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NE)作为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和浸润, 与许多炎症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围绕中性粒细胞及其衍生物, 结合纳米技术设计药物递送系统。本综述主要介绍NE及其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细胞外囊泡3种递送系统在炎症和肿瘤治疗中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药物靶向性:靶向药物是在目标器官或组织局部形成相对高的浓药物度,减少对非目标器官、组织、细胞的伤害。目前根据靶向目标不同,可分为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及亚细胞水平几个层次。根据靶向机制的不同,药物靶向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靶向等几类,其中的主动靶向即特异性靶向。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递送系统是利用临床医学、药学及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在恰当的时机将适量的药物递送到正确的位置,从而增加药物的利用效率,提高疗效,降低成本,减少毒副作用。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在药剂学中把纳米载体负载治疗药物形成粒径1-1 000 nm纳米粒。因为其纳米级粒径可以使得药物在体内穿过某些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血-骨髓屏障等,以及利用肿瘤组织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而达到被动靶向的效果,但其缺乏特异性。背景:在骨相关疾病治疗中特异性主动靶向递药系统非常重要,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目的:针对以特异性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目前发展及未来前景做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涉及主动骨靶向性递药系统与纳米级递药系统的相关研究,检索关键词为“Bone target therapy,Nanoparticles,Drug delivery system”,检索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 结果与结论:靶向基团是特异性骨靶向递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针对于骨组织、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靶向分子,它们有各自优缺点。目前特异性骨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已在各种骨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如转移骨质疏松症、骨髓炎、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骨转移癌等。纳米载体应用的优势为其带来了临床潜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尽管许多基础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体内结果,但很少有骨靶向基团修饰的纳米递药系统成功地将其转化为临床。 ORCID: 0000-0001-8512-0447(向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其具有组织非特异性,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磁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通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稳定的磁性纳米颗粒载体将抗癌药物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靶向运输和浓聚在肿瘤组织.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药物运输的效率和药物的抗癌活性,还能降低药物用量和减轻毒副作用.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和所应用的外磁场的性质是影响磁性纳米颗粒靶向肿瘤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的靶向递送是否有效,主要依赖靶向目标位置处所应用的磁场和磁场强度是否足够吸引束缚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停留以及释放.对静磁场在引导磁性纳米颗粒靶向肿瘤组织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静磁场在靶向肿瘤治疗方面提供一定的科研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4.
抗体/腺病毒复合物为载体的基因定位递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基因治疗方案中基因载体在疾病部位的靶向递送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腺病毒与一种生物素化的特异性抗腺病毒六邻体的多克隆IgG结合,固定于结合了亲和素的胶原蛋白膜上,成功获得腺病毒载体基因靶向定位递送体系。体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中病毒载体可有效保持活性。通过这种特异性抗体偶联方式,将携带单纯疱疹胸苷激酶(HSVtk)编码基因片断的腺病毒结合在胶原膜上转染大鼠平滑肌细胞(A10),加入更昔洛韦(ganciclovir)后,只有生长在胶原膜上及膜邻近50μm内的细胞被杀死。在使用非特异性抗体的对照实验中,整个培养基范围内的细胞几乎全被杀死。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对猪的心肌进行转基因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特异性抗体偶联病毒的胶原凝胶比直接注射病毒悬液获得更高效的心室基因表达。所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生物素和特异性抗体使病毒载体固定在胶原蛋白基质上,可达到有效的局部定位基因表达,避免向非病灶部位的扩散,是基因治疗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载体定位递送方法。  相似文献   

5.
沙门氏菌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首先,沙门氏菌作为兼性厌氧菌,能够特异性地定植在肿瘤区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介导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等在内的免疫细胞浸润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其次,沙门氏菌具有高度遗传修饰性,可被改造为毒力减低或精准靶向的重组沙门氏菌。此外,重组沙门氏菌还可作为疫苗、细胞毒性药物、RNAi和纳米颗粒递送的有效平台,在治疗的同时还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如重组沙门氏菌载体活疫苗裂解系统,能够加强肿瘤抗原呈递,促进T细胞发挥杀伤效应。本文介绍了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的抗肿瘤免疫特性和肿瘤靶向性,并对以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为递送系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基因治疗是针对基因异常相关疾病的终极治疗技术,各种具有不同机制的核酸药物的出现为基因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存在体内稳定性差、难以高效进入靶细胞等问题,核酸药物需要载体的帮助而进入目标细胞并到达特定的胞内位置,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核酸递送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基石。与病毒载体相比,非病毒载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转染效率较低。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非病毒载体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进入临床研究的数量逐渐增多。本文简要介绍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药物及其递送载体,对非病毒核酸药物递送技术的瓶颈及进展做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7.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特殊结构,其优良的屏障特性能够保护大脑免于血液循环中有害大分子及病原体的侵害。然而,这一屏障同时也限制了药物递送的效果,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胶质瘤等脑部疾病的新药开发过程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突破使得各类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靶向递药领域被用做药物载体,经各种途径辅助药物实现BBB的跨越。本文主要通过阐述BBB的复杂成分和特殊特性,以理解跨越BBB的难点及可能途径;同时还介绍了目前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NPs的3种主要类型:聚合物型(polymeric-based)、仿生型(biomimetic-based)及无机型(inorganic-based)NPs;在靶向递药策略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吸附介导(adsorptive-mediated)、载体介导(carrier-mediated)及受体介导(receptor-mediated)的胞吞作用,并在文末对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率排第二位的疾病,其中80%为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脑缺血预后的关键,包括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近年来,功能化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效性、强特异性等优势在脑缺血疾病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综述金属纳米递药体系、生物相容纳米递药体系以及高分子纳米递药体系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清除氧化应激的研究,并对纳米药物递送体系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罗智琳  李娟 《医学信息》2010,23(6):1705-1706
该文就纳米粒的发展、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胞外囊泡 (EVs) 作为细胞外的膜颗粒,在细胞间信号传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EVs有可能用作特定器官 (如内耳) 的生物标志物或药物递送系统。在压力与健康状态下,EVs释放的分子不同,这些活性分子能够识别机体的患病状态。研究表明,可以利用EVs将药物输送到难以到达的器官,如耳蜗感觉毛细胞和大脑,因为它们能够穿过血迷路和血脑屏障。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有关EVs的生物组成和发生、分离技术、表征手段、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的潜在治疗应用、药物加载方法及在听觉系统内耳治疗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姜扩  裘秀春 《免疫学杂志》2011,(11):1001-1004
RNAi是一种由siRNA触发的特异基因沉默机制。自其发现以来,RNAi技术迅速发展为药物靶标确认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策略,并有望成为一种疾病基因治疗学方法。然而,由于siRNA体内不稳定的理化性质,递送siRNA成为RNAi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研发能够保护siRNA、促进细胞吸收、正确细胞定位和包内体逃逸,结合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与减少非特异沉默和毒性反应的体内递送系统是RNAi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就体内非病毒载体方式递送siRN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中性粒细胞是血细胞中寿命最短的终末分化细胞,也是机体最主要的炎症细胞。同其它的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在凋亡的发生机制上有所不同,中性粒细胞从分化成熟开始,就启动它的自发性凋亡程序(spontaneous apoptosis program)。机体的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在清除异物的同时也带来损伤。中性粒细胞这一最主要的炎症细胞则可以通过自发性凋亡的机制调控和减轻炎症损伤,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收敛机制之一。中性粒细胞的自发性凋亡是一个受自身多基因调控和众多细胞因子及其它多种因素调节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是机体重要的炎症细胞,它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是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的结局将关系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炎症反应性疾病,已成为心脑血管病领域的共识.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细胞成分多种多样,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活化时释放的网状物质,它具有抗炎、促炎、促凝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可以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活化并释放出NETs,而NETs具有细胞毒性和血栓形成效应,并且能够与巨噬细胞产生交互作用,它作为将炎症和血栓形成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抗肿瘤药物给药后,在机体内往往非特异性分布,毒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药物载体可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综合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备主动靶向药物载体应用于抗肿瘤药物输送的最新研究,归纳总结出药物载体的各类主动靶向策略。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2004/2011各英文数据库,检索词采用与抗肿瘤药物载体靶向给药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如“tumor,drug carrier,active targeting”等,共检索到文献5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注的文献26篇。 结果与结论:主动靶向策略是设计抗肿瘤药物载体时首先需要考虑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药物载体实际的药物输送效果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主动靶向策略的药物载体可携带抗肿瘤药物到达肿瘤部位,显著减少机体内其他部位药物的非特异性分布,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纳米粒子在靶向药物载体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子纳米粒子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材料可将药物选择性地靶向病变部位 ,可以有效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控释体系。本文综述了高分子纳米粒子在主动靶向药物、被动靶向药物、物理靶向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细胞膜包覆纳米颗粒的仿生策略不仅能保留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表现源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可进一步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杂化细胞膜是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细胞膜融合在一起。与单型细胞膜相比,杂化细胞膜使纳米颗粒衍生出多种源细胞的生物功能,为多功能仿生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广泛研究提供了基础,有望拓宽仿生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体系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用于构建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杂化细胞膜类型,制备和表征方法以及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创面愈合与免疫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已被证明在糖尿病足等创面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损伤等的刺激下,可以通过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抑制或阻碍创面的愈合,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NET在不同类型的创面愈合中的作用还未完全阐明。本文将围绕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等在创面愈合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就NET在不同类型的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作为药剂学研究热点领域之一的靶向给药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些抗肿瘤靶向载药运输系统存在诸多缺点如靶向效率低等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肿瘤靶向效率已成为纳米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并开发新型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最近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肿瘤趋向性和可迁移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们能够作为理想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来治疗实体瘤和转移瘤.综述了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纳米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在选择性靶向及治疗肿瘤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应用纳米载体确保了装载药物的靶向递送与稳定性,增强了细胞摄取和生物相容性。目的:制备一种谷胱甘肽和pH值双响应性CD24适配体修饰的载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和双质粒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PC(coBP)Ca,探讨其在体外对三阴性乳腺癌中CD24高表达细胞的精准靶向性和可行性。方法:PEG-CAPDB经过多次聚合反应生成纳米微球骨架COOH-PEG-CPADB-[co BMA co PDSMA],再通过自组装合成内载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1-2M2ge化合物、NF2敲除质粒和YAP过表达质粒形成PC(coBP),利用SELEX技术筛选CD24适配体,进一步修饰PC(coBP),最终形成载药纳米微球PC(coBP)Ca。检测PC(coBP)Ca表面CD24适配体修饰、对谷胱甘肽和pH值的敏感性、逃逸免疫细胞吞噬的性能及靶向性能、逃逸溶酶体吞噬和药物突释性能及对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PC(coBP)Ca的平均粒径为(141.11±13.43) nm,平均多分散性指数为0.353±0.074,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