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京市2013年蚊虫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在南京市开展蚊虫监测。结果 2013年南京市共捕蚊3 268只,蚊密度为0.57只/(h·灯),捕获的蚊虫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约占58.05%和17.59%,季节消长呈7月和10月双高峰曲线。结论南京市蚊虫具有种群多样性,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每年7月和10月为密度高峰季节,可供当地蚊虫防制措施的指定提供参考。同时要关注蚊虫孳生地情况及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东北湖地区蚊虫种类及生态习性,为蚊媒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06/10用幼虫勺或采集网从北湖区各类孳生地捞取蚊幼虫带回室内进行种类鉴定。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和帐扣法,对北湖地区的成蚊种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成蚊10 836只,经鉴定为6属17种。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69.48%,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种成蚊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6月份开始出现,7-8月份为成蚊活动高峰期。成蚊在整个夜间均有活动,黄昏和凌晨出现2次高峰。结论山东省北湖地区蚊媒孳生地众多,蚊虫种类繁多。蚊媒的有效防治应结合蚊虫的生态习性及自然情况,方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江苏省射阳县新洋港滩涂湿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外蚊虫密度及蚊种组成。 方法 2004年5~10月每两周用紫外诱蚊灯采集蚊虫1次, 鉴定蚊种、 统计数量, 记录气温、 湿度和降雨量等。 结果 自然保护区捕获蚊虫37 618只, 其中中华按蚊22 814只(占60.6%), 淡色库蚊13 970 只(占37.1%), 三带喙库蚊834 只 (占2.2%)。居民区捕获蚊虫3 294只, 其中淡色库蚊2 508只(占76.1%), 中华按蚊668只 (占20.3%), 三带喙库蚊114只 (占3.5%), 骚扰阿蚊4 只 (占0.12%)。自然保护区蚊虫总量占总采集量的92% (37 618/40 912), 居民区采集蚊虫总量占8.0% (3 294/40 912)。保护区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 居民区为淡色库蚊。 保护区7月中、 下旬和9月中旬为蚊虫密度高峰, 蚊虫密度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 (r=0.765, P=0.005)。 结论 滩涂湿地是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的适宜孳生地, 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为蚊虫密度高峰期。应当重视蚊媒对有关重要病原传播潜能的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武进县蚊虫抗药性测定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治农业害虫长期广泛使用化学杀虫剂,蚊虫对一些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国内外均有报告.为了解武进县蚊虫抗药性现状,对今后蚊虫化学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2年7月下旬在本县开展了中华按蚊成蚊、三带喙库蚊幼虫、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5种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蚊虫密度消长规律,分析影响因素,为控制蚊媒疾病服务。方法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密度观察点,4~11月每旬初各点调查人房4间,畜舍2处,每间用电动吸蚊器捕蚊15min,以只/人工小时计算密度。结果每年5~10月是蚊虫繁殖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密度高峰期,此期蚊数占总蚊数的53·04%,7月中旬密度最高为1093只/人工小时。密度消长曲线呈单峰型。1986-2005年出现4次密度高峰,间隔时间4~8年,峰值逐次升高。三带喙库蚊年均构成比为(37±11)%,是当地第一优势蚊种;淡色库蚊每年以12·77%的速度下降,密度与时间(年)呈负相关,r=-0·814(P<0·01),回归方程y^=728·73-34·41x。结论农业杀虫剂变化使中华按蚊密度升高,孳生地变化使淡色库蚊和骚扰阿蚊密度下降。畜舍是成蚊栖息最密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方法 2001年6~12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CDC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结果 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6~8月的雨季;3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21:00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结论 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住宅区对蚊虫种群结构及发生动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扬州市区4种不同类型住宅区开展蚊幼孳生及成蚊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诱捕成蚊总量以城中村最多,诱捕数均在800只以上,显著高于普通住宅和高档小区。4类住宅区中,白纹伊蚊与淡色库蚊均为优势种(D10%),诱捕数量最多为白纹伊蚊(D57%)。不同小区白纹伊蚊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6月上旬,但城中村在9月上中旬再次出现发生高峰。淡色库蚊在普通住宅区和高档住宅区发生量基本稳定,而城中村和安置小区在10月中旬则出现明显的发生高峰。不同类型小区间蚊虫阳性率、密度以及孳生地数量顺序均表现为城中村迁安置小区普通住宅区高档住宅区。在各类孳生地中缸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轮胎和绿化带垃圾积水。结论不同类型住宅区蚊虫种类均以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为主,但孳生地、阳性率及成蚊数量等均随住宅类型不同有明显变化,特别是城中村蚊虫发生量和高峰期均与其他住宅区类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方法 2001 年 6~12 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 CDC 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 结果 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 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 6~8 月的雨季;3 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 21:00 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 结论 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蚊虫。方法用人帐诱法、扫网法进行调查。结果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采集制作蚊虫标本6 381份,采获蚊虫3属6种,按蚊属1种,伊蚊属3种,库蚊属2种;季节消长呈坡型,蚊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10月以后逐渐消失,以7月为活动高峰。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49.97%,米塞按蚊(15.04%)、刺扰伊蚊(12.85%)、里海伊蚊(10.95%)所占比例相当,为该地区侵扰人类的重要蚊种。结论淡色库蚊、米塞按蚊、刺扰伊蚊、里海伊蚊是该地区危害人类的主要蚊种,本调查为蚊虫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蚊虫危害十分严重的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的北湾地区,蚊虫在人房和猪舍内的季节消长。方法用诱蚊灯诱蚊1夜调查人房内的蚊虫密度,用电动吸蚊器吸捕15m in调查猪舍内蚊虫密度,从4月开始,每月上、中、下旬三次直至蚊虫活动消失。结果人房内蚊虫从4月中旬出现,米赛按蚊(45%),刺扰伊蚊(54%)为优势蚊种,蚊虫季节分布为三峰型,7月上旬为活动最高峰,9月上旬蚊虫消失;猪舍蚊虫出现较晚,5月上旬出现,刺扰伊蚊(90.7%)为优势蚊种,季节分布呈双峰型,7月为活动最高峰,9月上旬消失。结论6~7月是北湾地区人房及猪舍内的蚊虫活动高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越冬蚊的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 方法 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选取成蚊监测点采用目测法观察蚊虫数量并记录结果,同时捕捉成蚊在解剖镜下分类鉴定并观察吸血情况。随机选取50%进行解剖,观察蚊虫体内脂肪体累积和卵巢发育情况。 结果 共捕获成蚊1 677只,均为淡色库蚊。蚊虫越冬以地瓜窖、花房较多,成蚊阳性率分别为98.25%(56/57)和81.36%(48/59)。雌蚊2月下旬体内脂肪体骤减,3月上旬开始出现吸血和卵巢发育,3月中旬体内脂肪开始消失。 结论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淡色库蚊以成蚊越冬,主要越冬场所为地瓜窖、花房,应在越冬期加强成蚊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季节消长趋势及蚊虫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相关钠通道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 于2017–2018年蚊媒活动高峰期,使用诱蚊灯法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进行蚊虫种群和密度调查,提取淡色库蚊DNA,通过PCR检测kdr等位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结果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共捕获830只蚊虫,包括淡色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6种,其中淡色库蚊占83.13%,密度为12.32只/(台·夜);淡色库蚊全年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趋势,高峰出现在6月和9月。在kdr基因1 014位点共检测发现5种kdr等位基因类型,包括TTA(75.71%)、TTT(10.00%)、CTA(5.71%)、TCA(4.29%)、TTC(4.29%),同时发现2种核苷酸非同义突变,即亮氨酸(L1014)突变为苯丙氨酸(L1014F)、丝氨酸(L1014S)。罗村镇、太河镇两地淡色库蚊kdr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0.53%、4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59,P = 0.003)。结论 淡色库蚊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优势蚊种。本研究首次在淡色库蚊中检测发现CTA、TTC两种kdr等位基因突变,kdr基因型呈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湖北省传疟媒介按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进行监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2020年每年7—9月在湖北省枣阳市的3个村(刘升镇刘湾村2组、琚湾镇琚庄村3组和七方镇文庄村1组)开展按蚊种群监测,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按蚊种群监测,采用灯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连续监测3 d。2018—2020年,另选择恩施市舞阳坝乡、丹江口市六里坪乡、枣阳市七方镇、武穴市石佛寺乡、江陵县白马寺镇和京山市孙桥镇等6个监测点,每年5—10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按蚊密度监测,在监测点的居民区和蚊媒孳生地之间采用人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按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夜间不同时间段按蚊密度的规律,以及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按蚊密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蚊种群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种群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灯诱法共捕获蚊虫4 277只,其中中华按蚊819只(19.15%),淡色库蚊3 440只(80.43%),骚扰阿蚊18只(0.42%)。牲畜棚捕获蚊虫3 502只,其中中华按蚊677只(19.33%),淡色库蚊2 813只(80.33%),骚扰阿蚊12只(0.34%)。室外捕获蚊虫总数503只,其中中华按蚊106只(21.07%),淡色库蚊393只(78.13%),骚扰阿蚊4只(0.80%)。人房捕获蚊虫总数272只(2020年未进行人房按蚊监测),其中中华按蚊36只(13.24%),淡色库蚊234只(86.03%),骚扰阿蚊2只(0.74%)。2018—2020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500、 36.000、 18.000, P 0.05)。按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北省6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蚊虫8 426只,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江陵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4 671只;最少的为丹江口市,3年共捕获0只。2018—2020年,中华按蚊平均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上旬(2018年)和7月下旬(2019、 2020年),分别为15.91、 13.93、 6.91只/(人·h),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7, P 0.05)。6个监测点中,江陵县监测点的按蚊密度最高,其次为武穴市,按蚊密度分别为10.81和6.71只/(人·h)。不同监测点按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2, P 0.05)。湖北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1∶00。结论湖北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持续存在,仍有潜在的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甘肃省庆阳市区域媒介蚊虫类分布特点及携带病毒情况,为防控虫媒病毒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电子诱蚊灯、捕虫网诱捕,并进行分类;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结果2012年捕获蚊虫5种,4238只,其中淡色库蚊2459只,占58.0%;中华按蚊794只,占18.73%;三带喙库蚊652只,占15.38%;刺扰伊蚊215只,占5.08%;济南按蚊118只,占2.8%;捕获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1株盖塔病毒,淡色库蚊检出6株库蚊黄病毒。结论淡色库蚊是庆阳市区域的优势蚊种,蚊虫携带黄病毒和盖塔病毒等虫媒病毒,应加大对该地区蚊虫及虫媒病毒的监测、调查、研究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淡色库蚊是山东省主要家栖性蚊种,为重要的传病媒介。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导致蚊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给蚊虫防治带来困难。为此,作者等进行了现场蚊虫抗性测定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复配,对现场淡色库蚊幼虫的毒力测定,并对淡色库蚊抗性治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稻田湿润灌溉灭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田是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等蚊虫幼虫的主要孳生地.中华按蚊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乙脑传播的主要媒介。稻田灭蚊是急需研究的课题.一直为国内外有关专家所关注。为此,我们于1982、1984和1985年在江苏省赣榆县结合水稻生态.改变灌溉方法,进行控制蚊类幼虫孳生实验。 试点概况 班庄乡泉坡村位于北纬34°86′,东经118°85′,海拔41.4m,沙浆土质,属平原地带.水利排灌系统较完善,年平均气温13.5℃,年降雨量约  相似文献   

18.
蚊虫交配习性的实验观察,对于研究蚊虫生态学、化学不育等遗传防制和蚊虫饲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是我国主要的蚊种和重要的传病媒介。本试验对这三种蚊虫羽化后不同天数的交配情况、不同大小空间的交配能力及雄蚊交配次数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9.
从已知就地越冬的淡色库蚊和尚未明确如何越冬的三带喙库蚊的滞育反应比较中发现:两种滞育蚊的卵巢滞育指标、中肠变化和拒绝吸血均较一致。但三带喙库蚊滞育后体重和脂肪含量的增加和耐寒力均不及滞育淡色库蚊,其临界光周期日期比淡色库蚊提前20d,临界光周期前后的生殖营养分离远较淡色库蚊多见,并和淡色库蚊不同,在自然界临界光周期后极不易获得滞育蚊.尚对三带喙库蚊季节迁飞的可能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78~1980年7月,我们在实验室和现场首次应用太阳能杀灭蚊卵、蚊幼和蚊蛹试验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实验室用的淡色库蚊卵、幼虫和蛹均从自然界蚊幼孳生地采来。蚊幼龄期为3~4龄。现场试验在有蚊幼孳生的大缸、沤肥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