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常立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733-733,742
患儿,女,生后36h,主因拒乳10h由本院产科转入。第1胎第1产,孕41 6周,因脐带绕颈1周、无羊水而行剖宫产,胎盘无异常。生后阿氏评分1、5、15min均10分,入院前10h出现拒乳,无呕吐、腹泻表现。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130次/min,呼吸60次/min,体质量2450g,足月儿外貌,皮肤干燥如牛皮纸样,轻度皮肤黄染;易激惹,前囟1.5cm×1.5cm,平坦,肌张力不高;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平,未见肠型。脐无渗血,腹软,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低,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弱,拥抱反射亢进。诊断为新生儿HI…  相似文献   

3.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具破坏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NEC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单一或多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NEC的预测与早期诊断,肠道超声在提高NEC的诊断准确性方面显示出新希望;强调要重视NEC小肠造瘘...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逐渐成为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常很难在患病早期被识别和确诊.如何根据该病的特殊发展进程制定对应的治疗策略,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问题.Bell分期根据患儿临床指标及腹部X线平片对NEC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影响,并初步制定NEC的手术干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40例NEC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本院NEC手术指征变化情况分为前期组(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仅有绝对手术指征)和后期组(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绝对手术指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对手术指征),同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及Bell分期将前期组、后期组分别拆分出不同的亚组,并比较手术指征变化前后的患儿手术率、存活率差异。结果340例患儿中前期组共96例,后期组共244例。前期组手术率为17.7%,后期组手术率为22.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总存活率为75.0%,后期组为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47.1%,后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74.5%,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后期组BellⅡ期的手术率较前期组大幅度提高(P<0.05);而BellⅢ期的手术率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指征变化后BellⅡ、Ⅲ期的手术存活率未见明显提高(P>0.05)。结论除存在气腹、完全性肠梗阻、超声检查下肠坏死等绝对手术指征外,新生儿科医师应在NEC早期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综合判断能力,对手术指征进行个体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急症,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其治疗中常遇到各种矛盾,如禁食与喂养、抗生素应用及益生菌应用、是否手术治疗等。现就NEC治疗中常见矛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的18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时间、手术年龄、狭窄部位、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18例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平均时间为45.7天;手术时平均日龄73.8天。狭窄部位仅1处者14例:7例位于回肠末端,5例位于升结肠,2例位于降结肠;多发狭窄者4例,其中1例位于回盲部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回肠末端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升结肠和横结肠中段,1例位于结肠肝曲和脾曲。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4例再次行肠造瘘术,原因分别为:2例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近端肠粘连扭转坏死;另1例再发回盲部狭窄,再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8例均获随访,预后良好,4例肠造瘘者已关瘘3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NEC后肠狭窄效果整体良好,狭窄常发于末端回肠和升结肠。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及消化道造影结果,术中需对可疑肠管注水充盈以排除多发狭窄。NEC后肠狭窄有一定的发病形成时间,需把握一期手术时机并保证剩余肠管质量,避免发生术后再发狭窄或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目前仍然是新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至今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并在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早产、缺氧缺血性损伤、致病菌过度生长、高渗奶方喂养、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低下等综合影响下,导致NEC的发生。临床多采用修正的贝尔NEC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但近年对该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本文就近年有关NEC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6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日龄(9±11. 20) d,平均体重(2. 97±0. 60) kg。结合各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治疗结局,探讨新生儿肠道手术后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的治疗方案。结果 6例患儿中出现腹胀5例,便血5例,腹泻2例,发热、呕血、纳差各1例,3例合并休克;其中Bell分期Ⅱ期2例,Ⅲ期4例。4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保守治疗一周后腹胀、便血好转,但出现肠梗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后治愈。1例急性期保守治疗好转,3个月后因出现升结肠狭窄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肠道手术后如出现便血、腹胀、腹泻、纳差、发热等症状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应尽早干预,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4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两组在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因素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NRDS等是影响NEC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NEC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回肠造瘘术后,造瘘远端肠闭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例NEC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继发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肠造影提示结肠梗阻。术中发现闭锁部位:2例为两处闭锁,1例为回肠末端、结肠肝区闭锁,1例为结肠脾区、乙状结肠闭锁;其余5例为单处闭锁,3例为乙状结肠闭锁,1例为降结肠闭锁,1例为横结肠闭锁。结果 7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7例随访过程中,1例间断出现肉眼或镜下血便,经结肠造影发现有结肠狭窄,其余无明显排便异常表现,疗效满意。结论临床上NEC保守治疗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肠管发生继发性闭锁应予以重视,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一期造瘘术后应定期对远端肠管给予盐水灌肠,以避免肠管炎性闭锁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2003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4例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经腹部立位X线片、消化道造影检查、X线钡剂灌肠确诊后,34例患儿施行了剖腹探查Ladd’s手术,术中发现22例(占64.7%)合并中肠扭转,其中4例因肠坏死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术。治愈32例,治愈率94.1%,术后随访2-5年生长发育良好。2例患儿因严重肠扭转肠坏死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本组死亡率5.9%。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易合并中肠扭转,是新生儿期急性完全性高位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宜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may develop late sequelae including intestinal stenoses, enteric fistulae, abscess formation, recurrent NEC, cholestasis, malabsorption, short gut syndrome, and enterocyst formation [4]. A case is reported where a child developed an enterocyst arising from the proximal aspect of a defunctionalized Hartmann's pouch 2 years after ileostomy and near-total colectomy.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fever and abdominal pain and distension, and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excision of the perforated enterocyst. This rare complication demonstrates that problems may develop in a defunctionalized bowel segment long after primary therapy for NEC.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接受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前检查及手术策略与新生儿脑积水分流障碍发生的关系,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新生儿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53例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发生分流障碍将患儿分为无分流障碍组(n=37)和分流障碍组(n=16),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含母亲资料)、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资料以及胎儿合并症、脑积水病因、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情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及生存曲线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脑积水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5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4年6个月(2年3个月至9年4个月),其中16例发生分流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脑积水(P=0.04)、脑脊液蛋白水平高(P=0.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P=0.04)和使用Strata分流阀(P=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低。先天性脑积水常在产前检查过程中被发现(6/8),患儿母亲多为剖宫产(6/8)。而继发性脑积水(出血及感染后发生)产前检查中胎儿多无异常(35/37),但患儿母亲妊娠合并症多,且患儿母亲多为顺产(34/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脑脊液蛋白水平(OR:2.198,95%CI:1.015~4.758,P=0.04)、脑室端入点(OR:3.600,95%CI:1.257~7.088,P=0.03)是导致分流障碍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脑积水中,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分娩儿,产前诊断率高,分流障碍发生率低;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早产儿,产前妊娠合并症多,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可提高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