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现已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构的重要机制,而相关干细胞心肌移植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材料:Wistar 大鼠45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50~200 g,其中30只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方法:45只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15只.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2周后沿梗死区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多点注射0.2 mL无血清M199培养液;移植组:造模后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0.2 mL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大鼠梗死区周围.假手术组:不造模,仅在左前降支周围心前壁多点注射0.2 mL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①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较移植组明显降低(P<0.01);心肌梗死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亦明显升高(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肌纤维间无成纤维细胞聚集、增生现象.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形成,心肌有序的基本结构发生紊乱.移植组大鼠其梗死区可见较多带有横纹且具有多核的肌细胞存在,组织排列较有序,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心肌梗死组.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缺血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5只。①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②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③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质量及质量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 结果:45只大鼠,实验中假手术组及移植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35只。①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②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右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体质量)及右室质量指数(右室质量/体质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左室质量:(621.25&;#177;25.34),(699.82&;#177;47.38),(550.33&;#177;21.47)mg,P〈0.001,0.001;右室质量:(192.92&;#177;26.83),(219.82&;#177;38.23),(160.08&;#177;19.63)mg,P〈0.01,0.001;左室质量指数:(2.36&;#177;0.20),(2.69&;#177;0.07),(2.12&;#177;0.05)mg/g,P〈0.001,0.001;右室质量指数:(0.73&;#177;0.09),(0.84&;#177;0.11),(0.61&;#177;0.02),P〈0.001,0.001];移植组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右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01,0.01)。(④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523.42&;#177;82.14),(378.23&;#177;43.16),(430.73&;#177;65.04)n/mm^2,P〈0.001,0.01;1.601&;#177;0.251.0.582&;#177;0.066,0.590&;#177;0.072,P〈0.001,0.001;0.148&;#177;0.030,0.110&;#177;0.012,0.117&;#177;0.014,P〈0.001,0.011。 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5只。①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②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③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质量及质量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45只大鼠,实验中假手术组及移植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35只。①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②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右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体质量)及右室质量指数(右室质量/体质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左室质量:(621.25±25.34),(699.82±47.38),(550.33±21.47)mg,P<0.001,0.001;右室质量:(192.92±26.83),(219.82±38.23),(160.08±19.63)mg,P<0.01,0.001;左室质量指数:(2.36±0.20),(2.69±0.07),(2.12±0.05)mg/g,P<0.001,0.001;右室质量指数:(0.73±0.09),(0.84±0.11),(0.61±0.02),P<0.001,0.001];移植组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右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01,0.01)。③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523.42±82.14),(378.23±43.16),(430.73±65.04)n/mm2,P<0.001,0.01;1.601±0.251,0.582±0.066,0.590±0.072,P<0.001,0.001;0.148±0.030,0.110±0.012,0.117±0.014,P<0.001,0.01]。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素霞  马洪骏  张雷 《临床荟萃》2003,18(7):418-419
成年个体心肌一旦损伤只能由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 ,目前对心肌梗死的一些治疗手段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只能恢复再灌注 ,而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收缩细胞的缺失可导致心衰造成死亡。细胞移植 ,即把健康的细胞移植到病损的心脏中 ,现被认为是增强心脏功能及限制心肌梗死扩大的重要方法[1] 。在有关细胞移植的众多研究中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因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因此受到科学家的青睐。1 卫星细胞移植的可行性目前有关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3个方面 :①胎儿心肌细胞移植。②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移植。③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匀浆上清液对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检测纯度。于原代培养的第3天加入心肌匀浆液持续作用1周,3周后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Tn-T)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后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不表达cTn-T蛋白。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匀浆诱导下没有向心肌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移植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或0.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 (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雄性苏中幼猪 10头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Dorfman法培养SC ,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对角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心肌内注射种植体外扩增的自体SC ,对照组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通过心血池显像了解心功能变化 ,评估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4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标本 ,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SC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SC呈梭形 ,贴壁生长 ,延迟分瓶或降低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 ,SC生长停滞 ,相互融合形成肌管 ;实验组梗死区内见新生的带横纹的肌纤维 ,排列方向大体一致 ,多核 ,核位于周边 ,细胞间未见闰盘样结构 ;实验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 (EF)、 1/3射血分数 (1/3EF)优于对照组。结论 SC易于获取和体外扩增培养 ,移植于自体心脏可存活并改善心功能。自体SC移植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尚具有多种非血液系统生理效应,如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长.以及在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中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等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具有积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自体移植: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10只/组.异体异性移植:同品系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作为供体用于制备骨骼肌卫星细胞;另取雌性兔10只作为受体,分为细胞移植组、联合组,5只/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方法:自体移植实验: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在冠脉结扎同时,采用肌注法一次性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kg;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将含有约107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DMEM溶液200 μ L多点直接注射在心脏表面梗死区.异体异性移植实验: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分组要求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及方法同上,5 d后取材行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血运改善及desmin表达,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SRY基因PCR检测结果.结果:移植后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且联合组减小幅度强于另外两组(P<0.05).各组梗死中心区CD34阳性细胞数量与上面结果相似.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心肌组织desmin呈阳性表达,其余3组呈阴性.联合组移植区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细胞数较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异体异性移植实验中,联合组SRY基因扩增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明显强于细胞移植组.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能够进一步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区血运,提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二者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尚具有多种非血液系统生理效应,如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长,以及在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中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等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具有积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自体移植: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10只/组。异体异性移植:同品系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作为供体用于制备骨骼肌卫星细胞;另取雌性兔10只作为受体,分为细胞移植组、联合组,5只/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自体移植实验: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在冠脉结扎同时,采用肌注法一次性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将含有约10^7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DMEM溶液200μL多点直接注射在心脏表面梗死区。异体异性移植实验: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分组要求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及方法同上,5d后取材行PCR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血运改善及desmin表达,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SRY基因PCR检测结果。 结果:移植后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且联合组减小幅度强于另外两组(P〈0.05)。各组梗死中心区CD34阳性细胞数量与上面结果相似。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心肌组织desmin呈阳性表达,其余3组呈阴性。联合组移植区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细胞数较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异体异性移植实验中,联合组SRY基因扩增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明显强于细胞移植组。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能够进一步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区血运,提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二者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肌卫星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适应能力,而且在异体内免疫原性低,免疫排斥反应低,移植后存活时间长.因此设想肌卫星细胞异体移植在促进缺损神经再生等方面可能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目的: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周围神经缺损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均切断右后肢坐骨神经,并通过生物可降解膜包裹缺损神经断端形成神经再生室.用微量注射器抽取己配制成的肌干细胞悬液0.2 mL注入移植组的神经再生室内.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4,8和12周进行大鼠行步态测定,并用锇酸染色法制片观察缺损神经再生情况.观测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直径及髓鞘厚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大鼠经肌卫星细胞移植后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等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和12周,移植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在神经再生室中加入肌卫星细胞能促进缺损神经纤维的再生及其结构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及血流变参数的改变。结果: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523.42&;#177;82.14)和(430、73&;#177;65.04)/mm^2,t=2.98,P&;lt;0.01]、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增高[(320.05&;#177;39.29)和(271.14&;#177;37.52)μg/L,t=2.37,P&;lt;0.05],而某些血液流变参数明显改善[低切全血黏度:(11.09&;#177;1.52)和(13.02&;#177;1.56)mPa&;#183;s,t=2.22,P&;lt;0.05;红细胞聚集指数:7.59&;#177;0.81和8.56&;#177;0.59,t=3.25,P&;lt;0.01;卡松黏度:(1.64&;#177;0.41)和(2.26&;#177;0.41)mPa&;#183;s,t=3.66,P&;lt;0.0l;卡松屈服应力:(11.23&;#177;1.54)和(12.69&;#177;1.59)Pa,t=2.23,P&;lt;0.05]。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流变参数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及血流变参数的改变。结果: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犤(523.42±82.14)和(430.73±65.04)/mm2,t=2.98,P<0.01犦、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增高犤(320.05±39.29)和(271.14±37.52)μg/L,t=2.37,P<0.05犦,而某些血液流变参数明显改善犤低切全血黏度:(11.09±1.52)和(13.02±1.56)mPa·s,t=2.22,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7.59±0.81和8.56±0.59,t=3.25,P<0.01;卡松黏度:(1.64±0.41)和(2.26±0.41)mPa·s,t=3.66,P<0.01;卡松屈服应力:(11.23±1.54)和(12.69±1.59)Pa,t=2.23,P<0.05犦。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流变参数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修复钝挫伤致动物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取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6只,制作右后肢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末造模正常后肢作为正常对照。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肌卫星细胞,免疫荧光抗体细胞染色鉴定后进行荧光标记。用微量注射器抽取肌卫星细胞悬液0.2 ml缓慢注射于实验组右侧小腿腓肠肌的内、外侧头,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5,10和15天分别测定大鼠肌电图(记录振幅、波宽)、肌湿重恢复比值、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所得数据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对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移植。移植前免疫抗体荧光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呈鲜红色,荧光标记细胞核为蓝色。术后移植细胞观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荧光细胞荧光度减弱,数目减少,逐渐形成肌管,融入肌组织参与修复;HE染色显示,游离在肌纤维间隙中的细胞核逐渐融入基膜内侧,肌组织轮廓逐渐清晰;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随着移植时间延长,纤颤电位和正锐波逐渐减少,波形趋于正常;肌电图的振幅及波宽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侧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并且接近正常对照侧;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移植后第5天,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术后第10天、第15天观察,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近于正常对照侧;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肌湿重恢复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肌湿重恢复比值≈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远<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异体移植对修复损伤肌肉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的肝样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sd大鼠的BMSCs并加入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及制瘤素M(OSM)进行诱导,使BMSCs成为具有分泌AFP、清蛋白(ALB)等功能的肝样细胞,通过门静脉移植入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体内后观察细胞的分布、分化情况及大鼠肝脏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经移植入诱导的肝样细胞后,肝细胞再生活跃,肝脏纤维组织明显减少,肝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肝样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多数实验是以动物行为学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目的:实验拟进一步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6周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6-10/2007-03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2.5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由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提供.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的阿糖胞苷为ROCHE产品.方法:5只大鼠麻醉后取出脑双侧嗅球,采用差速贴壁与阿糖胞苷抑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化嗅鞘细胞,第14天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和密度为1×1010L-1细胞悬液备用.剩余35只大鼠设立两组:正常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30只,于T11~12节段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后,又分为5个亚组:8只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6只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6只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是嗅神经成纤维细胞),5只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5只移植DMEM/F12培养液.移植量12μL/只,在脊髓半横断损伤上、下各1mm处多点注射移植4μL,同时在半横断处填充的明胶海绵内注入8μL.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6周取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变化,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结果:[1]正常组肌细胞近似圆形或多边形,多核,核分布于外周.各移植组肌细胞均变小,核深染,其中移植DMEM/F12培养液组变化最为明显.[2]各移植组肌细胞横截面积及直径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P<0.05),其中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组减少程度最轻(P<0.05),移植DMEM/F12培养液组减少程度最严重(P<0.05),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纯化/未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脊髓半橫断损伤大鼠后肢小腿三头肌萎缩的程度最轻,肌细胞组织学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心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M I),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组(ATV),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n=10。阿托伐他汀组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每天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溶液灌胃。应用real-tim e PCR法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应用westernb lot方法检测p-ERK1/2、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p-ERK1/2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p-ERK1/2表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中p-ERK1/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的损伤、修复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骨骼肌的肌湿质量、肌横切面积及肌动蛋白的含量可为损伤肌肉的恢复提供指标.目的:观察骨骼肌慢肌卫星细胞移植对肌肉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Sprague-Dawley大鼠慢肌卫星细胞,分别取慢肌卫星细胞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钝挫伤动物模型的损伤部位,观察骨骼肌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恢复效果好.①卫星细胞移植后5,10,15 d,实验组肌肉组织内荧光标记的肌卫星细胞逐渐减少,形成肌管并最终融合成肌纤维参与损伤修复.②移植后5,10,15 d大鼠肌电图的纤颤电位和正尖波均逐渐减少,且损伤侧的肌电强度和波宽依次增大,逐渐接近正常侧,而对照组肌电强度与波宽则增加缓慢.③随着损伤修复的进程,肌湿质量恢复率均逐渐降低.④随着恢复的进程,实验组灰度值大于对照组数值.提示骨骼肌慢肌卫星细胞移植到钝挫损伤的肌肉内可明显加快损伤肌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MSC)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形态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46只 SD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随机分成局部移植组和冠状动脉移植组 ,每组再分成 5-氮杂胞嘧啶核苷 (5-aza)诱导组、未诱导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 1周、移植后 2周、 4周、 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室壁厚度 (AW、 P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 VDd)和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MSC移植后 2周、 4周和 8周 ,移植组 L VDd均较对照组缩小 (P<0 .0 1) ;EF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局部移植和冠状动脉移植的 SD大鼠诱导组和未诱导组之间 EF无明显差异(P>0 .0 5) ;无论 MSC是否经过诱导 ,冠状动脉移植组效果均优于局部移植组 (P均 <0 .0 1)。结论 :自体 MSC移植可有效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 EF,影响左室重构 ,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黄丸对运动大鼠心肌和骨骼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对运动大鼠心肌和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组、运动+六味地黄丸组、运动+知柏地黄丸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测定各组大鼠血清CK、LDH活性,心肌和骨骼肌的SOD、T-AOC、MDA含量。结果:运动+六味地黄组大鼠心肌、骨骼肌的SOD、T-AOC明显高于运动组,而MDA和血清CK、LDH活性均显著低于运动组。运动+知柏地黄组血清CK和骨骼肌MDA均显著低于运动组,骨骼肌T-AOC则显著高于运动组。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明显增强大鼠抗氧化能力,对运动大鼠心肌和骨骼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知柏地黄丸对抑制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损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微环境下的转归及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临床验证。方法:①动物实验:苏中幼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只,治疗组切取骨骼肌标本,获取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以二脒基苯基吲哚标记;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局部方法将卫星细胞植入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予以相同量的、不含卫星细胞的培养液接种,观察移植4周后卫星细胞的分化和转归;核素心血池检测心功能。②临床验证:对4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冠脉旁路移植术和/或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左室形态变化。结果:动物实验:卫星细胞接种培养后48h开始贴壁,细胞呈梭形。将细胞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降至20g/L以下时,细胞生长停滞,相互融合形成肌管。治疗组梗死区及周边心肌内HE染色可见孤岛状、带横纹的肌纤维,肌细胞核位于周边,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对照组梗死区为均一纤维疤痕组织,无肌细胞存在。电镜检查:治疗组梗死区见带横纹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两组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177;2)%和(26&;#177;3)%,f=0.074,P&;gt;0.05];在4周时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提高[(33&;#177;2)%和(40&;#177;2)%,t=6.085,P&;lt;0.001]。临床验证:4例患者卫星细胞移植实验表明,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8~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少,梗死区室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区可以分化、转归为带横纹的肌细胞,并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人体卫星细胞移植实验表明,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具有改善心功能、抑制左室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