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者报道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查,认为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的病情监测,予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红斑狼疮的实验依据及讨论这些实验变化与红斑狼疮虚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83例红斑狼疮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20例甲皱毛细血管进行微循环观察。结果 红斑狼疮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各项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异常。20例甲皱毛细血管镜检微循环有不同程度障碍。结论 在用活血化瘀中草药治疗红斑狼疮时若结合辨证选择适当性味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当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微循环观察及血液物化指标测定也有助于红斑狼疮辩证分型参考及治疗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红斑狼疮的实验依据及讨论这些实验变化与红斑狼疮虚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83例红斑狼疮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20例甲皱毛细血管进行微循环观察。结果 红斑狼疮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各项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异常。20例甲皱毛细血管镜检微循环有不同程度障碍。结论 在用活血化瘀中草红治疗红斑狼疮时若结合辩证选择当性味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当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微循环观察及血液物化指标测定也有助于红斑狼疮辩证分型参考及治疗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支(TAO)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及甲皱微循环检测,并以健康者作对比观察。结果:①TAO组多项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指标高于健康人组(P<0.05);②TAO临床分期之间其流变学各值亦有明显差别(P<0.05),③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各值亦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92.7%,截肢率为7.3%。表明血液流变学检测能反映临床病情轻重,可作为临床分期、中西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检测为活血化瘀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50例不同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蛇毒抗栓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蛇毒抗栓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管袢较前清晰,袢顶渗出、扩张显著减轻、输入动脉与输出静脉之比恢复正常,血流加速,流态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亦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盆腔瘀血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例盆腔瘀血证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随着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得到相应好转.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法有改善微循环、改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系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观察了245例各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同时观察其甲皱微循环和血脂的变化,并与116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着显著的血液高粘滞状态,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均明显升高(P<0.001)。这种改变在高血压Ⅰ期即已存在,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同时伴有HCT、EER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明显异常(P<0.01)各期高血压患者均出现明显的甲皱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袢的严重畸型及其内血流速度缓慢。本结果证实了高血压病理过程中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这种改变与病情发展有关。提示其对高血压病理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0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EHF 患者甲皱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障碍,动态观察甲皱微循环似可作为休克的临床监护参考指标,并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初起,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对140例脂溢性脱发(以下简称脂脱)患者进行了分型,并先后分成两组病例,对第一组60例脂脱的血液流变学诸项目观察结果,已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年第5期上;第二组80例脂脱在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80例脂脱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以及140例脂脱患者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无其它系统器质性疾病的门诊脂脱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18个月~59岁。病程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与舌下脉象的关系。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按照舌下脉象病理改变的积分进行分组,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清总补体、免疫球蛋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舌下脉象积分增加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大部分指标呈正相关性,与血清总补体、免疫球蛋白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舌下脉象是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瘀血”指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用A-549细胞首次从湖南疫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中分离出两株病毒(湖南株79和湖南株103),其中湖南株79经鉴定为EHF病毒,类似野鼠型,但其抗原性不同于我国已分出的病毒株,有其抗原特异性,可能是一株新的EHF 病毒株。  相似文献   

12.
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观察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的改变。发现出血热患者临床各期,全血粘度的均数都高于正常对照的上限值。五期中少尿期升高不明显,发热期和多尿期明显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期均有显著性升高,提示出血热整个病程是DIC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观察临床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可及时正确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30例EHF临床各期的全血粘度、血浆粕度、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进行动态观测。除发热期的血沉、低血压期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多尿期、恢复期的血浆粘度外,其余各项与正常比较均有显著的改变(P<0.05~0.01)。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作者认为全血粘度增加是EHF难治性休克的重要原因,提出控制全血粘度增加是EHF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112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气酸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期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为主,占87.5%,但 pH 正常者占58.04%,提示在纠正这种病人的酸碱失衡时,需根据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其他临床生化检查和临床症状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中药掌叶大黄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方法流行性出血热患者89例,其中发热期47例,少尿期42例,各分为治疗组(服用掌叶大黄)和对照组。静脉采血,肝素抗凝,以玻璃毛细管法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EHF发热期23例,用大黄2天后,全血粘度明显下降(P<0.001),血沉加快(P<0.01),血浆粘度下降及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P<0.05)。而EHF发热期24例对照组患者除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HF多尿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患者,除红细胞压积降低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可改善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的血粘滞性,可能由此发挥止血和预防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120例Ⅱ型糖病尿人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显示,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改变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更显著,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瘀血、泥沙样流态增高。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与血管并发症三者呈平行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属—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粘滞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病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治疗,干扰素(IFN)在体内及体外的细胞培养中均具有抗病毒作用。我们使用国产人白细胞干扰素(HLI)治疗EHF早期患者,似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用 Vero-E。细胞从164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或尿液中分离到126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 IFA 和 ELISA 法检查,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稳定地增殖,病毒效价随传代次数增加而升高,随意对其中两株病毒(来源于血浆的 EHFV_(435)株和尿液的 EHFV_(114)株)进行了初步血清学鉴定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①对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②抗原性与EHFVA_9株和汉坦病毒76-118株关系密切;与来自湖北疫区黑线姬鼠的病毒有抗原性差异;③病毒的感染性能被兔抗 EHFVN 清所中和。④当病毒传至第7代时,电镜下可见圆形和椭圆形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早期患者约80%存在病毒血症。还提示肾损害与病毒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