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卢尚岭教授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阐述以此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及临证发挥。1987年卢老提出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的病机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迄今,气机逆乱已被确认为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卢老倡导调理气机是急性中风证治的基本治则,创制大黄瓜蒌汤、调气息风饮等常用方。基于急性中风以气机升降逆乱为本、痰火瘀滞为标的病机认识,提出急性中风之风火痰瘀证治皆以调理气机为要。基于卢老经验,后学者提出,中风标实常见风火痰瘀,主要责之肝胃;本虚多见气虚、阴虚或气阴俱虚,发病责先后天之本受损,并提炼出邪实治在肝胃、正虚当补脾肾的中风基本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能,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效较满意.现将临证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掌握四联症 温胆汤主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类型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四联症:脘痞、口苦、寐差、舌苔黄腻.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疏泄,若情志所伤,木郁不达,复因饮食不节,胃气受损,则胆胃不和,气机逆乱;日久气郁化热、灼液成痰而成痰热,则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成矣.胆胃气滞失和,疏泄失利,则胃脘痞满;痰热内扰胆胃,胃浊上逆,则口苦;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寐差;痰热上熏,则舌苔黄腻.其伴随症状一般为舌质淡而不红,口苦而不喜饮,脉象弦滑或弦细滑而不数.因本病多为慢性病程,虽痰为实邪,但热非实热,与痰热俱实致病有异,故不现实热壅盛之象.其舌苔虽黄腻但刮之易去,与痰热俱实者黄腻苔刮之不易退去不同.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径直清热降火为禁忌之举.  相似文献   

3.
柯梦笔 《新中医》1996,28(10):17-18
温胆汤临证举隅柯梦笔温胆汤首载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门。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6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是清胆和胃之著名方剂。笔者临证应用温胆汤以痰多,呕恶,胸脘痞闷,口粘味苦,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并随热重、痰盛、风动、气郁、...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6-708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主治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脾胃不和所致胆郁痰扰证。万远铁教授遵"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旨,临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常从治痰着眼,善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各类以"痰"为基本病机的疾患,疗效甚佳。文章选取万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之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论之。  相似文献   

5.
癫狂癇治验     
<正> 癫与狂都属于精神失常的疾病,它以知觉语言、思维与行动的反常为主要特征。多发于青壮年。属于“精神分裂证”范畴。本病多为情志过极郁而化火,火盛生痰,火扰神明,痰阻心窍所引起。《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即指此而言。究其病变部位多在心、肝、胆、胃诸脏。唯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癫狂之证与心的关系尤为密切。初起皆属实证,癫病多为气郁痰结,狂病多属痰火为患。二者可相互转化,癫痫痰郁化  相似文献   

6.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瘅”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 ,胃失和降 ,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 ,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 ,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瘀和络、健脾和胃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 ,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7.
正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要用于胆郁痰扰证。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出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  相似文献   

8.
探析柳宝诒治疗痰证的特色.柳宝诒将痰之成因多责于木火,临证辨治时重视调理气机,多从胃、肝着手,降肺、和胃、清木以泄痰,以斡旋枢机气化,恢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9.
肖芸  倪华 《河南中医》2016,(1):29-31
陈师对慢性胃炎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时,既重临床症状,也重微观病理;辨证时,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脾气虚弱之证用四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丸);木旺乘土、肝郁犯脾(或胃)之证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焦虚寒,脾胃失和之证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肝郁化火、胃失和降之证用左金丸;痰热蕴胆,胆热犯胃之证用温胆汤;胃阴亏虚之证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治疗时从以上各常用方中选择一主方或撷取多方中两三味主药,多法联用,灵活应用。陈老认为慢性胃炎发病除饮食不当之外,中老年女性尚多见与情绪抑郁、紧张有关;男性常见与喝酒、吸烟有关,故医生临证,对慢性胃炎患者之生活习惯不可不察,做好日常调养,配合中药,方能显效。  相似文献   

10.
孔庆辉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79-580
认为脾虚生湿 ,湿从寒化或热化 ,日久形成寒痰或热痰 ,阻于肝胆血脉 ,胆失疏泄为黄疸之基本病机。临证以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为基本大法 ,据兼证伍以行气、活血、利湿、清热、温阳、软坚之药 ,可使痰化结散 ,痰滞得通而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11.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原用于治疗胆失清净、痰热内扰之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临证还可应用于头痛、心悸、失眠、胃痞等属痰热郁遏,气机紊乱,平衡失调者。  相似文献   

12.
杨晋翔 《新中医》1997,29(1):8-9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和瘀和络、健脾和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3.
失眠的八纲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梳理失眠的常见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失眠以里证为多见,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胆、胃、肾、经络,但并非全无表证,可有"表里同病"情形;热证失眠的常见成因为心火、肝火、痰火、脾倦火郁等,寒证失眠多从胆气虚冷立论;虚证失眠常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血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等,核心为神失所养;实证失眠常见肝郁化火证、心火炽盛证、痰热内扰证、胃腑不和证、瘀血内阻证等,核心为神识扰动;阳证失眠多为阳不入阴,而阴证失眠则多为阳气入阴困难。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源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由半夏、茯苓、枳壳、竹茹、陈皮、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引起的胆怯易惊,虚烦不寐,失眠多梦,呕吐呃逆,头晕目眩,胸闷口苦等症。笔者在儿科临证中常以温胆汤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只要辨证准确,用之灵验,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16.
马辉  顾庆华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2-123
顾庆华教授认为,咽为胆之使,食管的通利功能受到胆的调控,胆病则失其调控之职,食管的通利功能下降,而胆与胃近邻,体类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辨治分为三因:胃病及胆,当以治胃为先,兼顾通利胆腑;胆病及胃,当以治胆为要,兼顾和降胃腑;胆寒者,治以温胆和胃,胆热者,治以利胆和胃.总之,临证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从胆胃着手,以利胆和胃为原则,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窦炎发病多责之于肺、肝胆、脾胃、肾,临证运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疗效确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该病的常见证型有肺脾气虚、胆腑郁热、脾胃湿热、气滞痰阻、脾虚痰阻、肾气虚损、肺经风热等,目前临床相关研究以肺脾气虚证、胆腑郁热证居多。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19.
郭喜军教授基于临床多年经验,提出胆胃郁热,痰浊中堵为反流性食管炎(RE)主要病机,酸由痰浊郁生,然临床应用中,清胆化痰和胃对病情反复难治者难达预期疗效,后潜心研究古代医书,继承古法,临证时创新性地将肺脏提出,另辟蹊径提出“调肺止酸”学说,应用于临床,多有捷效。  相似文献   

20.
李卫芳 《吉林中医药》2004,24(11):16-17
慢性胆病多伴结石,但临证之时应着重改善临床症状,不能一味追求排石效果。治疗中应遵循胆病多实,治宜疏通;胆胃相关,胆胃同治;术后多瘀,兼顾活血的原则,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