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的心理状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6/2007-06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置入支架的患者86例,置入支架105枚.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以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86例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将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作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86例患者中阳性组47例,阴性组39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焦虑抑郁发生率为54.65%.2组在性格、教育程度低、低收入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组随访12个月内再发心绞痛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干预,以降低未来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临床应用试验,展望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与方向.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时间:2002-01/2009-04.检索词:"drug eluting stents,.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oronary disease".计算机初检得到154篇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的74篇,内容重复的研究53篇,保留27篇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理想的药物洗脱支架由支架平台,药物载体及药物3者协调构成.随着支架材料学和新型药物的开发,更加有效的支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最近,大量临床研究数据鼓励临床工作者将其应用于更多的挑战性冠状动脉病例,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然而,部分临床研究结果使药物支架引起的晚期血栓而造成的支架安全性问题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药物支架的开发和应用中力求做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在新型的药物支架中,可降解支架,促进内皮愈合涂层支架更具发展前景.结论:心脏支架置入治疗给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益处,尤其是减少了再狭窄和再次血运重建,但随着对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视,药物支架的研制将朝向高效低危发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支架断裂的预防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来重建血运,对一些药物治疗适应证和疗效均有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风险高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均具有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并明显减少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文章针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证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在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予以心血管支架置入后的效果.方法:收集1990/2008发表的老年心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对照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中文文献10篇,从实验分组、实验材料、观察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临床应用中的对象基本资料加以分析,并结合其随访和功能评价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从10篇有关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支架置入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支架置入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发展最快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目前,包括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的疗效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用支架置入手段治疗解剖形态更复杂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提高慢性闭塞病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桥血管病变的支架置入和征服再狭窄仍然是未来几年内的工作重点.探索和研制新的药物、新的器械和新的支架置入方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血运重建治疗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回答的问题,必须在充分反映当代心血管支架置入和搭桥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临床与病变特征设计更多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体物质,置入后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过程,主要表现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以及炎性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的显著升高.目的:总结探讨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炎症反应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心血管支架,C-反应蛋白,炎症反应",同时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ardiovascular stent on plasma,c-reactive protein".结果与结论:药物涂层支架以金属支架为载体携带药物到达血管损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释放到血管壁内,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抗炎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抗迁移、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雷帕霉素、紫杉醇、放线菌素D等.支持内膜愈合的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雌二醇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这对血管内皮的增生与再狭窄有重要影响.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如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对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可显著升高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所以应充分认识炎症反应及血浆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的变化对防止心血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早进行预防及干预,从而减少再狭窄率,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 例患者的52 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 2.5 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 例患者的52 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 < 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 =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 < 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 < 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 < 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 < 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 例(75.0%),远段血管有23 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 < 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4例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54例)和中老年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经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高龄组手术治疗成功50例(92.6%),中老年组治疗成功55例(91.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4%,中老年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少,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优先选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从患者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心理状况、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以及体重超标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以及体重超标的例数分别为10,15,17,13,26例,与干预前的21,29,31,36,4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93,6.455,6.168,16.484,8.147;P<0.05);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26,28,33,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26,4.149,3.936,12.862,4.09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3.86±6.84),(34.24±6.7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3.37±5.71),(42.71±6.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993,7.555;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8.6%,高于对照组的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3,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输液反应、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3%,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5%,均低于对照组的4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855,13.693;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在西方世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每年每1000人中有3人死于本病。近15年来的主要进展是如何改善心肌的缺血状态和缓解疼痛;至于如何减少其发病率和防止其病程发展,仍然未能找到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新近的研究方向着重对本病病变的了解和形成本病的因素。唯有加强预防才有可能避免它悄悄地侵袭。本文仅就冠心病的预防以及缓和它的病程发展和减轻其症状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第一作者以支架置入,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等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影响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文献22篇.常用支架为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支架.金属裸支架置入操作简便易行,并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临床应用优势,但术后早期再狭窄发生率高;药物支架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但远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因经济投入高、置放技术要求严格等不易进行临床推广.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支架置入显著缩短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结论:支架置入显著缩短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不同类型支架置入引起QT离散度的对应性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颖玲  李光 《新医学》2005,36(11):633-635
1引言 近年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进展是药物包被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目前研究得最多、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涂层支架主要是紫杉醇类药物涂层支架(taxus)和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涂层支架(cypher).  相似文献   

12.
钱孝贤 《新医学》2003,34(4):259-260,262
进修医生教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教授早在1844年,Bernard就在其生理学研究中将导管插入了动物的心脏,但是直到1929年,才由德国医生Forssmann开始尝试在临床上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可能性。针对冠状动脉的介入性诊疗技术开始于1959年,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1977年德国医生Gruentzig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于开胸体外循环状态下,完成了人类第1例冠状动脉成形术。1977年9月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  相似文献   

13.
陈富荣 《新医学》2005,36(11):626-627
1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冠心病患者日趋“年青化”,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途径,较股动脉路径具有一定的优势。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1例,经精心的术后护理,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表明金属蛋白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有着密切关系.实验设立冠状动脉造影为对照,拟进一步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与血清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接受诊治冠心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0年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2±8.5)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为病变复杂不适于支架置入、择期行搭桥手术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9 7.6)岁.分别于造影前或支架置入前1 d,造影后或支架置入后第1,10,30天取两组患者静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浓度.结果: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血清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组术后第1,10,30天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持续升高,术后第10天高于术后第1天(P<0.05),术后第30天高于术后第10天(P<0.05).结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不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表达.支架置入可导致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9持续升高,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还是血管壁的持续刺激造成的,还需要实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途径,较股动脉路径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伍卫 《新医学》2003,34(3):139-139
1引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尽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已明确,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西方人群中,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证明,不论高龄、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60%~70%伴有高血压,高血压者发生冠心病较正常血压者高3~4倍。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同样表明,血压…  相似文献   

18.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阻塞,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常见为心绞痛型和心肌梗塞型。  相似文献   

20.
免疫损伤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日益受到重视〔1〕。冠心病患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它们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过程〔2〕。本研究对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17项血清体液免疫指标测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