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而致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李七一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 ,对冠心病的中医诊治颇有特长 ,现将其从中焦 (脾胃肝胆 )入手治疗冠心病 (胸痹 )的经验 ,简介如下。1 心胃同治胃经与心经相通 ,《内经》云“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心经、心包经与胃经、脾经都分布在“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 ,同处于胃脘区域 ,所以心胃感传相通。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常见胸闷胀痛 ,脘腹痞胀 ,纳差 ,乏力 ,餐后脘胀加重 ,时或牵及后背 ,或进食后易诱发心痛等心胃同病症状 ,此类病人平素恣食肥甘厚…  相似文献   

2.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肺胃同治、心胃同治、心脑同治和痰瘀同治之法,无不体现脾胃在承制系统中扮演着机体自平衡的重要角色。脾胃为何处于平衡的核心地位,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脾胃处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二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研究发现,阴阳学说是辨证思维的基础,辨证施治契合中药四气,而五行学说下的整体观念,由此而衍生的升降施治内容恰好与中药五味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赵进喜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肾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赵师提出“三维护肾疗法”治疗肾病,今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双心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共存的一种疾病。该文介绍基于“胸痹不独治心,而系五脏”理论运用定痛救心汤治疗双心疾病的临证思路。文中所述定痛救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温通心阳、宣痹止痛,辨证施治,灵活用药,随证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探求裴正学教授“心脑同治”学术思想的内涵。临床应强调培补元气,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痰瘀同治,标本兼顾;辛香宣通,引经透络;虫类走窜,搜邪剔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取类比象,藤类入脉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和痰瘀同治及化瘀药物层次性选择问题,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典型症状,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从脏腑辨证以肺、脾、肾为病位,从阴阳属性观察以阴虚燥热、气阴耗伤为多见,亦有属于阳虚、湿热、血瘀者。笔者根据多年来治疗本病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揣浅陋,介绍如下:l气明同治,首当顾肺消渴病虽有上、中、下之分,但求治于中医者,大多数经过一段病程,用过中西药物治疗,典型之三多症状多不具备。根据临床观察有口渴引饮者,也有无口渴者,但多见短气乏力,倦怠,口干,舌干红剥少苦,五心烦热,头昏,小便短黄,脉虚数等候。辨证属于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0.
李虹 《中医研究》2015,28(1):36-38
"脑心同治"的提出为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络脉瘀阻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其实质是虚、瘀、痰并存。在临床上从改善脑和心的供血入手,采用逐瘀通络,益气生血等治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1.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近年来各医家重视血瘀在湿疹病机中的作用,指出在湿疹的治疗中除清热除湿以治水外,亦需活血化瘀以治血。血水同治可提高湿疹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创造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针对外感、内伤病复杂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辨证治法。《金匮要略》中也论述了寒热并用的证治,需辨证入微,治病求本,知常达变,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密切相关。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讨论心肝同治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心和脑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中均有密切的生理络属性和病理相关性。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分析,参附汤除治疗心阳气衰微之证外,对于因阳气不足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也同样具有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人参和附子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功效的经典名方参附汤具有"心脑同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肾、肝有关,治疗时需肝肾同治,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分析脾胃生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脾胃病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从而说明表里脏腑同治的重要性,启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其他脏腑疾病时,应重视脏腑同治,用药时强调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36-1238
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分别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胸痹心痛"等范畴,两者病位虽然不同,但联系却相当紧密。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心脑之络脉,络、脉是心脑沟通的渠道,其病理基础络脉损伤,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因此从络病理论探讨心脑同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心脑同治明确了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9.
肝肾同治法     
肾与膀胱相表里,相辅为用,居于下焦,为寒水之脏,其味咸,与三焦的功能相联系,《内经》云:“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肾藏精与志”。“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膀胱、兰焦三者功能是相辅而成的,主要功能,一是生精,二是泌尿。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郭兰忠(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气血同治,方剂配伍所谓气血同治,是指用以治疗气血同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且互根互用,存在着“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为母”的关系。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