成年近视眼1020跟角膜Q值平均-0.27±0.16(范围-0.86~0.25),近似正态分布.右眼与左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角膜Q值男性(-0.26±0.15)与女性(-0.27±0.17)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角膜Q值与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无相关性(r=0.057,0.044;P=0.068,0.156).20岁以下组角膜Q值平均为-0.24,负值较小;40岁以上组为-0.36,负值较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成年近视眼人群的角膜Q值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向负值飘移的倾向,尤其40岁以后更明显.角膜Q值与眼别、性别、屈光度无关,但高度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国人近视屈光手术人群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我国近视屈光手术人群的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与其他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180例近视患者的右眼分为低、中、高近视程度三组,每组60例,性别及年龄匹配。进行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及其他屈光手术常规术前检查。进行Q值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总体Q值均数为-0.142±0.151,男性为-0.126±0.14,女性为-0.156±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屈光不正度数间呈正相关(P=0.015);三组间Q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4,P=0.012),低度组和中、高度近视眼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中、高度近视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1)。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呈负相关(P=0.031);Q值与角膜直径及角膜中央厚度无相关性(P=0.482,P=0.799)。结论适宜屈光手术近视人群的Q值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群的角膜曲率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Q值与屈光不正程度、角膜中央曲率相关,而与性别、角膜中央厚度、角膜直径之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LASIK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111眼近视眼按等效球镜作为分组依据(<-3.00 D、-3.00~-6.00 D、>-6.00 D),角膜地形图测量手术前后角膜Q20值和Q30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Q20、Q30多为负值,术后向正值变化.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与Q20弱相关(r=0.332,P<0.01),与Q30值没有相关性(P>0.05).Q20组间均值相比及Q30组间均值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Q20、△Q30(表示手术前后Q20或Q30变化的绝对值)均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1).△Q20或△Q30组间均值两两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Q20及Q30相比其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 D以内△Q30变化大于△Q20变化,而-6.00 D以上△Q20变化大于△Q30(P<0.05).结论 20可以作为评估近视度数较高患者眼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的敏感指标,而Q30可以评估中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并且Q20和Q30术前值均有可能成为设定目标Q值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Atlas9000、Orbscan及Pentacam三种方法测量近视患者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的差异和一致性。方法 横断面比较性研究,随机选取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成年近视患者49例(98眼),分别应用Atlas9000、Orbscan及Pentacam测量患者的角膜Q值。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Two-wayANOVA)比较不同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仪器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Atlas9000、Orbscan及Pentacam测得的角膜Q值分别为-0.342±0.135、-0.302±0.182和-0.305±0.120,三种方法测得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5,P=0.005),两两比较表明Atlas9000与Orbscan、Pentacam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得负值更大,但Orbscan与Pentacam检测结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tlas9000、Orbscan与Pentacam测得的角膜Q值之间均有正相关性(均为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表明Atlas9000与Pentacam一致性好。结论 Atlas9000、Orbscan及Pentacam测量近视患者角膜Q值存在一定差异,但Atlas9000与Pentacam的一致性较好,两者可相互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30岁以上中国人眼角膜Q值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以邯郸眼病研究的检测对象为目标人群,按照自愿原则采集角膜地形图,测量1683人的右眼,其中男性728人,女性955人,平均年龄(53.64±11.0)岁(30~107岁)。方法 使用OrbscanII采集角膜地形图,分析角膜在3.0 mm、5.0 mm和7.0 mm测量孔径下的前后表面Q值及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的关系。主要指标 角膜前、后表面Q值。结果 角膜前表面Q值在3.0 mm、5.0 mm和7.0 mm测量孔径下平均值分别为-0.28±0.175、-0.28±0.175和-0.29±0.175;角膜后表面Q值在3.0 mm、5.0 mm和7.0 mm孔径下平均值分别为-0.26±0.216、-0.26±0.214和-0.26±0.215。在5 mm孔径下角膜前表面Q值与年龄、屈光度负相关(B=-0.003和-0.013,P<0.01和=0.016);角膜后表面Q值与年龄、屈光度正相关(B=0.002和0.016,P=0.036和=0.043)。结论 中国人眼角膜Q值与欧美人存在差异,且受年龄、屈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改变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8~16岁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患者85例(85眼),分别进行配戴前及配戴1年后的眼轴和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Q值测量。眼轴由IOLMaster测得,角膜像差和Q值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像差取6 mm瞳孔直径下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3例受检者完成1年的随访检查。初始眼轴长度和配戴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5.17±0.88)mm和(25.42±0.8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7,P<0.01)。眼轴年增长幅度低于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初始角膜球差、初始水平角膜彗差、初始近视程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幅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初始近视程度(?茁=3.709,P<0.01)、初始角膜球差(?茁=-12.881,P<0.01)、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茁=-4.349,P<0.01)。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茁=0.441,P<0.05)和初始角膜球差(?茁=8.762,P<0.05)。结论年龄和角膜球差影响近视进展。随访1年,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的眼轴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Q值及角膜球差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Astrapro个性化软件Q程序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临床效果,评价该软件应用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7年3~6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92例(18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标准化92只眼为Ⅰ组,应用传统模式;个性化92只眼为Ⅱ组,以Astrapro2.2Q程序引导.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数据,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为手术安全性指标;以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之比、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术后实际光学区(OZ)大小、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恢复作为手术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之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化组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较标准手术组小(P<0.001);个性化组术后实际光学区较标准手术组大(P<0.001);两组术后1个月各个空间频率的平均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3个月时个性化组对比敏感度全部恢复,标准手术组尚未恢复.结论 Astrapr02.2个性化软件Q治疗程序引导的LASIK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角膜地形图提示:角膜前表面形态虽未达到预设的目标Q值-0.26,但较标准化手术更接近术前Q值,更有效地维持了术前横椭圆非球面形态(Prol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