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成年人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状况并进行分析,为改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6—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黑龙江省10个县(市、区)作为国家级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点,对监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经常锻炼率为15.70%,从不锻炼率为77.70%,日平均总静态行为时间为(4.60±2.69) h,日平均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使用手机的屏幕时间为(2.82±2.02) h,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14±1.63) h。结论:黑龙江省成年人经常锻炼率较低,身体活动不足普遍存在,业余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相关部门应关注居民身体锻炼情况,由体育指导员引领居民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应通过提高人群的经常锻炼率和缩短屏幕时间防控慢性病;应加强健康宣传与促进,使居民意识到身体活动的益处,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就业(18~59岁)流动人口业余锻炼和静态行为现况。方法 201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70个县(区、团),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有效调查对象48 704名。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情况与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等静态行为的时间。结果 2012年样本人群经常锻炼率为19.4%(95%CI:19.0%~19.7%),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经常锻炼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则相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男女性经常锻炼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不同职业间经常锻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社会服务业最高(23.9%,95%CI:23.0%~24.9%),其次是制造业(20.1%,95%CI:19.3%~21.0%)。2012年样本人群从不锻炼率为71.3%(95%CI:70.9%~71.7%),男性低于女性;男女性从不锻炼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P<0.01)。2012年样本人群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为4.9(95%CI:4.8~4.9) h,其中男性为4.7 h,女性为5.1 h。静态时间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主动锻炼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较低及高年龄段的人群,有必要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城市被调查教师的身体活动水平,提出进行充足身体活动的意义,为提高教师群体身体活动的意识和制定非传染性慢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武汉市调查了2 480名中小学教师。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对教师身体活动和静态状况进行了描述,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了按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学段、授课、城乡、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被调查教师每周身体活动的中位数是480 METs·min,身体活动充足率是42.4%;每天静态活动时间的中位数是4 h,2 h及以上的比例是74.9%。在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学段、授课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教师身体活动充足率和静态活动时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被调查教师的身体活动不足,静态活动时间较长,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6~13岁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及静态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抽取到班级的所有学生开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上下学交通方式、家务劳动时间、体育锻炼及参加舞蹈体育类辅导班情况、静态时间、睡眠时间、写作业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1 44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13岁、平均(9.68±2.25)岁,超重肥胖率为46.61%(674/1 446)。上下学交通方式以家长接送为主,占40.87%(59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每天做家务≥10 min的比例分别为21.72%(314/1 446)、49.52%(716/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静态行为≥60 min的比例分别为63.76%(922/1 446)、93.43%(135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分别为90.66%(1 311/1 446)、51.59%(746/1 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生相比,女生超重肥胖风险更低(O R=0.78,95%CI为0.62~0...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静态职业人群的身体活动特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海淀区和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选取35—60岁以坐位读写为主要职业劳动形式的职业人群,进行有关社会经济状况和身体活动特点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031人。步行、骑车、中等强度业余锻炼、高强度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的总参与率为57.8%,并随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x2=25.699,P〈0.01;x2=8.768,P〈0.05)。48.0%的调查对象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计量达到或超过了450~750(MET—min/w)的建议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者的身体活动达标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47,P〈0.01;x2=29.967,P〈0.01),不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者的身体活动达标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84,P〉0.05)。结论中等强度及以上身体活动的总参与率受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身体活动达标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静态活动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身体活动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中小学生39 242名,现对其闲暇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阅读、做作业等静态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其闲暇静态活动时间,采用均数和率来描述中小学生静态活动的时间及其分布。结果中国中小学生闲暇平均每天静态活动时间是2.92 h;城市(3.04 h)高于农村(2.81 h);男生静态活动时间(2.90 h)略低于女生(2.94 h);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静态活动时间分别为3.45、3.06和2.60 h。平均每天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大于2 h的学生占86.2%,城市(87.5%)高于农村(85.1%);男、女生分别为86.4%和86.0%;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平均每天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大于2 h的比例分别为91.1%、88.8%和82.5%。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为1.48 h,男生(1.44 h)略低于女生(1.52 h);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90、1.62和1.20 h。结论中国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静态活动时间过长,建议学校及家庭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其减少静态活动,提高其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加速度计为基准,评价国际身体活动问卷长卷(IPAQ-L)和Bouchard身体活动日记测量18~59岁成人日常身体活动的效度.方法 于2019年在宁波市鄞州区招募200名健康成人作为调查对象(男性78人,女性122人;18~29岁占19.5%、30 ~ 49岁占61.5%、≥50岁占18.0%).受试者连续佩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模式和水平。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有完整人口统计学、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调查数据的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在校体育活动、家务性劳动、往返学校交通行为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的比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活动量及其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和家庭收入差异。结果调查对象有静坐行为的比例最高(97.9%),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最低(33.6%);各年龄和性别组均呈现相似的参加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的比例分布。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或具有静坐行为的儿童青少年相应活动类型的活动量中位水平最高,分别为39.9和36.1 MET-h/week,进而体现出儿童青少年静坐行为时间过长。各种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活动量存在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差异(P均0.05)。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身体活动,应加强以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为目的的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基础上调整设计问卷,2014年对沈阳、广州、成都和武汉市的12 501名中小学生父母每周身体活动的天数、每天活动的时间、静态活动时间等身体活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地区、学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和静态活动的影响。结果四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为58.3%,55.7%学生父母每天静态活动时间2 h及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父母相比,初高中学生父母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_初=0.796(95%CI 0.728~0.869),OR_高=0.746(95%CI 0.683~0.815)]和静态活动时间2 h及以上的风险[OR_初=0.823(95%CI 0.750~0.904),OR_高=0.788(95%CI 0.712~0.872)]降低。与小学文化程度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家长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1.288(95%CI 1.107~1.497)]和静态活动时间2 h及以上的风险[OR=1.303(95%CI1.120~1.515)]增加。与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比,农牧业/设备操作人员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0.755(95%CI 0.634~0.899)]及每天静态活动2 h及以上的风险[OR=0.731(95%CI 0.617~0.867)]降低。结论四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水平不足的比例及静态活动时间2 h及以上的比例较高。地区、学生学段、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身体活动水平及静态活动时间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珠海市居民合理膳食知识和身体活动现状,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拦截调查方法 ,在银行、邮局、学校、社区、工厂、公司、公园等地点抽取15岁及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膳食知识总知晓率为9.3%,对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和向心性肥胖腰围指数的知晓率分别为10.4%和13.4%;只有21.4%的调查对象主食摄入量达到251~400g/天的推荐标准,55.0%的调查对象不能做到每周锻炼5天以上的推荐标准。结论珠海市居民膳食知识缺乏,主食、鱼禽等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偏低,运动量偏小,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和加强膳食指导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静态行为已成为居民闲暇时间中主要的生活方式,鉴于其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减少静态行为已被列为促进公共健康的优先事项。目前常通过促进身体活动或打断静态行为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而建筑环境作为静态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探究其与静态行为的联系,并提出采用环境干预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可能是一种更为经济、合适的方法,但目前鲜有研究明确建筑环境具体的特征对静态行为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本研究通过综述建筑环境特征及其与静态行为相关的研究现状、测量工具、环境干预等,为静态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成年职业人群身体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成年职业人群身体活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身体活动指南和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使用"一年回顾性身体活动问卷"收集了29783名(男15911,女13872)18~59岁职业人群的身体活动资料。对问卷中各种身体活动强度进行赋值,计算身体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L),以PAL≥1.7或<1.7作为判断身体活动充分或不足的标准。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职业、地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年龄和性别对身体活动不足的影响。结果:我国职业人群身体活动充分率为68.3%,城市为40.1%,农村为76.9%,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及四类农村职业人群身体活动充分率分别为34.0%、45.0%、74.4%、73.1%、75.9%、83.7%,从大城市到四类农村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职业劳动对身体活动充分率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家务劳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地区、文化程度及性别对身体活动是否充分的影响较大。结论:我国居民的身体活动模式仍然是职业劳动占主要地位,但存在职业、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等差异,应根据不同地区、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南,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非农业职业人群工作日的身体活动方式,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我国12369名非农业职业人群(男性6752名,女性5617名)的职业活动、上下班交通、锻炼、做家务、静态活动及睡眠等6项身体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国非农业职业人群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交通时间、锻炼、静态活动、家务和睡眠时间分别为8.4、0.6、0.1、3.1、1.4和7.9h。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分别为8.16、8.19、8.07h)少于服务人员(8.75h)、生产运输人员(8.71h)和其他职业人员(8.53h),但静态活动时间多于后三者。男性工作时间(8.46h)多于女性(8.37h)。女性家务和睡眠时间多于男性。农村人群的工作时间(8.69h)多于城市(8.20h),城市交通时间和静态活动时间多于农村。结论我国不同职业、地区、性别的非农业职业人群的日常活动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于我国防治高血压、超重和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汝骅  华意刚  沈宗健  李佳梅 《卫生研究》2012,41(6):1027-1029
<正>伴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成高发态势。早在2004年,WHO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就指出:"合理膳食和积极的身体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内容和控制NCDs的着力点。",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平均每日步数,建立适用于中国成人的身体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 PAL)预测公式,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招募800名身体活动不受限制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排除连续佩戴Actigragh WGT3X-BT型加速度计不满3天者,最终纳入743名研究对象(男性324人,女性419人,平均年龄31.4岁)。获得加速度计所测量的每日步数(steps)、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中等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 MPA)、高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VPA)的时间和身体活动能量消耗(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 PAEE)。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步数与低中强度的PAL预测公式。采用外部验证的方法,以间接测热法测定的基础代谢率和双标水方法测定的总能量消耗计算得到的PAL作为金标准,利用Bland-Altman分析验证预测公式与标准的一致性,采用正确率验证预测公式准确性。结果 ...  相似文献   

16.
《上海预防医学》2008,20(9):426-426
研究表明,每周5~7天,每天累计3000步或30分钟以上快走等中等强度的活动,就足以产生保护健康的作用,经常参加体力活动有很多益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促进身体活动和健康策略在西城区和昌平区的执行现状。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电话调查方法(CATI)开展调查,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电话号码,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x。检验。结果本次电话调查共成功完成访问2450个,其中西城区1238个,昌平区1212个。利用政府提供的健身场所锻炼过身体的比例,西城区和昌平区分别为45.9%和53.8%,昌平区好于西城区;单位设立工间操的比例两区均为1/3;两区人群在体育锻炼时接受过指导的比例均在15%左右;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知晓率均约50%;身体活动不足会带来健康危害的知晓率均高于90%;体育锻炼参与比例,2个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全民健身场地利用情况要好于其他健身场所,工间操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以及人群身体活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尚需加强。2个区一般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4岁儿童课余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及睡眠时间现状,为指导学龄儿童合理进行身体活动及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3 460名一、三、五及七年级中小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和儿童的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及睡眠等活动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每日课余身体活动(LTPA)时间的中位数为20.0(8.6, 38.6)min,郊区(18.6 min)和七年级儿童(14.3 min)相比城区及其他年级儿童LTPA时间更短(Z/H值分别为5.12,119.11,P值均<0.01)。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8.71±0.76)h,睡眠不足的儿童占比54.7%,随着年级的增加,睡眠不足发生率显著增加(χ2=407.13,P<0.01)。学生每日静态行为时长中位数为195.7(145.0, 255.7)min, 84.5%的儿童每天有超过2 h的静态行为,城区(202.9 min)和肥胖儿童(210.4 min)相比郊区和其他体型儿童静态行为时间更长;且随着年级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制定针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本地区所辖幼儿园的14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三轴加速度计及配套的ActiLife软件对本次全部调查对象开展调查,汇总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利用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较长(26.49±7.58)min/h,且主要集中在每日12:00-15:59;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总体以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主,男生中强度身体活动比例最高,女生低强度身体活动比例最高,不同性别身体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4,P=0.005);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为50.34%(73/14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呈负相关(r=-0.418,P<0.001),与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呈正相关(r=0.341,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应通过提高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缩短久坐行为时间,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参加活动的儿童比参加活动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只是活动量多少及强度与肥胖患病率的关系不确定,静态生活方式的增加也是肥胖流行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国内尚缺乏有关儿童身体活动的研究报道。本文主要就儿童闲暇时间身体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静态生活方式和全面的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