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肺隐球菌病三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例 1男 ,46岁。持续咳嗽伴左下肺阴影 1月余。于 1994年 1月 3 1日入院。胸片示左下肺阴影 ;B超示左侧胸壁实质性病灶 ;定位经皮穿刺抽出淡黄色胸液约 2ml,胸液涂片阴性。临床诊断为左下肺恶性肿瘤。于 1994年 2月 2 8日行左下叶切除。病理检查 :左下叶 14 0cm× 13 0cm× 6 5cm ,胸膜增厚黏连 ,左下叶基底段实变病灶 3 5cm× 4 5cm× 1 5cm ,灰黄色 ,质中等 ,伴少量碳沫沉着。镜下观察 :由大量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肉芽肿性病变 ,大多数巨细胞胞质内成堆分布圆形空泡状隐球菌菌体 ,荚膜清晰 ,肉芽肿之间少量血管间…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43岁。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眼白、尿色变黄,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3天前无明显诱囚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于2006年7月18日来院就诊。B超示胆总管壁明显增厚、胆囊增大伴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扩张。MRCP示胆总管壁明显增厚、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迂曲、肝门部胆管显示不清晰,考虑胆管癌较胆管炎可能性大。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及胆总管壁明显增厚,取组织活检送冷冻切片检查。后行胆总管切开、T管外引流,术后T管引流,抗真菌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4.
全身性隐球菌病又称播散性隐球菌病,是新型隐球菌血行播散引起的全身多系统感染,其有病程长,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及死亡率均很高[1]。我科收治1例患儿,经静脉用药76d,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林德广,唐治蓉,吴才良,周成珍患者女,17岁。全身乏力、纳差2月加重,伴头痛、呕吐3d入院。检查:慢性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7cm,剑下5cm,有触痛。脾肋缘下可扪及。颈强直,克氏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6.2... 相似文献
6.
播散性隐球菌病尸检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病临床上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肺、皮肤等处,若新型隐球菌经血行播散致多器官受累,则称为“播散性隐球菌病(d issem inated cryptococcosis)”。此病国内有文献报道,但尸检病例少见[1,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预后较差。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尸检病例报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5例PC手术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及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D-PAS)、黏液卡红(MC)和Gorcott六胺银(GMS)特殊染色,观察PC在组织中的形态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8~52岁,平均36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阳性3例。胸部影像学检查:18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肺部结节,7例表现为片状实变影。25例均经胸腔镜活检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HE染色:多核巨细胞内外见大量淡蓝色圆形或卵圆形隐球菌菌体,具有折光性强的胶样荚膜;D-PAS、MC及GMS特殊染色:隐球菌菌体呈紫红色、鲜红色和黑色,更清晰。结论PC多由新型隐球菌引起,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PC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10个月,体重20b。因“发热11d伴咳嗽,皮疹伴肝、脾肿大1个月余,皮肤黄染4d”于2009年5月5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 相似文献
9.
肺隐球菌病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PC的认识。方法对17例PC进行光镜、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5~67岁,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头痛等。光镜下,见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及间质中可见薄壁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小体,PAS染色呈红色。电镜观察,隐球菌均有荚膜形成,荚膜与细胞壁之间有明显透明带,结构较简单,细胞器不发达。结论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常少见的肺部真菌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征、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0.
11.
杜晓刘高何李明娜李霄范钦和潘敏鸿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11):870-872
患者女,52岁。因头痛10d余,头颅CT示双侧额叶占位性病变于2016年4月2日入院。MRI示病变位于双侧额叶,跨胼胝体生长,形态不规则,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病变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囊性变/坏死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创面外科医师对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认识。
方法报道1例背部皮肤软组织放线菌病的诊治经过,分别以"放线菌、放线菌感染、皮肤、软组织"及"actinomycosis,cutaneous,soft tissue"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所检索20篇文献相比,本例皮肤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既典型又具自身特点。本例患者入院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皮肤肿物,但皮下感染组织内多个窦道,伴较多土褐色脓液流出较为典型。本例患者入院第9天才培养出放线菌,但无论是术中肉眼观察、细菌培养还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典型"硫磺颗粒"。本例患者查体、术中所见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因此最初曾高度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但多次细菌培养及涂片均未提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治疗主要包括全身状态的调整、手术清创及抗生素的应用。
结论原发于皮肤软组织的放线菌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即便有相对典型特征,也并无特异性,诊断需综合考虑并鉴别诊断。皮肤软组织放线菌感染发病率低,不易诊断,需引起创面外科医师的注意,及早对本病作出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6岁。因右踝肿痛3个月于2016年4月人院。患者自觉右踝部疼痛,夜间痛、静息痛明显。专科检查:右踝部皮肤完整,未见明显色素沉着,皮肤无潮红,无破溃;右踝关节皮温不高,未及明显皮下包块,较左侧略肿胀,压痛(+);右踝关节活动正常;双下肢等长等粗。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5岁。体检发现盆腔肿物4个月于2017年2月入院。盆腔MR检查:右侧附件区见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2 cm×3.7 cm,双侧卵巢形态正常,倾向良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双侧附件与子宫及盆壁粘连明显,右侧盆壁髂血管侧面可见表面隆起,髂血管后方可及一肿物,大小约4 cm×6 cm,呈纵向生长,移动度差。 相似文献
15.
张会芳文雪吴杉杉任国平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11):799-800
例1男,39岁.15年前体检发现肾脏囊肿,现为进一步治疗,于2017年2月入院.2006年于当地医院行肾囊肿穿刺一次(穿刺前囊肿直径约4 cm),穿刺前后无血尿腰痛等不适主诉.2016年10月自述右侧腰痛2 d,有血尿,外院超声示肾周积液,CT示右肾多发囊肿,较大一枚伴囊壁钙化、局部破裂及血肿形成可能大,肾周、腹盆腔少量积液,期间行保守治疗.2017年1月于本院复查CT示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伴肾周多发肿大淋巴结,肾盂受累并略扩张,肾恶性肿瘤继发出血考虑.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肾中上极占位,与肝脏、腰大肌等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例2女,34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为进一步治疗于2017年5月入院.半个月余前因备孕需求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右肾占位,当地医院B超复检示:右肾占位.自发现以来偶有腰酸痛,无尿频尿急,无肉眼血尿等不适. 相似文献
16.
田佳莫文法陆文恺陈江静凌赫陆竞艳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8):641-642
患者男,32岁。因"右上肢麻木20 d余"于2017年11月入院。MRI示右颈C2~C4椎管内外和C7椎体旁占位性病变。实验室和体检未见异常。患者住院行椎管内外占位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岁10个月,因发现膀胱肿物7 d于2017年9月11日入院。患儿1个月前出现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外院诊断为"尿路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入院后腹部彩超和CT均提示膀胱壁增厚伴实性占位。为了进一步明确膀胱病变性质,收集患儿尿液作细胞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4岁。因腹胀、腹痛、腹泻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于2014年12月10日入院。大便约5~15次/天,水样便,无黑便、血便,无发热、呕吐。发病以来体质量减少15kg。 相似文献
19.
肖峰颜红柱邹珏益莉娜张金宇薛晏旻谢福森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7):553-555
患者女,54岁。曾患胆囊结石,2011年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2014年4月就诊于本院,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提示胰腺颈部占位,考虑囊腺瘤可能。门诊拟以胰腺占位性病变收入院,B超提示脾内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双肾未见异常。2 d后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发现胃大弯侧胃壁直径1.5 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遂行胰体尾部、脾切除及部分胃楔形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 calcysts,MLC)患儿临床特征与MLC1基因突变情况,为其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MLC1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测序。结果患儿生后出现头围异常增大,运动认知落后,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异常信号,测序发现MLC1第2外显子c.177-c180delC纯合型缺失突变。患儿父母为相同位点杂合型突变、表型正常携带者。结论该MLC患儿存在MLC1基因纯合型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