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岑靖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87-1388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方法.方法 将200例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患者分成2组,分别采用改良法和常规法进行注射,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注射效果.结果 改良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法明显提高了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留置气泡技术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珊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26-226
目的:探讨留置气泡进行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效果。方法:用注射器抽吸溶解的青霉素药液后,再吸进0.2~0.3ml的空气。将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用传统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64例采用留置气泡法,观察两组肌内注射时针头阻塞和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注射方法的针梗阻塞和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留置气泡注射技术的观察组针头阻塞明显减少,疼痛明显减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减轻儿科门诊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的疼痛。方法 通过循证方法寻找减轻肌内注射导致疼痛的最佳证据,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A族链球菌感染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360例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调查组、第l轮证据应用组和第2轮证据应用组。基线调查组120例,男69例,女51例;第l轮证据应用组120例,男70例,女50例;第2轮证据应用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3组患儿年龄均在5~15岁之间。比较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证据应用前后护士最佳证据的执行情况、证据应用前后患儿疼痛评分及硬结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 对最终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共提取10条证据,制定出9个临床审查指标,运用证据前后对比,证据应用后患儿疼痛评分由8.42分下降为4.26分,注射30 min后疼痛评分由4.53分下降为2.18分,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发生率由75.8%(91/120)下降为32.5%(39/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一系列药物及非药物措施能减轻儿童程序性疼痛;Buzzy小蜜蜂装置(冷+振动+分散注意力)可以减轻肌内注射青霉素疼痛;正确的苄星青霉素配置方法、注射手法、注射部位、注射速度可以减轻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肌注)在门诊注射室很常用,尤其多见于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梅毒、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笔者发现,有部分患者在肌注苄星青霉素推注药液时阻力很大,有针头阻塞现象,需更换针头再次注射,给患者增加痛苦,也可引起医患纠纷。为此,我们采取了改良措施预防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时的针头堵塞,现将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吕芳  丁华 《北方药学》2021,18(4):82-83
目的:探讨在不同孕周使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妊娠梅毒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2017年2月-2019年2月入组,按照孕周分组为孕早期(观察组)和孕中期(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足量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总有效率、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新生儿A pgar评分为(9.16±0.54)分,高于对照组的77.78% 和(8.21±0.42)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于妊娠梅毒女性孕早期予以苄星青霉素,效果明显,可防范不良妊娠结局,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苄星青霉素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方法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的85例梅毒孕妇,根据青霉素皮试情况分组。观察组4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且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者,头孢曲松钠0.5g,臀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对照组42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采用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双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1疗程;后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结果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观察组为6.92%,对照组为2.3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65)。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与苄星青霉素G相同,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的妊娠妇女可以作为青霉素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观察中药复方"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为合理运用中药治疗梅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8例符合梅毒诊断标准并且能够完成疗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臀部肌内注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解毒汤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RPR转阴情况和外周血Th1/Th2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2个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RPR阴转率和外周血Th1/Th2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转阴率,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药液的浪费。方法将门诊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56人,随机选择200针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针次。对照组采用振荡摇匀式溶解药物,常规“四快法”注射:实验组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更换针头,“三快一匀法”注射。结果实验组一次注射成功率96%,观察组77%;实验组疼痛程度及药液残留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更换针头,“三快一匀法”注射苄星青霉素可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降低疼痛程度,减轻了患者注射时的恐惧心理,给药剂量更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苄星青霉素为一长效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其抗菌活性成分为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肌内注射后青霉素缓慢释放被吸收,青霉素所致的过敏反应在应用本品时均可能发生。2011年2月25日我科成功抢救了1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现将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苄星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周颖何振凤(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患者,女,42岁,因风湿性关节炎近3年来间断应用青霉素。1997年1月6日起遵医嘱每月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benzylpenicilin)120万u。6月...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6,(3):616-618
目的:分析苄星青霉素对妊娠期伴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妊娠伴梅毒患者7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未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围生儿梅毒感染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为62.86%(P<0.05)。结论:通过对妊娠期伴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正规治疗,能够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减少了围生儿梅毒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治疗妊娠期梅毒的效果,观察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比较,为治疗妊娠期梅毒提供更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孕早期及中期确诊妊娠期梅毒患者18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102例,孕妇年龄、文化程度、胎次、丈夫感染情况以及RPR滴度无差异,试验组给予头孢曲松1.0 g,1次/d,肌内注射,共10 d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部分给予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治疗,孕晚期重复治疗1个疗程.从足月、早产及死胎、死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观察2组妊娠结局;从新生儿出生后RPR滴度了解新生儿预后;随访其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变化,了解其梅毒抗体转阴情况.结果 2组在妊娠结局如早产、死胎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梅毒抗体转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无死胎发生.结论 头孢曲松钠和青霉素具有对妊娠梅毒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红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72-673
目的探讨黄体酮肌内注射的局部不良反应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注射室的150例黄体酮肌内注射患者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每次注射20mg/mL单位的黄体酮,对照组患者每次注射10mg/mL单位的黄体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黄体酮肌内注射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用药的剂量有直接的关系,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积极心理暗示对梅毒患者注射苄星青霉素时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梅毒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注射苄星青霉素,将患者以随机抽签法的分式进行分组,可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比例为20∶2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积极心理暗示。于治疗前后对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SAS评分与SDS评分较接近,组间无显著差异存在(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两项评分均已降低,但在降幅比较上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梅毒患者注射苄星青霉素时予以积极心理暗示,可有效发挥改善负面情绪的作用,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早期梅毒的患者根据青霉素皮试情况分组.观察组50例,青霉素皮试阳性且头孢地嗪皮试阴性者,头孢地嗪1.0g,单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双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地嗪治疗早期梅毒安全有效,可以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的转归。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潜伏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试验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两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早期患者随访1年后治疗总有效率70.59%明显高于试验组38.89%(P<0.05);观察组晚期患者随访1年后治疗总有效率35.71%与试验组14.2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对促进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转归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81-83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其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变化。方法将100例潜伏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联合组患者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对照组患者仅肌注苄星青霉素。观察和对比治疗后3、6、12、24个月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结果治疗后3、6、12、24个月,联合组患者中早期潜伏期梅毒患者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期潜伏期梅毒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中晚期潜伏期梅毒患者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晚期潜伏期梅毒患者(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联合应用比单用苄星青霉素的疗效更显著,可有效提高潜伏梅毒的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婷 《抗感染药学》2019,16(6):1020-1023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对妊娠期患者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妊娠期分娩患者梅毒感染65例资料,根据抗菌药物的治疗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肌内注射头孢曲松)和对照组(32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评估其治疗效果,同时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月、6月的治愈率及TRUST下降滴度数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TRUST滴度下降所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月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值均得到显著改善,其中CD3水平明显下降,而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结局(流产、早产、死产)及新生儿情况(新生儿窒息、低体质量儿、先天梅毒、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治疗妊娠期患者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血液免疫指标及母婴结局的影响与苄星青霉素相当,但头孢曲松起效时间早于苄星青霉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与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梅毒患者(先天梅毒、神经梅毒、妊娠梅毒未列入选择范围)的疗效并与苄星青霉素单独治疗进行对比。方法197例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4例,对照组93例,分别采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苄星青霉素与单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是78.8%,对照组的51.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与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相比具有较好疗效,临床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方法改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法的改进。方法将576例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62例,常规组314例。两组均抽吸0.9%生理盐水3ml,摇晃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再抽吸长效青霉素,常规组采用传统肌内注射法,改进组在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ml。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1次注射的成功率。结果改进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实施肌内注射法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ml,能提高注射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