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吡喹酮对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吡喹酮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观察了此药物对多种绦虫及吸虫体外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已证实,该药对猪囊尾蚴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尚未见到药物对囊尾蚴体外作用后形态学改变的报道,本文报告了吡喹酮所引起的囊尾蚴大体形态、组织学及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总结18例亚临床脑型患者因吡喹酮治疗诱发的临床症状和转归。神经精神症状有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和思绪紊乱等。症状首次出现在治程中至治毕1 年。治毕随访6月至3年,出现癫痫的10例中近3月未发者9例,近6月未发者7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18例中16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出现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者除 1例外均消失。其转归似与囊虫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对囊尾蚴糖原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喹酮是1975年问世的广谱、高效、低毒抗蠕虫新药,适用于治疗人和家畜的吸虫及绦虫病,实验动物和临床病例观察证实,对囊虫病有肯定疗效。Thomas首先通过对缩小膜壳绦虫和曼氏血吸虫体外的作用,发现吡喹酮可抑制虫对葡萄糖的摄取,还可促使内源性糖原的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采用酶偶联速率法测定 ALT 和 AST 时,溶血标本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实验报告如下。一.材料 1.COBAS MIRA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生产)。2.分别收集住院患者未溶血的高值、正常值 ALT 及  相似文献   

5.
264例脑型猪囊尾蚴病患者,采用国产毗喹酮治疗,随访1—5年,癫痫和精神神经症状改善和消失,皮下结节缩小、减少或消失,头颅CT扫描脑内病灶缩小、消失或钙化。大部恢复正常工作。总有效率97%以上。对颅内高压型应注意,采取对症措施效果满意。个别病例皮下结节消失一年后又出现新的结节,证实又重复感染。结果证明毗喹酮对脑型猪囊尾蚴病疗效肯定,但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对治疗过程中的组织反应及后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吡喹酮治后出现癫痫等症状的9例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阳性的9例,共18例亚临床脑型猪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进行了总结。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有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和思绪紊乱等,脑脊液等检查也有异常发现。症状首次出现在治程中至治毕1年。于治毕6月至3年随访,出现癫痫的10例患者中,近3月未发癫痫者9例,近6月未发者7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18例患者中,16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出现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者,除1例遗留局部掌面麻木2年外,症状均消失。多数患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各种吸虫及绦虫均有效,该药由联邦德国依默克和拜耳药厂联合研制,以后我国自行合成并应用于临床。此药对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病疗效很好,1980年以来北京、河南等地用该药治疗脑囊尾蚴病获满意的疗效,目前国内经治疗的脑囊尾蚴病人超过1,000例,有极少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囊尾蚴病的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硝氯酚和吡喹酮分别对25例猪囊尾蚴病的疗效和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并随访3年以上,结果显示两药均为理想的治疗猪囊尾蚴病的药物。其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0.0%、88.0%及10O.0%和60.0%、80.0%及92.0%,并对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体征,前者似优于后者,而副反应后药则轻于前药。  相似文献   

9.
使小白鼠接触86.5dB(A)和104dB(A)的高频稳态噪声,在接触时间为30、60、120和180min后,立即进行鼠肝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测定。发现86.5dB(A)组变化不大,而104dB(A)组从30min后GPT活性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180min仍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只有在高强度噪声时,GPT活性才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知人体内存在20余种转氨酶,其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以下简称GPT)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以下简称GOT)是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是肝胆系统疾患和心肌梗塞中应用最广的酶。富含上述两种转氨酶的组织和脏器发生损害或病变时,酶从细胞内逸出,使血中转氨酶活性增高。几十年来,临床上一直根据血清中GPT或GOT总活性的变化来判断  相似文献   

11.
12.
按25mg/kg体重一次顿服吡喹酮治疗猪带绦虫病104例,服药前、服药后2d、服药后10d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吡喹酮对患者的心电图有影响,主要表现为T波电压降低(降低0.2~0.5mV),共47例,发生率为45.19%,这些变化可在服药后1月内完全消失,即该药对心电图的影响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制备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单克隆抗体 (SjAWMMcAb) ,探讨其与吡喹酮在宿主体内的联合杀虫作用。方法 :用SP2 / 0骨髓瘤细胞与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 ,经筛选和克隆化后建立分泌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通过单层细胞培养法和小鼠体内接种法收集单克隆抗体 ;采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测定 (IFA)对其进行鉴定 ;小鼠实验观察单抗与吡喹酮的联合杀虫作用。结果 :建立了 3个分泌SjAWMMcAb的细胞株 ,Westernblotting显示 3个McAb可识别 5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 ,IFA表明 3个McAb均能与血吸虫成虫表膜发生特异性反应 ,3B6和 1C2两株McAbs与吡喹酮联用杀虫率分别可提高 4 1.78%和 2 4 .12 %。结论 :某些SjAWMMcAb与吡喹酮可发挥联合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动物实验治疗和体外血吸虫试验均有较好抗血吸虫作用。试用于临床,疗效亦佳。治程中副作用有乏力、肌肉震颤,个别病例出现下肢弛缓性瘫痪。为了解此药对骨骼肌的作用,我们按照Bulbring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少数实验采用了Ginsborg的离体小鸡颈二腹肌方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传染病科自1982年7月~1996年7月,收治猪囊虫病44例,共68人次,采用吡喹酮联合强的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诊断依据(1)皮肌囊虫病:皮下给节活检到猪绦虫囊尾蚴,血清猪囊虫抗体(ELISA)测定(+),猪囊虫抗原皮内试验(+);(2)脑囊虫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照Andrews对缩小膜壳绦虫体外孵育的方法,用EDTA滴定法及磷钨酸比色法测定了孵育液中Ca~( )浓度及尿酸浓度,观察到,在吡喹酮对猪囊尾蚴体外作用2及24小时,药物作用组Ca~( )浓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2%和26%。同时,从囊尾蚴孵育液中检测到有一定量的尿酸,而且试验组的尿酸浓度仪为对照组的38%,提示药物可能干扰了虫体核酸代谢。  相似文献   

18.
19.
<正>吡喹嗣(Praziquantel,简称PZQ)是近年研制由WHO推荐的一种广谱抗蠕虫病新药。其突出特点为疗效高,毒性低,服用简便;不仅对体内外各种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和肠绦虫等有显著杀虫活性,而且对脑囊虫病和棘球蚴(包虫)病亦有一定疗效。研究表明,作为PZQ靶体的上述各种寄生虫寄居于人体宿主的不同脏器和体液中,而到达这些部位的PZQ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因此,测定PZQ在体内各种体液和组织中的含量,不仅仅是PZQ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Praziquantel, Biltricide, Droncit, Embay 8440),化学名2—环己甲酰基—1,2,3,4,6,7,11b—六氢—2H—吡嗪并(2,1—a)异喹啉—4—酮,分子式C_(19)H_(24)N_2O_2;分子量为314.42。是1675年由国外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最初用于绦虫病的治疗,以后又发现对人体三种血吸虫和其它吸虫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国内于1977年开始合成此药。由于吡喹酮较其它同类抗寄生虫药物有抗虫谱广,服用方便,所需剂量小,疗程短且治疗效果好,副作用轻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手头所看到的资料,本文就吡喹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