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腔脏器穿孔一般需要手术处理,手术方式有开腹修补和腹腔镜下修补2种。西部地区基层医院受经济水平所限开展腹腔镜手术较晚,2012年1~12月我科腹腔镜下行胃穿孔修补术1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我们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先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如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有淋巴结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提示无淋巴结转移,则行ESD。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因SLN阳性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24例患者行ESD。2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 (22/24),局部复发率为4.2% (1/24);总体DFS为96.2% (25/2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联合腹腔镜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剥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1月~2014年2月对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行区域性肝门血流阻断,使用电凝刀、超声刀等进行切除,创面采用喷洒止血凝胶。结果 2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手术时间(125.2±72.8)min,肝门阻断时间(40.7±20.2)min。术前储备自体血200~400 ml,术中自体血回收50~700 ml,未输异体红细胞,仅3例巨大血管瘤输血浆400 ml。放置引流管8例,术后第1天引流量10~200 ml,第3天引流量50 ml拔出引流管。术后第2天均可下地活动,术后住院时间(5.5±2.4)d。[ALT、AST、总胆红素和前白蛋白术后第1、3天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肝功能术后1周恢复至正常值范围之内。]25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复查仍有多发小血管瘤,余患者无复发。结论合理应用区域性肝门阻断技术,正确处理肝创面,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剥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项内镜诊断新技术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及荧光内镜等的开展,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检出率不断上升。胃癌外科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曾被认为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外科根治术5年生存率高达99%和96%,但根治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43%和6.5%,外科根治术后常并发早饱、吞咽困难、反流、腹部不适等症状,术后生活质量与进展期胃癌相似。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cin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我国,ESD应用于临床始于2006年,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技术已日益普及。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78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54±9)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9例(50%)、球降交界部19例(24.4%)、降部20例(25.8%);病灶直径(2.1±1.7)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者51例(65.4%),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26例,错构瘤性息肉3例:来源于黏膜下层者25例(32.1%),包括布氏腺瘤15例,异位胰腺3例,类癌3例,脂肪瘤2例,黏液纤维瘤和血管淋巴瘤各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者2例(2.5%),均为异位胰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37±41)min。术中出血量(23±15)ml。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5.9%(28/78).其中术中穿孑L6例.迟发性穿孔3例,术中出血10例,延迟性出血7例,一过性血淀粉酶增高2例。除1例类癌患者术后病理提示脉管内有肿瘤细胞.加行扩大切除手术外.其余77例患者在ESD手术后3。23个月的内镜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ESD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十二指肠瘘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在胆囊切除术中遇到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十二指肠内瘘,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瘘口关闭术,术后胃肠减压,应用制酸药、生长抑素,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于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ESD技术难度高、操作困难、并发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开展ESD的早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不可避免^[1]。因此.在开展ESD的早期时,如何保障ESD顺利、安全地实施显得十分必要。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在早期开展ESD时.通过腹腔镜监控.取得了良好的开展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腹腔镜联合诊治胃穿孔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腹腔镜、胃镜联合治疗19例胃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同时观察胃腔内、腔外病变,修补穿孔。结果:17例手术获得成功,2例术中发现肿瘤或溃疡恶变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3~5天进流质饮食,术后7~8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腹腔镜联合诊治胃穿孔安全、可行,具有定位准确、患者创伤小、康复快、脏器干扰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结直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也称上皮下肿瘤(subepithelial tumor,SET),是指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SMT一般是良性的,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和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均有恶变倾向[1]。SMT通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SMT被检出。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2011年11月~2015年4月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贲门部黏膜下病变13例。在胃镜及腹腔镜监视下,穿刺胃前壁建立胃腔内操作空间,应用腹腔镜器械进行胃腔内手术。11例完成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2例中转腹腔镜胃壁楔形切除。手术时间40~130 min,平均105 min,出血10~150 ml,平均20 ml。术后当日下床活动,第2天进食流质饮食,无并发症发生。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贲门部黏膜下病变安全、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小弯病变而来就诊。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处可见4.5 cm×3.5 cm大小Ⅱa胃癌病变(图1A、1B),术前腹部B超、CT等检查均未见胃周围淋巴结肿大,超声分层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活检病理显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8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ESD治疗,配以熟练的配合和细致的护理。结果术中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予热活检钳止血后出血停止,2例迟发性出血,量较少,药物治疗及禁食后症状好转。术中出现穿孔2例,其中1例送外科手术治疗,另1例用钛夹夹闭后胃肠减压,24小时后症状缓解。术后无出现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熟练的术中配合及细致的护理是顺利完成ESD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对照组采用开腹穿孔修补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