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O07年共报告3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按照患者病情情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艮反应的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年龄分布上无特异性差异,以静脉炎表现(47.37%)、胃肠道反应(31.57%)、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0.52%)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种类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途径。结论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1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24例ADR报告涉及药物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70.42%,静脉给药产生ADR最多占73.2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分别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给药途径有关。应加强ADR蓝测工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胡建新  付晓  刘剑英 《药品评价》2006,3(6):425-4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集并上报的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在10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61种。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50.46%);南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89例(81.65%);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80例(73.39%);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者医生45例(41.28%);护士43例(39.45%);药师21例(19.27%)。结论 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1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阗 《中国药物警戒》2006,3(3):147-149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1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 在14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91种药品。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1.43%,消化(13.57%)及神经系统反应(11.43%)次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者主要是医师(80.00%)和药师(17.14%)。结论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分析从我院门诊药房退药记录中收集的2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20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引起的153例(75.74%);与抗感染药有关的154例(76.23%),中药制剂22例(10.89%);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的96例(47.52%),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7例(3.47%)。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并重点监测,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0年在《药学实践杂志》中报道的137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37例不良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分别占总例数的47.4%,32.1%。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变态反应发生最多,有64例,占总例数的46.7%。137例不良反应药物达87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和例数最多(21种,34例),中药及中药制剂其次(16种,23例)。结论:使用任何一种药物,都必须保持警惕,严密观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06年收集的6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67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03%(63例);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3.28%(29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9.25%(33例)。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药物不良反应587例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丁海燕  王浩 《中国医药》2009,4(7):526-527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587例ADR报告按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物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87例(31.8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50例(42.59%);ADR涉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284例(48.38%);发生ADR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426例(72.57%),口服给药者为161例(27.43%)。结论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注意合理给药方法,加强老年、儿童患者用药后的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35.44%(56例);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总例数的84.81%(134例);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47.47%(75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最高,占抗感染药物例数的49.33%(37例);ADR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且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42.41%(6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08例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奕  张娜 《天津药学》2005,17(4):53-55
目的:通过对药物致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2004年有关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不良反应文献并结合手工查阅208例(197篇)病例,按照相关项目录入SPSS10.0软件对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药物品种、类别、给药途径等用药情况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8例病例报道中男性133例(63.9%);平均年龄41.1岁,由西药引发的190例(91.3%),中药(含制剂及饮片)引发的18例(8.7%);共涉及9大类药物90个品种,其中卡马西平最多18例;口服给药途径最多有149例(71.6%),其次是静脉40例(19.2%),肌注、皮下注射和外用分别为14例(6.7%)、1例(0.5%)和4例(1.9%)。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避免和减少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7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表现为皮肤损害,涉及药物有32种,其中抗感染药、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ADR占50.68%,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协同做好ADR的监制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收集的147例ADR报告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药物以抗茵药物居多(占52.38%)。≥60岁的老年患者居高(占46.9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55.1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51.02%)。结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1年临床各科上报的ADR报告163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经、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率(57.67%)高于男性(42.33%);≥60岁的患者发生率较高(29.45%);抗菌药物引发ADR最多(43.5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0.86%);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经(80.98%)。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5.40%),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和重视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中国药业》2009,18(2):52-53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61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多(46.67%),其次是中药制剂(17.5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需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我院10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常见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108例儿童ADR报告表,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引起ADR的药物多为抗菌药(占91.67%);年龄以0~3岁为主(48%);门诊高于住院;原患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77.78%);大多与静脉给药有关(66.11%);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多见(39.81%),轻度反应为主;患儿及家族中有过敏史占(36.11%);累及的系统-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损伤(74.28%);经过停用致敏药物及加用抗过敏药治疗均痊愈,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结论:加强儿童的ADR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佛山市中医院18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及表现。方法 对我院收到的18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不含输液)有108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70例,占37.6%;中药注射剂51例,占27.4%。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80%。在ADR累及的器官中,皮肤、黏膜反应比例最高。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2008--2012年我院收集上报的136例ADR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6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ADR最为多见,有66例次,占48.5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55例次,占40.44%;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致ADR为130例,占95.59%;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神经系统(75例次,占37.88%)、皮肤及其附件(51例次,占25.76%)。结论: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30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9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23.67%)。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1.67%),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23.6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