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肽聚糖识别蛋白1(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1,PGLYRP-1)抗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生殖道感染作用,为衣原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ET-28a(+)/PGLYRP-1原核表达重组体,IPTG诱导表达PGLYRP-1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Ni~(2+)-NTA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将5×10~5包涵体形成单位(IFU)的Cm和不同剂量的PGLYRP-1(50、100、200μg)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阴道后穹隆,PBS和Cm感染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收集感染后不同时间(3、7、10、14、21、28、35 d)小鼠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衣原体包涵体计数;第21 d处死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PGLYRP-1刺激后测定IFN-γ含量;第63 d分离小鼠生殖道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PGLYRP-1可降低Cm在小鼠生殖道组织的定植并促进Cm的清除,Cm感染阳性对照组及50、100、200μg 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Cm清除时间分别是第35、21、14、10 d; IFN-γ含量分别为(959.6±104.6)、(1 025.4±112.5)、(1 537.8±118.6)、(2131.2±196.7)pg/ml, PBS阴性对照组为(224.0±23.5)pg/ml; 83.3%的小鼠在Cm感染后第63 d存在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现象,PGLYRP-1接种组有22.2%的小鼠存在类似情况。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减轻,且与PGLYRP-1蛋白剂量呈正比(P0.05)。结论 PGLYRP-1具有抗Cm生殖道感染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感染生殖道上皮细胞^([1])。大多数女性感染CT无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殖后遗症,男性感染CT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等,严重者导致不孕症^([2])。云南省近年来监测结果显示CT感染报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FN-γ对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的抗感染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机体抗衣原体免疫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FN-γ(5ng/mL、25ng/mL和50ng/mL)作用于感染Cps 6BC的HeLa细胞,48h后计数包涵体数量,并观察包涵体形态的改变。2×10~6 IFUs Cps 6BC滴鼻感染C57BL/6J小鼠,于感染前、后24h腹腔内注射10μg重组鼠IFN-γ,观察小鼠体重、活动状态、生存率等一般指标,分别于感染后5d和10d处死小鼠,取肝、肺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其病理变化;并取感染后5d的肺组织,匀浆,计数其中Cps包涵体数量。结果感染48h后,Cps 6BC在5ng/mL、25ng/mL、50ng/mL重组人IFN-γ处理的HeLa细胞中包涵体数量低于对照组(包涵体数分别为(23.8±5.1)×10~6,(10±3.58)×10~6,(8.0±2.22)×10~6,(43.3±11.05)×10~6,衣原体包涵体形状不规则,体积变小。小鼠实验显示,腹腔注射IFN-γ可明显提高Cps 6BC感染小鼠生存率,并减轻急性临床表现及脏器病变。结论 IFN-γ可发挥早期抗Cps感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沙眼衣原体(C£)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方法分别用10。、10‘、10。数量IFU的CtE型株阴道内接种雌性BALB/c小鼠,观察外阴炎症反应,检测排菌情况,PCR检测分泌物及对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接种后第5d,实验组小鼠即出现感染迹象;在接种后的5~20d均可在小鼠生殖道分离得到具感染性的c≠,但其持续排菌时期与接种的IFU数量成正比;且小鼠生殖道排菌量(IFU)与接种的IFU数量亦成正比,以10。剂量组为高;小鼠生殖道分泌物PCR扩增后电泳,可见与CtMOMP分子量相当的产物;小鼠生殖道组织切片观察证实,c£E型株感染小鼠生殖道可产生生殖道炎症。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生殖道E型c£感染模型;10。IFU是建立模型的适宜感染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吲哚及γ-干扰素对国内沙眼衣原体优势株E-UW-5/Cx型标准株及临床株生长的影响,并与国外优势株D-UW-5/Cx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DMEM-10、DMEM-10加5ng/mL重组人γ-干扰素和DMEM-10加5ng/mL重组人γ-干扰素及50μmol外源性吲哚三种细胞培养液培养沙眼衣原体至48h,甲醇固定后计数包涵体,观察γ-干扰素及外源性吲哚对E型、D型沙眼衣原体标准株及临床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DMEM-10+IFN组衣原体包涵体计数明显低于DMEM-10组和DMEM-10+IFN+I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EM-10组和DMEM-10+IFN+IND组包涵体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型标准株、临床株与D型标准株、临床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FN-γ作用下,沙眼衣原体的生长繁殖受到明显抑制,加入外源性吲哚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可以逃逸IFN-γ介导的清除作用,恢复其感染活力。  相似文献   

6.
MoPn沙眼衣原体致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建立沙眼衣原体(Ct)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的接种剂量,观察感染小鼠阴道的排菌规律和小鼠输卵管病交。方法 不同数量的鼠肺炎型沙眼衣原体(MoPn)阴道内接种雌性小鼠,每只小鼠感染后3d及每周取阴道拭子作细胞培养分离病原体,并进行包涵体形成单位(IFU)记数和统计小鼠培养阳性率。观察小鼠输卵管病交并用电镜检测。结果 阴道内接种MoPn可致小鼠感染,取阴道宫颈拭子可分离到Ct,5~6W后停止排菌。实验中发现用10^5 IFU以下Ct阴道内接种,不能使感染组小鼠出现明显发病,而用10^6和10^7 IFU接种小鼠,小鼠出现明显发病,电镜直接观察到Ct存在于输卵管病交组织。结论 阴道接种Ct可逆行感染上生殖道感染,导致小鼠输卵管阻塞和输卵管积水,10^6 IFU是建立上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的适合感染IFU。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Il-12缺失小鼠中衣原体经外生殖道进入肾脏导致肾脏病变情况。方法试验用野生型(wildtype,wt)、IL-12p35KO及IL-12p40KO小鼠,每组10只,经阴道分别接种1×104 IFUs鼠衣原体(MoPn),于感染后第45、87和100d处死小鼠。分离其肾脏、尿道、膀胱、肺、肝、脾、心脏组织,分别加入预冷的SPG,经组织匀浆器匀浆、超声破碎后做倍比稀释。取稀释液感染Hela细胞,培养24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计数各组织中衣原体包涵体数量。其余5只小鼠的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其病理变化。结果感染后第45、87和100d,3种小鼠肝、肺、心脏和脾脏组织中均未检出活的衣原体;而在肾脏、尿道、膀胱组织中除wt小鼠未检出活的衣原体外,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均检出衣原体。其中,感染后45d,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的肾脏、尿道、膀胱组织中检出的衣原体数量分别为4.12×104、4.30×104、2.88×104和4.54×105、3.48×105、1.21×105;且在87和100d,IL-12p40KO小鼠3种组织的衣原体检出数量为6.92×103、3.0×103、105和2.16×104、30、23,显著高于IL-12p35KO小鼠的35、20、13和32、12、2。对各组小鼠肾脏、尿道、膀胱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盲法判断组织病变程度,wt小鼠肾脏几乎无明显病变,IL-12p35KO和IL-12p40KO小鼠肾脏均发生严重积水和脓肿,且各组小鼠膀胱、尿道组织病变程度与肾脏病变程度成正相关。结论雌性小鼠在IL-12缺失情况下,衣原体经生殖道感染后可经泌尿生殖道组织上行感染导致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湘西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100例宫颈病变患者及77位健康女性进行筛查,对沙眼衣原体感染者的宫颈管内拭子标本直接进行套式PCR,扩增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1)第4可变区(VS4),对将扩增的Omp1VS4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分型,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DFA检测177名妇女的宫颈拭子标本,36份沙眼衣原体阳性,29份阳性标本扩增出277bp目的DNA。经基因测序,共检出8个基因型,其中E型9株(31.0%)、F型7株(24.1%)、G型5株(17.2%)、D型3株(10.3%)、H型2株(6.9%)、J型1株(3.5%)、Ba型1株(3.5%)、K型1株(3.5%),4例存在Omp1基因变异。结论湘西地区女性存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利用对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可以对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情况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多宿主病原体,可感染眼部粘膜、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引起人类与动物多种感染性疾病及并发症。然而衣原体常呈隐匿性感染,潜伏期长,临床上仅呈现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抗生素治疗后常出现感染反复持续、迁延难愈现象,对人类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发安全高效的衣原体疫苗是防治衣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mRNA疫苗是近年新兴的疫苗,在抗病毒、抗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方面应用广泛。过去几十年疫苗的研究显示,与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以及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仅在安全性、免疫性、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强大潜力。我们通过总结近年来衣原体疫苗以及mRNA疫苗的相关研究和重要发现,系统介绍合理研发衣原体mRNA疫苗过程中衣原体抗原选择、佐剂选择、抗原递送及免疫途径等重要环节及注意事项,为研发安全有效的衣原体mRNA理想疫苗提供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不同omp1基因型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检测尿道(宫颈)拭子,诊断Ct omp1基因型感染,常规培养法检测泌尿道拭子中的淋球菌、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排除其他性传播感染。按照无症状感染、泌尿生殖道激惹症及异常分泌物三类临床表现,分析Ct各生物群、不同omp1基因型Ct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检测126例Ct阳性者,检出Ct 126株。宿主性别分析表明:三组生物群Ct中,各生物群Ct感染宿主时无性别选择性(P>0.05);所有感染者中,50%由B组感染,27.8%由C组感染,22.1%由中间组感染引起。对其中80例单纯Ct感染者的症状分析表明:无症状感染者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男性泌尿道感染omp1基因型D、F、J型常有症状(P=0.042<0.05);按生物组分析表明:B组、C组及中间组分别有50%、65.6%、55%感染者有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结论不同的Ct omp1基因型感染泌尿生殖道后,男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鼠初次和再次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后对病原体的清除情况,抗体产生规律及病理表现。方法 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分别取初次和再次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清除病原体情况;同时取小鼠尾静脉血,监测初次和再次感染后抗体产生情况;处死小鼠,检测子宫输卵管病理改变。结果 初次感染,小鼠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多,病程长,再次感染病原体明显减少,病程明显缩短;小鼠于初次感染2周后检测到抗体,之后迅速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再次感染后抗体维持高水平无明显改变;小鼠子宫输卵有明显病理改变,表现为炎症、官腔扩张积水,狭窄等。结论 成功建立沙眼衣原体初次再次感染小鼠生殖道模型,再次感染抗体水平无明显升高,但能有效控制感染,清除病原体,对炎症反应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在MSM中应用性病自采样包仁度尿液保存管自采集尿液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的性能。方法 自制自采样包,线上通过“爱易检”平台,线下通过社区组织招募MSM,分发自采样包,MSM领取自采样包完成自采尿液分装至仁度和罗氏保存管后送检至指定实验室同时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以罗氏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仁度核酸检测试剂的性能。结果 发放845份自检测和自采样包,完成送检767份,763份标本同时完成了仁度和罗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9%(48/763)、6.82%(52/763)。以罗氏为参比试剂,仁度试剂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灵敏度为76.92%(40/52),特异性为98.87%(703/711)。两种试剂在利用尿液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χ^(2)=0.45,P>0.05)。结论 在MSM中应用自采样包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接受高,仁度试剂检测性能较好,经进一步优化后今后可应用在性病自采样包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梅毒螺旋体TpF1n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重组TpF1n,为梅毒螺旋体感染与宿主炎症反应研究提供候选蛋白。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TPF1n,表达重组TpF1蛋白,用重组TpF1蛋白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通过ELISA方法检测IL-1β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TPF1n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肠埃希菌后稳定表达约25 ku大小的重组TpF1蛋白。与空白组相比,TpF1蛋白干预组的IL-1β分泌水平显著升高。结论重组TpF1蛋白可显著诱导THP-1细胞分泌IL-1β,提示TpF1蛋白可作为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宿主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候选蛋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慢性持续感染的遗传易感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别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慢性持续感染患者、一般感染患者和正常人各80例,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HLA-DQB1等位基因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慢性持续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慢性持续感染患者中HLA-DQB1*0602等位基因频率为45%,一般感染组为15%,健康对照组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8,P<0.01)。结论 HLA-DQB1*0602可能是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的易感基因或与致病基因相连锁;PCR-SSP可用于快速检测HLA-DQB1等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识别华支睾吸虫HMGB1同源分子的CDS及其蛋白序列,并分析其进化特征。方法分别用基于麝猫后睾吸虫HMGB1预测序列的5'和3'RACE以及基于华支睾吸虫HMGB1基因组预测序列的PCR法扩增华支睾吸虫成虫来源的cDNA,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和拼接,分析其ORFs,据此对华支睾吸虫成虫来源的cDNA进行PCR扩增验证其转录;构建进化树,对识别出的HMGB1同源分子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识别出两个华支睾吸虫HMGB1同源蛋白CDS,大小分别为381和477 bp,二者均在华支睾吸虫成虫转录,产物均一;推测其编码蛋白分别为127和159个氨基酸,其分子序列与血吸虫同源性较高,而与人及其他脊椎动物同源性低。结论成功识别出华支睾吸虫HMGB1同源蛋白CDS序列,为研究其与肝胆管癌发生的关联性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g)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数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及对照组患者各30例外周血Cpn IgG抗体,同时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IL-1β浓度,应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浆Fg及血清CRP水平。结果 AMI组、AP组血清抗Cpn 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AMI组与AP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组、AP组的血清IL-1β、CRP及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IL-1β、CRP及Fg水平明显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Cpn感染率明显增高,Cpn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及诱生急性相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泌尿生殖道疾患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15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2例非前列腺炎的其它泌尿生殖遣疾患和正常人对照;123例宫颈炎患者、52例正常育龄妇女对照,30例疗后复查患者,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Ct)PCR检测。结果显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Ct阳性率为27.1%(42/155),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皆为阴性,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53例在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的上皮细胞,PCR结果:9例仅前列腺液阳性,3例仅尿液阳性,3例前列腺液与尿液同时阳性.其余皆为阴性,这结果似可说明,前列腺液的Ct主要来源于前列腺并非来源于尿道。123例宫颈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Ct阳性率为31.7%(39/123).52例正常育龄妇女,Ct阳性单为3.8%(2/52).从显示的阳性率来看.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0例PCR阳性的疗后复查患者Ct皆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含猪囊尾蚴抗原c C1 c D N A 与猪γ干扰素( I F Nγ) 的融合表达载体。方法: 从已克隆的含人猪囊尾蚴共通抗原c C1 的质粒中, 用 P C R 方法扩增出含酶切位点及接头的c C1 和 I F Nγc D N A, 两c D N A 经接头融合后构建成融合形式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X L Blue。结果: 经酶切分析, 表明重组载体中含15kb 插入片段。 S D S P A G E 显示一52 k Da 的诱导产物。结论: 猪 I F Nγ和猪囊尾蚴抗原c C1 融合c D N A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杜氏利什曼原虫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网站上获取杜氏利什曼原虫LmGT1基因及编码LmGT1蛋白的基本信息,利用Ex-pasy网站Proparam、Proscale、STRING、TMHMM和SWISS MODEL等在线分析工具对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的生物信息学进行预测及分析。结果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基因全长为1 962 bp,有12个开放阅读框架,相对分子质量为70.716 52×10^(3),分子式为C_(3171)H_(4901)N_(823)O_(918)S_(46),原子总数为9 859,等电点5.91,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LmGT1蛋白跨膜螺旋数为12,可能为跨膜蛋白。LmGT1蛋白包含59个磷酸化位点,无保守域;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37.52%、16.39%、3.52%和42.57%;可能含有17个B细胞抗原表位(>0.85)和34个T细胞抗原表位(≥15);含有34个CTL细胞抗原决定簇(≥21),无Th细胞抗原决定簇。结论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含有多个可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可作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性、感染预防与治疗及疫苗开发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C、E0、E1和E2蛋白构建BVDV病毒样颗粒,并评价BVDV-1 VLPs的免疫原性。方法以BVDV-BA株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得到C、E0、E1和E2基因,再将C、E0、E1和E2基因分别克隆至PEASY-Blunt Simple克隆载体上。提取质粒摇菌扩大培养,将得到的C、E0、E1和E2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Fast Bac HTA中,采用热激法将重组穿梭质粒转化至DH10.Bac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技术获得重组杆粒rB-C、rB-E0、rB-E1和rB-E2。将重组杆粒转染至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再用构建的4种重组杆状病毒同时感染SF9悬浮细胞,72 h后收集细胞沉淀进行超声破碎,利用蔗糖垫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进行鉴定。将获得的BVDV-1 VLPs联合氢氧化铝佐剂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评价VLPs的免疫原性。结果成功克隆出C、E0、E1和E2基因,并构建C、E0、E1和E2蛋白的杆状病毒。通过纯化和鉴定,在20%~30%蔗糖层获得由C、E0、E1和E2蛋白组成结构完整的病毒样颗粒BVDV-1 VLPs。BVDV-1 VLPs能够显著增加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表达水平。结论构建并获得了由C、E0、E1和E2蛋白组成,并具备良好免疫原性的病毒样颗粒BVDV-1 VL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