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基于脊髓功能性电激励重建后肢运动功能时电极植入位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测定了大鼠后肢运动相关的脊髓功能核心区域的分布情况。此次研究利用三维扫描式椎管内微刺激技术对脊髓进行刺激,以产生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后肢运动,并记录诱发这些运动的脊髓内坐标。为了克服个体间差异,本文对12只SD大鼠的脊髓功能区域归一化后进行叠加,得到踝关节背屈、屈髋关节、伸髋关节和内收髋关节等运动的脊髓功能核心区域。本研究为微电子神经桥接系统用于后肢运动功能的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切断术后神经纤维残留量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秉耀  游思维  刘惠玲  李耀宇  王颖  焦西英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27-131,T007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胸段脊髓切断术后是否出现神经纤维残留,以及神经纤维残留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B以12只成年大鼠,以尖刀片沿椎管骨壁模切下胸段脊髓,术后定期观察截瘫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8周处死动物,灌注后取损伤部位及其上下节段脊髓,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有无残留神经 纤维,计算机技术重症脊髓横断面,确定残留纤维的部位及其所占脊髓横断面的比例,并分析残留纤维数量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2%动物出现程度不等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其脊髓横切处腹侧或腹外侧有数量不等的神经丝免疫反应残留纤维,并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以尖刀处横切片大鼠脊髓的常用方法,易造成脊髓神经纤维的残留,少量残留纤维即可引起后肢运动功能相当程度恢复,因此,在评价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时,必须首先确定损伤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顿挫伤(SCC)后的干预效果并探讨相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用Allen’s法复制大鼠T9脊髓钝挫伤模型。实验组用神经电刺激干预。定期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及蛋白质印记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升高,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生长因子和巢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电刺激可能创造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和可塑性的微环境,有利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电针对慢性内脏痛大鼠脊髓背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慢性内脏痛模型组和模型加电针组,每组6只。慢性内脏痛模型采用新生幼鼠结直肠刺激方法制备;模型加电针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疏密波,强度1mA,持续30min,隔日一次,持续四次。记录结直肠扩张刺激下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胸腰段、腰骶段脊髓背角内CGRP的表达变化。结果:电针能够显著降低内脏痛大鼠结直肠扩张刺激诱导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CGRP样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在模型组大鼠的胸腰段、腰骶段脊髓背角内均显著升高(P0.01),而模型加电针组的胸腰段、腰骶段脊髓背角内CGRP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降低慢性内脏痛敏反应的镇痛机制与减少脊髓背角内CGRP样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验证实,减重与脊髓硬膜外电刺激相结合的新疗法,具有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后行走能力的功能。研制一种多功能动物减重训练跑台,为医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动物实验手段。该跑台包括跑步机、减重支持装置和康复机械手,跑步机速度0~25 cm/s内无级可调,减重支持装置用于改变动物后肢负重,康复机械手辅助动物后肢完成训练任务,记录运动轨迹用于定量评价运动功能。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跑台既可对健康大鼠进行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又可为具有后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提供减重支持,进行减重及其组合疗法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l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 < 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 < 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共3个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实验对照组,C组为实验组;B组给予常规护理,C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肌肉按压、关节被动运动、皮肤护理等护理干预。应用BBB评分和斜坡试验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电子天平称量,观察大鼠腓肠肌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肌电反应和肌湿重变化。结果 BBB评分和斜坡试验结果基本一致,C组与B组相比,C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改善,但与A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后肢功能评分相差很大;腓肠肌肌电反应纤颤电位波幅C组较B组高;腓肠肌湿重下降C组较B组减轻。结论护理干预可延缓肌肉萎缩速度、改善运动功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部分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神经营养素3:是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促进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调节神经元突触活动,并对神经系统发育和成熟起重要作用。神经营养素3在损伤条件下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因而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损伤中有临床应用前景。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正常机体中,神经干细胞一般处于静息状态,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刺激下被激活,其中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带是产生神经干细胞最为活跃的区域,神经系统损伤后,在多种细胞因子、调控基因的调节下发生增殖、迁移和分化等。 背景:由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获取有限,且容易产生免疫排斥以及伦理问题等严重制约其向临床转化,因此如何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增殖、分化,成为近期科研工作者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其他3组大鼠应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造模后7,14,21,28 d时,以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电生理学检查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造模后28 d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实验方案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降低(P < 0.01),脊髓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存在多个空洞;与脊髓损伤组相比,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大鼠后肢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 < 0.05),上述病理损伤变化明显改善;②脊髓损伤组7,14 d及电刺激组大鼠7 d时双后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未测出,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21,28 d时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 < 0.05),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潜伏期缩短更显著    (P < 0.05);③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电刺激组>脊髓损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脊髓损伤组>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大鼠经电刺激及神经营养素3干预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神经元分化,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后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ORCID: 0000-0002-6353-8874(张培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脊髓诱发电位的特征及成份来源,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分别暴露背部皮肤、椎板或脊髓,记录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结果如下:一、脊髓诱发电位的分布及节段性电位的特征: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可分布在腰(L)段和下胸(T)段脊髓表面,由尾向头端电位幅度与持续时间逐渐降低,潜伏期延长,波峰数减少。在T_(13)~L_1之间可见明显的节段性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dimercaptosuccinic acid-magnetite nanoparticles,DMSA-Fe3O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动态光散射法表征DMSA-Fe3O4的粒径及表面电荷;采用普鲁士蓝染色、邻二氮菲铁定量和透射电镜观察方法研究HUVECs对DMSA-Fe3O4的摄取规律;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DMSA-Fe3O4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DMSA-Fe3O4对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分泌量的影响。结果HUVECs能够大量吞噬DMSA-Fe3O4,其吞噬量具有孵育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短时间内所测剂量范围DMSA-Fe3O4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但长时间高剂量条件使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此外,在高剂量DMSA-Fe3O4暴露下(200μg/mL),内皮细胞分泌VEGF的量约为对照组的3倍。结论DMSA-Fe3O4易于被HUVECs吞噬;高浓度DMSA-Fe3O4与HUVECs长时间培养使细胞活性降低,并刺激内皮细胞分泌VEGF。  相似文献   

12.
光学相干断层影像(OCT)是一种应用于血管的影像新技术,其高分辨率和可量化分析等特点,使其能够检测血管内膜和斑块表面的特殊结构并发现微小病变。特别是随着其在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辅助医生制定相关诊断和治疗策略以及支架术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相继展开,OCT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有效工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边界条件的冠脉OCT内膜轮廓序列提取算法,在Chan-Vese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演化权函数把轮廓曲线的局部信息引入模型,控制曲线边界演化速度,并在模型中加入梯度能量项和基于先验边界条件的内膜轮廓形状限制项,进一步约束曲线演化轮廓的形状,最终实现冠脉血管内膜轮廓的序列提取。与作为金标准的专业医生手动分割结果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算法在冠脉OCT内膜轮廓模糊、失真、有导丝阴影及有斑块干扰等情况下均能准确提取冠脉血管内膜轮廓,提示本研究成果或可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精确诊疗之中。  相似文献   

13.
应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稳定、高通量的微卫星 DNA不稳定检测技术。方法 应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 2 0名正常人、115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正常人取外周静脉血DNA,重复 PCR反应 (标准化参照 )。癌症患者取其癌组织及同源正常组织 DNA,配对分析 PCR产物。结果  115例大肠癌样本中 17例 (14 .8% )存在微卫星 DNA高度不稳定 ,2 3例 (2 0 .0 % )存在微卫星 DNA低度不稳定。低龄和高龄大肠癌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出率高于中位年龄患者(P<0 .0 5 ) ;低分化大肠癌患者中 MSI检出率高于中、高分化大肠癌患者 (P<0 .0 5 )。结论 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检测 MSI,并具有敏感、稳定、高通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脑控是一种新的控制方法。传统脑控机器人主要是控制单个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而脑控多机器人协作(MRC)任务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脑—机接口(BCI)脑控机器人比赛"获得"创新创意奖"的一个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了2个脑开关,采用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的BCI(SSVEP-BCI)控制人形机器人和机械臂完成协作任务。通过10名受试者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设置脑开关,采用性能优良的SSVEP-BCI能够实现MRC任务的有效完成。本研究可望为未来实用化的脑控MRC任务系统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5.
对靶向蛋白的药物作用进行预测可以促进药物新作用的发现。新近的研究更倾向于单独将特定的矩阵填补算法应用在靶向蛋白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预测中。单模型的矩阵填补算法准确度较低,因此应用在药物—靶向蛋白作用预测方面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AdaBoost算法是一种由多分类器组合生成强分类器的算法框架,其在分类应用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明。靶向蛋白的药物作用预测是一个矩阵填补问题,即是一种评分预测过程,因此本文在使用AdaBoost算法对药物—靶向蛋白作用进行预测前,将药物—靶向蛋白作用预测的矩阵填补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将AdaBoost算法应用在靶向蛋白的药物作用预测评分上,充分利用AdaBoost算法框架对多个弱分类器进行融合从而提升性能,得以进行准确的药物—靶向蛋白作用预测。基于公测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预测准确度方面超过了大多数经典算法和新近算法,较好地克服了新近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单算法的局限性,更好地挖掘隐含因素,有效提升了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频率域角度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纹理特征,探讨深度置信网络对其良恶性的分类效果,达到辅助医生提高早期肺癌诊断准确率的目的。方法首先,利用Gabor小波对1012例患者的1072张孤立性肺结节CT图像提取纹理特征,用受限玻尔兹曼机对特征向量进行编码,学习数据本质特征;然后,用得到的纹理特征向量集训练深度置信网络,构建分类模型;最后,通过K折交叉验证法从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以及时间成本方面对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估。结果经Gabor小波变换并构建DBN分类模型的准确度为83.75%,测试集的AUC值为0.78。与传统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相比,所提方法的准确度上升了0.56%,时间成本缩减了一半。结论利用Gabor小波从频率域提取纹理特征,结合深度置信网络构建分类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临床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 Vitamin D,25(OH)D]、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C反应蛋白/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Albmin,CRP/ALB)比值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相关性的临床分析。方法 生化法等测定了126例ACS患者,其中6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59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06例SAP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s,NC)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水平并进行对比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估了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126例患者较之100例NC、106例SAP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 P <0.01),血清TSH、CRP/ALB和PCT水平明显增高( P 均<0.01)。ROC曲线显示: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的临界值分别为15.36ng/mL、7.64mIU/L、4.36和0.45ng/m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3、0.608、0.887和0.918,灵敏度83.0%~88.5%,特异性87.4%~ 92.4%。结论 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水平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ACS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平  宁明哲  苏川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8):1375-1379,1433
目的了解三种化学发光仪检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及其可能的成原因。方法收集78例南京鼓楼医院肝炎门诊就诊患者血清标本,分别以雅培I2000、罗氏Cobas E601、和希森美康Hiscl 5000化学发光仪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比较5个指标的符合率。结果雅培I2000、罗氏Cobas E601检测78例血清标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阴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7%、96.2%、89.7%、74.4%、97.4%;雅培I2000与希森美康Hiscl5000检测结果的阴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7%、47.4%、80.8%、66.7%、98.7%;罗氏Cobas E601与希森美康Hiscl5000检测结果的阴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51.3%、74.4%、87.2%、98.7%。结论雅培I2000与罗氏Cobas E601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分析,雅培与罗氏的结果较符合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液分离肠球菌毒力基因及其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培养分离粪肠球菌42株和屎肠球菌44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肠球菌6种毒力基因cyl、esp、asal、hyl、gelE和agg;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统计分析肠球菌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关系。结果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除esp、hyl外,cyl、asal、gelE和agg基因在粪肠球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屎肠球菌(P<0.05);血液分离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为32.6%(28/86),其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分别为59.5%(25/42)和6.8%(3/44);肠球菌毒力基因的携带与其生物膜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致血流感染的屎肠球菌其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高于屎肠球菌,两者的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不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50, China; 3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4Key Laboratory of Model Animal Researc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