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 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 Ⅰ~Ⅴ级的GMFM-66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 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最大值低于OMG,而GMFCS Ⅲ~Ⅴ级的GMFM-66最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 本研究GMFCS 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儿童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ingle-level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 SL-SD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行SL-SDR手术、且全程进行BIS监测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期间是否发生肌电干扰, 将患儿列入肌电干扰组(D组)和无肌电干扰组(N组), 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脑瘫类型、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静脉麻醉维持方案以及药物剂量、神经根阈值比等;同时收集D组患儿自神经电生理刺激开始至首次出现肌电干扰期间的BIS值和N组患儿自神经电生理刺激开始至刺激结束期间的BIS值,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例SL-SDR患儿, 其中D组22例, N组21例。两组一般情况、脑瘫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麻醉方案及剂量、阈值比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BIS值(53.4±7.2)明显高于N组(46.1±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89, P=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10周时记录2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分、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分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改良Ashworth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改善情况.结果 肌张力降低效果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P=0.006);在步态改善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F=24.284,P=0.000);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价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F=0.072,P=0.790;E:F =0.000,P=0.985);在平衡功能Berg量表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700).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均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但在降低肌张力与改善步态方面周围神经缩窄术组明显好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常见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智力测查、眼科检查、语言测查、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从临床分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两个角度分析脑瘫共患疾病.结果 354例脑瘫患儿中,共患智力低下166例(46.89%)、听觉障碍15例(4.24%)、视觉障碍138例(38.98%)、语言-言语障碍216例(61.02%)、癫癎82例(23.16%).相关分析显示,痉挛型双瘫与视觉障碍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偏瘫与癫癎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四肢瘫与癫癎和智力低下最相关,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均与语言障碍最相关.除视觉障碍在不同GMFCS分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外,其他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与脑瘫类型、GMFCS分级水平明显相关(P均<0.05),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Ⅳ~Ⅴ级者多重障碍率明显高于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Ⅰ~Ⅲ级者(P<0.05).结论 脑瘫患儿共患病的发生率和病种与脑瘫类型以及GMFCS分级水平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脑瘫患儿的临床分型、运动水平以及共患病,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价和康复,以改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章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收集2005年2月-2007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病房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因不同原因退组并完成部分评估33例,参与全部评估过程83例.由神经内科医师和康复训练师分别使用GMFCS对人组儿童进行分级.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16、28周,分别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评价人组儿童粗大运动能力,使用PEDI评价入组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GMFCS Ⅰ、GMFCSⅡ、GMFCSⅢ代表不同粗大运动能力水平,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Kappa=0.881).GMFCS与GMFM-66均值呈负相关(rs=-0.742,P<0.05).GMFCS与PEDI各组,即与功能性活动-自我照顾、功能性活动-移动、功能性活动-社会功能、看护者帮助-自我照顾、看护者帮助-移动、看护者帮助-社会功能原始分呈负相关(rs=0.491~-0.713,P均<0.05);与功能性活动-移动相关性最高.结论 GMFC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评价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ESFN)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进行配对设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ESFN结合TOT;对照组采用ESFN加Babath法.ESFN:电极正负极分别置于患儿双侧乳突处,脉宽50~100 US,频率80~100 Hz,强度5~15 mA,刺激时间5 s,休息时间10 s,20 min/次,1次/d.TOT及Babath训练,40 min/次,2次/d.2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2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年龄、分型及GMFM-66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 >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66项评分(55.24±11.68)较治疗前(39.81±13.17)明显提高(P=0);对照组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48.76±11.96)较治疗前(40.25±12.89)明显提高(P=0.0103);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38 0).结论 ESFN联合TOT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瘫患儿86例.年龄4.0~5.8岁.通过计算机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二组患儿均接受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结合肌力练,NMES采用电刺激仪,4个表面电极放置于患侧足背伸肌群肌腹处给予电刺激,20 min/次;肌力训练根据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状况,结合运动学理论、运动学习理论和神经发育学理论等进行针对性训练;1次/d,5次/周,连续6周.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12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二项;(3)步行速度.结果 二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痉挛型偏瘫和双瘫的患儿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前,二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6、12周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6、12周,二组患儿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NMES结合肌力训练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目前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痉挛性脑瘫是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外科手术复杂,且存在争议,手术的方式和干预时机多样。早期干预方式为分期的单平面手术,目前大量开展的是多平面手术。应用三维步态检测,结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微创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儿预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痉挛性脑瘫的治疗目标是改善患儿行走功能,临床应避免采取更多创伤较大的骨性手术,推崇多学科联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Cerebral palsy (CP) is a range of non progressive syndromes of posture and motor impairment due to an insult to developing brain. Spasticity and incoordination are major causes of disability in these children which can be managed by different modalities like casting, botulinum toxin, surgery etc. Cast application in spastic equinus is a well established procedure in CP but cast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of CP with bilateral involvement of hip, knee and ankle is not document. Method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22 children of spastic CP in age range of 3–8 years with bilateral involvement of hip, knee and ankle in 20 cases, hip and ankle in one case and only ankle in one case. Sixty eight % children were spastic diplegics. Serial weekly cast with (11 cases) or without abductor bar (11 cases) was applied for four weeks. They were followed up variably with an average period of 7 month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noticed in range of motion around hip, knee and ankle which as maintained over hip and knee after average follow up. Spasticity was also reduced as measured by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This ultimately improved the ambulatory status and functional ability of these children. Conclusion  Thus serial casting is a very simple,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procedure which can be applied even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sub normality having all three major joints involved bilaterally.  相似文献   

12.
脑瘫患儿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后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双侧痉挛性脑瘫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一组为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加髂腰肌延长术。另一组为非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对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髂腰肌组术后骨盆前倾角度明显增大,髋关节屈曲度增加,并出现膝反屈倾向。结论①髂腰肌组术后出现“腘绳肌功能不全”模型,即骨盆过度前倾、髋关节屈怕度增加和膝反屈倾向。②腘窝角的测量结果不能作为腘绳肌延长术的唯一指征。③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可改善蹲伏步态患儿膝关节在摆动期的增大屈膝角度,使足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④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可对复杂的病理步态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踝足矫形器矫治脑瘫踝足畸形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自制高分子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rosis,AFO)配合脑瘫(cerebral palsy,CP)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64例有踝足畸形的痉挛型CP患儿(双足畸形52例,单足畸形12例,共116足)经矫形外科会诊后,在进行运动疗法等治疗的同时采用自制高分子AFO进行矫治,并随访畸形矫正效果。结果 穿戴AFO3~14月后,共有98足畸形得到矫正,优良率84.5%。结论 自制高分子AFO为CP康复治疗的有效配合手段,具有重量轻、弹性好、穿戴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发生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异质性实体肿瘤,最常见于腹膜后。手术在NB多学科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切除肿瘤病灶和尽可能保持周围组织结构的完整。关于NB的最佳手术方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手术入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块的解剖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本文结合文献及作者多年临床实践,探讨儿童腹部NB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接受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前检查及手术策略与新生儿脑积水分流障碍发生的关系,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新生儿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53例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发生分流障碍将患儿分为无分流障碍组(n=37)和分流障碍组(n=16),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含母亲资料)、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资料以及胎儿合并症、脑积水病因、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情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及生存曲线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脑积水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5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4年6个月(2年3个月至9年4个月),其中16例发生分流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脑积水(P=0.04)、脑脊液蛋白水平高(P=0.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P=0.04)和使用Strata分流阀(P=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低。先天性脑积水常在产前检查过程中被发现(6/8),患儿母亲多为剖宫产(6/8)。而继发性脑积水(出血及感染后发生)产前检查中胎儿多无异常(35/37),但患儿母亲妊娠合并症多,且患儿母亲多为顺产(34/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脑脊液蛋白水平(OR:2.198,95%CI:1.015~4.758,P=0.04)、脑室端入点(OR:3.600,95%CI:1.257~7.088,P=0.03)是导致分流障碍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脑积水中,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分娩儿,产前诊断率高,分流障碍发生率低;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早产儿,产前妊娠合并症多,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可提高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发生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异质性实体肿瘤,最常见于腹膜后。手术在NB多学科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切除肿瘤病灶和尽可能保持周围组织结构的完整。关于NB的最佳手术方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手术入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块的解剖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本文结合文献及作者多年临床实践,探讨儿童腹部NB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84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经验,比较端斜式肠吻合术和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 将84例先天性空回肠闭锁患儿按手术方式分成端斜式组和改良裁剪式组,观察两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胎龄、体重、入院时日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肠闭锁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明显慢于回肠闭锁(P<0.05).端斜式组和改良裁剪式组比较,不论空肠闭锁或者回肠闭锁,两者在吻合口漏、梗阻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裁剪式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优于端斜式组(P<0.05).结论 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