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DM)人群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1hPG)的切点及其与胰岛口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以OGTT1hPG值为8.0mmol/L和10.5mmol/L为界将非DM人群分为三组,比较各组胰岛B细胞功能和相关指标。结果(1)1hPG〈8.0mmol/L时,HOMA—β、,△I/△G、30minIns和AUC301ns,低于lhPG〈8.0mmol/L组(P〈0.05或P〈0.01),HOMA-IR高于1hPG%8.0mmol/L组(P〈0.05);(2)1hPG〉10.5mmol/L时胰岛β细胞功能和相关指标改变更明显。结论1hPG〉8.0mmol/L时有胰岛B细胞功能改变、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外周胰岛素抵抗存在,1hPG〉10.5mmol/L时这些改变更明显。推测8.0mmol/L可能为1PG的切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low,SCF)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186例,其中绝经后女性52例的临床资料。把冠状动脉血流仅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l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2级或以下的患者定义为SCF。将绝经后女性患者分为绝经后女性SCF组(n=24)和绝经后女性对照组(n=28)。结果绝经后女性SCF组与绝经后女性对照组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所占比例、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后女性SCF组的自细胞计数[(6.279±1.828)×10^9/Lvs.(5.241±1.527)×10^9g/L,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6.688±1.705)×10^9/Lvs.(3.763±1.573)×10^9/L,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110.530±30.936)g/m^2 vs.(93.815±20.141)g/m^2,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表明,绝经女性SCF与LVMI(OR=1.028,95%CI:1.002-1.055,P=0.037)、白细胞计数(OR=1.501,95%CI:0.011-2.229,P=0.044)相关。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LVMI增高可能参与了绝经女性SCF的发生、发展。LVMI、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绝经女性SCF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定3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女性正常对照组,均测定瘦素(LEP)、空腹胰岛素(FINS)、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卯泡刺激素(FSH),骨密度(BMD)。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女性糖尿病组LEP、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2、BMD明显下降(P〈0.01);绝经后E2水平、BMD较绝经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后T水平升高(P〈0.01)。(2)多元线形回归分析发现,T、LEP、E2与BMD相关。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性激素与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绝经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与绝经前乳腺癌的异同性。方法:对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病程、临床分期及受体状态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浸润性导管癌是绝经前后两组患苦的主要病理类型,T4和N0患者在绝经后组较绝经前组明显增高(x^2=10.62,P〈0.01;x^2=5.72,P〈0.05),N1患者则明显低于绝经前组(x^2=6.09,P〈0.05);在相同肿瘤大小情况下,绝经后组的转移率均低于绝经前组;绝经后组PR阳性者较绝经前组明显减少(x^2=13.9,P〈0.01),ER和HER-2表达则无差异;绝经前、后两组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绝经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绝经前患者总体上存在相似性,但又具有其独特性,对绝经后乳腺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11年12月于我科就诊的3768例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A组,男性尿酸〉420μmol/L,女性尿酸〉357μmol/L)和尿酸正常组(B组),排序后再进行五分位分组;年龄按40~70岁每5岁分组共分为7组,比较各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BMI、腰臀比(WHR)、血压和生化指标。尿酸与血糖、HbAl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尿酸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11.091,P〈0.05),随年龄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女性尿酸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A组较女性A组平均年龄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t=2.526、2.764,均P〈0.05)。女性A组空腹、餐后血糖和男性A组HbAlC均低于B组(t=2.147、3.284、2.982,均P〈0.05),男女A组空腹、餐后胰岛素、HOMA-IR和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er)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而H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低于B组(均P〈0.05)。男性A组白蛋白/肌酐(Alb/Cr)明显高于B组(t=-3.922;P〈0.05),女性两组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尿酸与BMI、TG、A1b/Cr呈正相关(OR=1.128、1.231、1.004,均P〈0.05),与HbAlC和e-GFR呈负相关(OR=0.811、0.973,均P〈0.05);女性尿酸与BMI、TG、HDL-C呈正相关(OR=1.171、1.179、0.264,均P〈0.05),与e-GFR呈负相关(OR:0.978;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有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e—GFR下降。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及其年龄、体重、血压等对尿酸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8例IGT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成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观察两组二甲双胍和安慰剂干预治疗2a后空腹血糖(FPG)及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和OGTT后2h胰岛素(2hPINS)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治疗2a后,二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比较FPG、2hPG、TC、TG、LDL、FINS及2hPINS均明显下降(P〈0.05);安慰剂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8.4%,二甲双胍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IGT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可使IGT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氧化应激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41例PCOS患者分为肥胖组17例和非肥胖组24例,另有20名健康女性纳入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使用稳态模型评价IR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空腹静脉取血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PON-1活性。结果(1)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及HOMA-β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均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2)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MDA、SOD及PON-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SOD显著低于PCOS非肥胖组(P%0.01),而MDA及PO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PCOS非肥胖组,SOD与PON—1正相关(r=0.417,P〈0.05),SOD与IR负相关(r=0.492,P〈0.05)。结论PCOS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均存在餐后血糖升高、PON-1活性降低、氧化应激、IR,且肥胖患者更为严重;PCOS患者的氧化应激与IR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胰岛素组(INS组)30例和胰岛素+二甲双胍组(INS+MET组)30例,INS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7±9)岁,INS+MET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39±10)岁。两组患者在人组时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指标及肝脏酶谱、初始胰岛素剂量之间具有可比性。2组均予静脉纠酮补液治疗及胰岛素强化治疗酮体转阴后,INS组继续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INS+MET组在使用胰岛素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后2组体质指数、血糖、HbA1c及肝酶指标、血脂及肝脏超声学积分变化;比较2组胰岛素日剂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浆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以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2组HbA1c达标率无明显差异(INS组和INS+MET组分别为86.7%比82.8%,X^2=0.174,P〉0.05);INS+MET组治疗后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INS组(t=3.648、2.883、2.699,均P〈0.05);INS+MET组治疗12和24周AL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3.2%和32.2%(t=4.264、4.976,均P〈0.05),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则分别下降23.1%和37.5%(t=6.364、6.315,均P〈0.05)。治疗后INS+MET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INS组(2.8±1.3比3.7±1.4,t=2.311,P〈0.05);治疗后INS+MET组HOMA-IR较INS组明显改善(2.7±0.8比3.8±1.0,t=0.219,P〈0.05),胰岛素日剂量是INS组的41.8%,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INS组[(28±9)比(36±9)ng/L,t=3.110,P〈0.05],而脂联素水平高于INS组[(7.2±1.2)比(5.5±1.4)μg/L,t=5.023,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肝酶指标、改善肝脏影像学转归,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鱼  陈永东  施德毅 《内科》2009,4(2):238-240
目的探讨口服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2例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原治疗不变,比较口服依那普利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0d口服葡萄糖耐量(OTGG)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中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用药后治疗组ISI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2)血糖:OGTT试验显示用药后治疗组空腹及餐后各点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依那普利能增加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住院病人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收集579名T2DM住院病人病历资料,统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MS患病率,并按是否合并MS分组,比较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579例中454例合并MS(78.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X^2=25.58,P〈0.01)。MS组糖尿病肾病(DN,X^=21.58,P〈0.01)和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X^=5.79,P〈0.05)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MS组。结论合并MS组较无MS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DN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4G/5G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组分的关系.方法 728例绝经后女性均来自医院健康查体中心,依据改良的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分为无任何MS组分的健康对照组(92例)、伴有1~2个MS组分的非MS组(364例)和MS组(272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技术检测PAI-1基因型.结果 3组人群中,4G/4G基因型者血清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5G/5G基因型者(P< 0.05或0.01);健康对照组4G/4G基因型者收缩压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5G/5G基因型者(P<0.05);非MS组4G/4G基因型者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者(P<0.05);而MS组4G/4G基因型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5G/5G基因型者(P<0.05或0.01);3组人群间PAI-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x2=5.316,P=0.256);但3组人群间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存在显著差异(x2=6.147,P< 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组和非MS组4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升高,而5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降低(x2=5.690和4.173;P均<0.05); MS患者PAI-1不同基因型间肥胖、高血压和低HDL-C血症检出率无显著差异(x2=0.575,4.230,5.202;P均>0.05);但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x2=7.078,8.969;P均<0.05),其中,4G/4G基因型患者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显著增高.结论 PAI-1 4G/5G基因多态性与MS及其组分,尤其是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4G等位基因可能为其易感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产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检测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系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GDM患者19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孕妇261例作为对照组.并于妊娠24~28周抽取外周血检测血糖、血脂以及血清Lp-PLA2等.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进行随访,其中GDM患者172例,健康孕妇249例,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Lp-PLA2与GDM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1)GDM患者产后2型糖尿病(T2DM) [4.65%(8/172)比0(0/249)]、糖尿病前期[39.53% (68/172)比12.45%(31/249)]发生率比健康孕妇高.(2)与健康孕妇相比,GDM患者产后空腹血糖(FBG)[(4.5±0.7)比(4.2±0.3) mmol/L; t=5.6,P<0.01],空腹胰岛素(FINS)[(9.7±4.9)比(8.7±4.2) mmol/L;t=2.3,P<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0±1.3)比(1.7±1.1);t=2.6,P<0.05]均明显升高(P<0.05).(3)GDM患者产前血清Lp-PLA2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孕妇[(33±1 1)比(24±8) nmol·min^-1·ml^-1;t=9.4,P<0.05].(4)Lp-PLA2活性与GDM产后糖代谢异常显著正相关(OR=1.35,95%CI 1.07~1.6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Lp-PLA2活性27.96 nmol· min^-1·ml^-1为产后糖代谢异常诊断切值,其灵敏度为71.3%,特异度为82.1%.结论 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风险显著升高,Lp-PLA2是GDM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对预测GDM产后发生糖代谢异常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孕妇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对10809名孕妇在孕24~28周做50g葡萄糖负荷试验,阳性者再做75gOGTT,据血糖结果分为糖代谢正常(GNGT)组、妊娠糖尿病(GDM)组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组,比较三组妊娠的结局。结果GDM和GIGT组的患病率分别为0.61%和2.50%。GDM组孕妇产后即时出血、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巨大儿、早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NGT组;GIGT组剖宫产、羊水过多、巨大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NGT组,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GNGT组。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孕产妇和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因此应重视孕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MS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非MS(Non-MS)组57例,MS组117例及健康对照(NC)组90名,按Chemerin水平从低到高分为Ter1、Ter2和Ter3亚组.所有研究对象行75 g 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血脂、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 MS组血清Chemerin水平高于Non-MS组和NC组(P<0.01).从Ter1到Ter3亚组,BMI、WC、WHR、SBP、FPG、2 hPG、HbA1 c、FIns、HOMA-IR、TG、hsC-RP水平依次升高,HDL-C水平依次降低,MS的患病率依次增加(P<0.05).Chemerin与BMI、WC、WHR、SBP、FPG、2 hPG、HbA1 c、FIns、2 hIns、HOMA-IR、TG及hsC-RP呈正相关(P<0.05),与HDL-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呈负相关(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hemerin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提示Chemerin预测MS的界值为72.4 ng/ml.结论 Chemerin与MS的发生相关,可作为MS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葡糖糖代谢(GM)的衰老现象。方法纳入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住解放军第458医院两内科综合病区的空腹受检病例383例及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受检病例87例。根据两因素析因方案,将空腹受试者按GM因素分为2型糖尿病组(T2D)、糖尿病前期组(PD)和正常血糖(EG)组,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同时将行OGTT者按GM因素分为T2D组、非糖尿病组,按年龄分为老年组、非老年组。检测受试者血糖、胰岛素(Ins)、C肽水平。结果空腹状态下T2D、PD和EG组中,T2D组血糖最高,PD组Ins和C肽水平最高(P〈0.05);老、中、青3组中,中年组血糖和C肽水平最高,老年组Ins水平最高(P〈0.05);观察指标均存在GM与年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P〈0.05)。OGTT刺激后,T2D组Ins早相分泌不足(P〈0.01);OGTT后1,2,3h老年组血糖低于非老年组,Ins和C肽水平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GM存在衰老现象,即随年龄增加,空腹Ins升高,GM与年龄两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老年人肝脏清除Ins减少,致刺激性分泌的Ins入血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山东沿海地区汉族Graves病(GD)患者糖调节状态变化,并比较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不同阶段糖调节状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来自山东沿海地区的Graves病患者106例,男性45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4 ±5)岁.按患者所处治疗阶段分为3组,即初治组(GD1组,35例)、治疗期组(GD2组,37例)和减量期组(GD3组,35例),并选取年龄相当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C组).入选患者均继续接受正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nsRT),观察血糖、胰岛素、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GAUC)和InsR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的变化.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结果 基线时,GD各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NC组(F =29.85,P <0.05);OGTT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NC组(F=22.54、87.96,均P<0.05);GD各组△I30/△G30显著低于NC组(F=17.22,P<0.05);GAUC、INSAUC均显著高于NC组(F=79.09、112.77,均P<0.05);GD各组间相比,GD1、GD2组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GD3组(F=17.19、48.88,均P<0.05);治疗6个月后,GD各组血糖、胰岛素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F=13.06、55.72,均P<0.05);GAUC、INSAUC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F=53.08、96.98,均P<0.05).结论 沿海地区GD患者存在糖调节异常,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受损,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正常后糖调节改善,糖耐量异常减轻和高胰岛素血症改善,但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并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绝经前超重/肥胖女性体成分两大要素脂肪和瘦组织比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前超重/肥胖(体质指数≥25.0 kg/m2)女性136例为研究对象.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身体脂肪和瘦组织质量,计算躯干脂肪含量(%TF)、下肢瘦组织含量(%LM)及躯干脂肪与下肢瘦组织质量比(TMR),分别以%TF、%LM和TMR水平四分位数分组.代谢综合征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断标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变化趋势采用卡方线性趋势检验.疾病危险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1)随%TF增加,高血压检出率递增(χ2总=9.042,χ2趋势=6.147;P<0.05);随TMR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同时具备3个代谢综合征组分累积检出率递增(χ2总=8.628、9.890、9.589;χ2趋势=7.556、9.017、6.445;均P<0.05);随%LM增加,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或累积的检出率均无差异(均P>0.05).(2)回归分析:%TF、TMR可分别进入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回归方程,TMR亦可进入高血糖回归方程.(3)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代谢综合征与TMR呈正相关(r=0.218、0.218、0.209、0.204;均P<0.05),与%LM均无相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亦与% TF呈正相关(r=0.174、0.171、0.175;均P<0.05).结论 绝经前超重/肥胖女性躯干脂肪异常堆积是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危险因素,而伴下肢瘦组织减少的躯干脂肪增加则可增加这一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既往曾发生胸痛胸闷症状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06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51)和非冠心病组(n=55),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雌二醇(E2),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比较两组有无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平均年龄(64.37±1.12)岁,非冠心病组平均年龄(63.16±1.00)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E2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9.31±1.20)pg/ml vs.(31.70±4.25)pg/ml,P<0.05],ACE水平则高于非冠心病组[(67.96±6.59)U/mL vs.(58.38±5.31)U/mL,P<0.05],同时雌激素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呈负相关(r=-1.652,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E2水平较低和ACE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T2DM家系中非糖尿病一级亲属MS及主要组分的患病率. 方法 选取恩施地区符合条件的128个土家族T2DM家系行OGTT,去除家系组中二级亲属、配偶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和T2DM患者,将剩余成员分为T2DM组322例、非糖尿病一级亲属(FDR)组298例和非糖尿病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配偶(NC)组102名.比较各组人体测量学参数、血糖、BP、血脂、胰岛素等指标的差别,及MS和主要组分的患病率. 结果 FDR组肥胖、腹型肥胖、IGR、高血压、高TG血症、低HDL-C血症、MS(MCEP-ATPⅢ标准)和MS(IDF标准)的患病率均高于NC组(P<0.05或P<0.01),但低于T2DM组(P<0.05或P<0.01). 结论 T2DM及相关的代谢异常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T2DM家系中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