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以《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从外感六淫、同气相求、五脏气化、药物五行互含理论对《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之外感二旦、四神小汤组方原理进行分析,认为二旦、四神小汤是为外感六淫初期设立的方剂,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导致五脏气化失衡,以五行乘侮为传变方式,从而发病.处方选药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为基础,调节五脏的气化功能,促进五脏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五行归属思维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假借药物之味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相近,或因《黄帝内经》于流传过程中失其原貌而致二书内容及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使得学界对此众说纷揉。故文章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从“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关系对五脏所欲的补、泻之味以及五脏所苦的急食之味进行考辨,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苦欲补泻之理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后世医家多有不同的阐释,其中首推张洁古,他所著的《医学启源》对《内经》之说目识心融,且有发挥.然张氏惜无详析,尚有附会之憾.我们通过学习《内经》,结合临床,对于“五脏苦欲”之说有进一步的认识,试加分析如下,敬请同道指正是幸. 1五脏苦欲补泻的含义 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  相似文献   

5.
吴欣玥  王琳  纪云西 《新中医》2022,54(4):169-171
人赖五味以生长,偏嗜五味则致病,然药食又凭其性味以调和阴阳,铸康健之体.现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涵进行挖掘,探析人体五脏气机升降运动画圆以调病态为常态的过程,将五脏的五味苦欲补泻理论与五脏之圆运动理论相结合,提出以五味配伍助五脏圆运动,人即安和,即酸辛甘以助肝升、苦咸甘酸以助心潜、甘苦以助脾胃衡、...  相似文献   

6.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8.
敦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小补泻汤方及救误大小泻方凡30首,临床应用广泛而行之有效,但其组方用药易于混淆。本文根据敦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组方内在规律,将相关方剂凡25味中药以五行互藏理论定位于手指,形成在手指上通过掐指推导组方配伍的简易方法,以期为有效推广和应用敦煌《辅行诀》凡30方提供新的掌握思路。  相似文献   

9.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书,由民间中医张大昌于20世纪70年代捐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后,经王雪苔、钱超尘等专家的抢救式整理并公开的遗书,目前所见均为手抄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并附有一张关键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该图在脏腑虚实理论框架下,描述了脏腑虚实辨证,以及由辛、咸、甘、酸、苦五味配伍及五味合化配伍而进行组方治疗的原理,又称为“五味补泻体用图”。全图结构工整对称,搭配巧妙,其逻辑性和严谨性强于《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的相关内容,能够基本准确地解释《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所载大小补泻诸方和《处方正范》中所载十二神方的配伍原理,并且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具有密切联系。本文介绍“汤液经法图”的历史渊源与来历,详细剖析其组成结构和内涵含义,并以大小补泻诸方和十二神方为例,分析其组方配伍的应用方式,为开展“汤液经法图”的全面研究与复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谭跃  宫洪涛 《陕西中医》2021,(2):217-221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体用方面试析“肝苦急”之病因,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肝苦急”之病机,将其概括为肝用的不及、太过与肝体不及两方面,详述缓肝急之治则,肝用之急循辛补、酸补之法,肝体之急宜甘缓、酸补、酸泻之治,详辨不及与太过,总结用药经验,假借中药之性味,以中药之本性复肝之特性。有助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学习,对药物配伍及临床诊疗思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药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中医界关于五味对应五行、五脏等关系的认识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但《黄帝内经》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也有让人费解之处。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下同)一书中也有关于五味与五行关系的描述,且该书还有以五味补泻五脏的方剂。然而这两部巨著在论述上述五味补泻五脏时出现了不同的内容,致使目前业界对五味补泻五脏的真实情况出现了模糊认识,难以识别孰对孰错。本文试以《辅行诀》中五脏小补、泻方的药味组合为切入点,分析五味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并阐明五味是如何补泻五脏的。  相似文献   

12.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13.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已佚,无从考证,<法要>在论述24首五脏大小补泻汤时引用了大量<内经>条文,究其根源,关于五脏病理及苦欲补泻治则的论述主要见于<内经>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灵枢·本神第八>及<灵枢·五邪第二十>等,其中部分内容与现存<内经>[2]条文有所不同,由于<内经>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校正,难免有错简、传抄及衍文之误,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兹在前期研究[3]基础上参阅<法要>,试对<内经>部分条文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4.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  相似文献   

15.
气味为中药最本质特征,梁朝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系统阐述了其完备的以味成方体系,成方体系中应用了阴阳和五行两者哲学方法,对中医方剂学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并将其中方剂——大补肝汤应用于肝气虚型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敦煌医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医经著作。书中多处引用《黄帝内经》原文,并对其进行了吸收、择要和创新。本文试参考多位《内经》注家之论从五脏病理理论、五脏性用侧重和五脏五行归属三个方面来探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内经》五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处,认为《辅行诀》继承了《内经》以"虚实为纲"的辨证要领,从"体、用、化"三方面建立五脏补泻之法,并提出了新型五脏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为丰富五脏理论及临床治法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撰.《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问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的五脏大小补泻方对《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体味泻、用味补、体用合化味、不合化味的以味成方法则,及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理论进行让《辅行诀》自己诠解自己的系统研究,认为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对于方剂学理论在新的高度上更进一步发展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晓燕  崔亚东  田合禄 《世界中医药》2021,16(1):121-124,129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补泻汤的组方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五脏大补泻方蕴含着深刻的数术思想,秘藏着统一的运算模式。只要熟记"诸药之精五行互藏"之位,就可以根据这一数术模式进行推理,而不需强记了;同时为用数术思想研究《伤寒论》组方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