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2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亦有提前的趋势。因此对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以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的二维和三维成像.成为目前冠心病影像学诊断中最有发展潜力的非创伤性成像技术。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判断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显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此外.MSCT在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也具有很大优势。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双低扫描对冠脉狭窄的诊断性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经心电图诊断疑似冠脉狭窄的患者94例,分别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双低扫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11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为对照组(n=108)。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两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结果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双低扫描检查的灵敏度为96.67%,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95.74%。在对狭窄程度诊断结果的比较中,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双低扫描与DSA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双低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冠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准确性较好,且对患者辐射量小,可以应用于对冠脉狭窄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成像(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CTA)早期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A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病人65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估CT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50%)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7%、91.7%、81.9%、96.9%和92.0%.结论 CT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指标对老年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连续入组的非心脏手术术前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资料,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MS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支数(N)、节段累及积分(SIS)、节段狭窄积分(SSS);记录推迟或放弃手术的原因、分析CCTA结果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冠状动脉MSS、N、SIS及SSS与非心脏手术计划改变之间的关系,计算优势比(OR),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研究共398例患者,其中76例(19.1%)冠状动脉无异常表现;220例(55.3%)表现为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102例(25.6%)显示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参考CCTA结果,340例(85.4%)患者如期进行了手术,26例(6.5%)患者干预后择期进行手术,32例(9.2%)放弃手术;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个体冠心病的MSS、N、SIS及SSS是老年非心脏手术计划改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7,2.89,1.17及1.16(均P0.05)。个体冠心病的MSS、N、SIS及SSS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613,0.615及0.624,0.648,SIS及SSS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50和3.50。结论:应用CCTA评价术前怀疑冠心病的老年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会影响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诊断为CAs的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无CAs的患者124例,受试者均进行眼底彩色照相、MDCT检查和体格检查,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和尿白蛋白排泌率等,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CAs患者DR发生率为67.5%,显著高于无CAs患者(33.1%,P<0.001)。在调整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CAs与DR独立相关,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OR=5.0,95%CI:2.6~9.8);发生CAs的血管数在无DR患者、增殖型DR前期患者及增殖型DR患者中逐渐增加(P<0.01);CAs发生率、有3支以上血管受损的CAs发生率、有意义CAs(管腔狭窄超过50%)发生率以及受损血管百分比也随DR的发生与发展而显著增加(无DR、增殖型DR前期、增殖型DR比较,P值均小于0.01)。结论 CAs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随DR的发生与发展而增加,CAs和DR仍然是多因素作用所致,可能有共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益气通络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通络方,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清学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增强峰值强度(iMAX)、达峰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及面积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MAX较对照组下降,RT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络方可有效调控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斑块的发展,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CTCA)测量的血管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是否能预测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心血管事件.?方法 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共有117例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前接受CTCA.用CTCA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CACS,并根据修订的心脏风险指数(RCRI)...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心脏CT检查在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60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心脏CT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CTA)和延迟强化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和心脏磁共振检查(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参考标准,分别检测CCTA和延迟强化检查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CA比较,CCTA在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4.4%、92.3%及100%。在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心功能指标方面,CT与CMR有较好的相关性,但CT略低估以上指标。CMR延迟强化图像的对比噪声比优于CT(P0.01);CT测量的局灶性心肌纤维化范围与CMR结果相关性较好(P0.01)。结论:心脏CT一站式检查能够提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室形态、心功能及心肌活性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肥厚性心肌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64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angiography,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64-SCTCA和CAG检查资料,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SCTCA和CAG检查结果中可用于评价的病变血管段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共发现≥50%狭窄节段242个,64-SCTCA共发现≥50%狭窄节段199个,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狭窄的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126例冠心病患者中有91%通过64-SCTCA发现(110/121)。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6%、98.8%、79.5%、99%。结论 64-SCTCA可作为冠心病无创、便捷、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疑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对其吸烟和主要用药情况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门诊疑诊冠心病行CCTA检查并完成随访的连续患者2077例,记录患者检查前后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探讨左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左冠脉分支夹角及近段径线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387例行256 iCT冠脉成像的患者影像资料。102例左冠脉正常患者,男性60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为30~76岁,平均年龄(52.10±9.65)岁;285例左冠脉斑块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19例,年龄范围为28~83例,平均年龄为(55.65±10.40)岁。将患者按左冠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组(n=102),非钙化斑块组(n=137),钙化斑块组(n=79),混合斑块组(n=69),并将左冠脉非钙化斑块组分为左前降支近段轻度(n=73)及中重度狭窄(n=57)两部分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别测量左冠脉分支角度、冠脉近段宽径、截面积,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左冠脉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3组左冠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近段径线及截面积均大于正常组(P<0.05);非钙化斑块组左前降支轻度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狭窄患者男性左冠脉夹角与径线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 i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脉分支夹角、狭窄程度及冠脉粥样斑块性质,本研究对冠脉病变预防、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创的心脏电脑断层血管成像(CTA)已越来越多地用来评价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但冠脉CTA在预后方面的数据很少。为了解冠脉CTA能否预测有症状患者的全因死亡,美国加州的M atthew P教授等对一组有症状并进行了电子束断层扫描的患者进行了比现有利用更新的64层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的研究更长时间的随访(达12年)。他们一共对连续2 538名无已知冠脉疾病(CAD)并进行了电子束断层扫描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年龄59±14岁,70%为男性)。  相似文献   

1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在2012年7月26日发表了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排除心肌梗死研究Ⅱ(ROMICATⅡ)结果。该项研究提示:对于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急诊患者,与急诊标准评估方法相比,在原有分诊策略中加入CCTA检查可提高临床决策的有效性,但这会导致下游检查和放射线暴露的增加,也不会降低总体护理费用(NEnglJMed,2012,367:299—308)。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与核医学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入选51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之前或之后4周内进行了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三种检查之间无任何再血管化治疗。以CAG作为参考标准,将CMR与SPECT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基于患者个体分析,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和75%;74%和75%。CMR的诊断效能0.879,与SPECT 0.818相似(P=0.3377);基于血管分析,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和83%;75%和86%。CMR的诊断效能0.827,略好于SPECT 0.767(P=0.1284)。其中基于分支血管进行分析,CMR探测左前降支(LAD)分支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0.849好于SPECT 0.688(P=0.0141)。CMR探测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的诊断效能与SPECT相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R与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均能有效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基于患者个体分析,CMR与SPECT相比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同;基于血管分析,CM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于SPECT,尤其对于LAD分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CCTA)检查中使用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后,针对肥胖人群使用低管电压(100kV)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共有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性受试者(男性112例)入选本前瞻性研究。受试者年龄43~77岁,平均(56.2±9.5)岁,体质量指数(BMI)范围:30~35 kg/m2。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扫描(Brilliance iCT,Philips Healthcare),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及心电图相关管电流调节模式联合应用。按扫描方案分为高低管电压组(L组:100kV/800mAs;H组:120kV/800mAs),1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L组采用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Idose4,level 4),H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图像主观评价法:使用4分单盲评法(1=不能诊断,4=图像极好)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观察者一致性。图像客观评价法:比较两组冠状动脉4大主干(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管腔内的CT值、感兴趣区噪声、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两组CNR分别为[(31.5±3.2)vs.(30.3±2.5,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100kV方案与高电压120kV方案辐射剂量分别为(4.3±0.6)mSv[CTDIvol:(15.7±0.4)mGy]、(7.6±0.4)mSv,[CTDIvol:(26.3±0.3)mGy](P0.001)。结论:在迭代重建技术辅助下,可在CCTA检查中对肥胖受试者(BMI:30~35 kg/m2)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00kV方案较常规120kV方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血管有钙化斑块形成,被认为是血管硬化的一个标志。钙化斑块的形成提示患者血管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新的研究发现,重要的不仅仅是钙化斑块的大小,而钙化斑在冠脉的分布位置和范围也很重要。最近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新的血管钙化测量评分方法.可评估钙化斑对受累动脉的位置和互相间的比例。他们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的评分方法可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中应用价值。方法 14例PAU均进行了64-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CPR、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4例患者CT横轴位原始图像、MPR图像均能很好显示PAU的部位、数目、大小、深度、形态及并发症(包括壁内血肿、假性动脉瘤及主动脉破裂)。 MIP及VR图像可任意角度立体显示主动脉全程轮廓、钙化斑块及溃疡形态。结论 主动脉MSCTA是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的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方法 研究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及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冠状动脉MSCTA发现斑块的患者,比较两组斑块CT值、重构指数(RI)等指标,进而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99支,可分析斑块1 17个,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6个,以钙化斑块为主(88.9%,32/36);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1个,以脂质斑块为主(37.0%,30/81).两组正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 vs.32.1%,P<0.01);负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vs.19.8%,P<0.01).由RI建立SACS,所得模型为:SACS=0.003PA+2.255RI-4.22,预测准确率为76.9%(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15(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脂质斑块,以正性重构为主,SAC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大量研究证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过度持续激活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贯穿整个心血管事件链。所以,抑制RAAS成为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重要治疗策略。随着研究的积累,指南对两类RA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受CT扫描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既往史、合并疾病、血压、血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的信息。根据CT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有CAP和无CAP两组。LASSO回归交叉验证法对数据降维,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应用价值,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评估CAP-CT值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分析的CAP患者240例,非CAP患者52例;调节参数(λ+1se)后,年龄、尿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非零特征的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及eGFR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91~0.828)、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1.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χ2=11.846,P=0.158),预测准确性为82.2%;Bootstrap重抽样内部验证平均绝对误差为0.029,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风险阈值为0.10~0.40时有良好的净获益;合并糖尿病和β2微球蛋白(β2-MG)是影响CAP-CT值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重要性分别为0.121、0.564。 [结论]重视肾脏功能的保护及血糖达标将有利于降低CAP的形成及增加CAP稳定性,尤其在选择用药时,应该更多关注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