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茜  黄慧伟  李璐  俞文英  郑时玉  李海莉 《现代实用医学》2020,32(1):9-10,131,I0001
目的探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E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缺失率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治的134例高级别EC患者,复阅病理切片再次明确病理诊断、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学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MMR蛋白(包括MSH2、MSH6、MLH1和PMS2)的表达,并分析MMR表达与组织学分类的关系。结果 134例高级别EC患者中102例MMR蛋白表达阳性,32例(23.9%),MMR蛋白表达阴性,其中MSH2和/或MSH6阴性12例(9.0%),MLH1和/或PMS2阴性20例(14.9%)。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高级别EC患者MMR蛋白阴性表达情况如下:EEC 3级20例,CCC 4例,SC 0例,混合性腺癌2例,癌肉瘤2例,未分化癌1例,去分化癌3例。非II高级别型EC患者MMR蛋白阴性率(41.9%)显著高于II型高级别EC患者(8.3%)(P<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组织学类型为非II型高级别EC时,应特别注意检查是否有MMR蛋白缺失性表达,进一步明确其是否具有MMR基因突变,以便进一步作出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8-120+封三
目的 分析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UCE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种蛋白(MLH1、PMS2、MSH2和MSH6)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将4种MMR蛋白中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 MMR),全部阳性则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 MMR)。检测UCEC患者MMR蛋白缺失情况并对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种MMR蛋白表达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可作为内对照;d MMR组与p MMR组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dMMR组发病年龄低、肿瘤分期低、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 dMMR子宫内膜癌比例较低,且MLH1和PM52蛋白表达缺失与MSH2和MSH6相比较为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MR蛋白与UCE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UCE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UCEC发病机制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2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4种MMR蛋白(MSH2、MSH6、PMS2、MLH1)的表达情况,分析MMR蛋白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16例癌组织中MMR蛋白缺失3例(1.39%),均为MLH1及PMS2阴性、MSH2及MSH6阳性,癌组织周围均见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肺癌常规基因检测未检出基因突变;其余213例中MSH2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MSH6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有关,PMS2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H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均无关,同时,4种蛋白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也无关。结论MMR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缺失率较低,可在其他常规基因检测阴性的病例中检出;癌组织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可能存在MMR蛋白缺失。MMR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无关。  相似文献   

4.
何蓉  易静  何小清  李君怡 《当代医学》2021,27(30):72-7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石蜡病理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表达,观察MMR蛋白在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与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关系.结果 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9.03%(18/62),其他子宫内膜癌组织MMR蛋白表达正常;MMR蛋白表达缺失在不同年龄段子宫内膜癌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R蛋白表达缺失在不同肌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蛋白在深肌层浸润、高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缺失率较高,对推进子宫内膜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临床定期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MMR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基因、CD4、Ki-67的表达及相互作用,为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分子分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术前未经过放化疗及内分泌经治疗的散发性宫内膜样癌根治术后存档的腊块标本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分级及分期肿瘤中的错配修复基因中四种主要蛋白MLH l、MSH2、MSH6和PMS2及CD4、Ki-67表达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 1.MMR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发生率为:21.25%,其中单个蛋白表达缺失14例,两个蛋白联合缺失3例。2.PMS2的缺失率最高,占41.18%(7/17),其次为MSH2和MSH6均为29.41%(5/17),MLH1缺失最为少,占17.65%。3.Ⅰ级病变中多数表现为单个MMR蛋白表达缺失,也可有2个蛋白组合的联合表达缺失,分别为MSH2/MSH6共缺失2例,MLH1/PMS2共缺失1例。Ⅱ级病变中仅检测到MMR单个蛋白表达缺失,未在Ⅲ级病变中检测到MMR表达缺失。4.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尤其以Ⅰa期患者多见。Ⅰa期患者常见的缺失类型为MSH6(4/9),40岁及以下的患者中MSH2为最常见的缺失类型,大于40岁的患者以PMS2的缺失最为常见。5.具有MMR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样癌病例较无MMR表达缺失病例而言,有着更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和更低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结论 1.MMR参与了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很好的检测到组织中MMR的状态;2.PMS2和MSH2/MSH6共缺失是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最常见的缺失类型;3.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4.MMR表达缺失提高了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降低了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蛋白、抑癌基因(p53)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简化的MMR/p53分子分型与E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D-L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至2018年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EC的患者7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EC组织MMR蛋白,包括MutL同源蛋白1(MLH1)、MutS同源蛋白2(MSH2)、MutS同源蛋白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4种以及p53、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EC组织中,MMR缺失率为23.07%(18/78),p53突变率为26.29%(21/78)。MMR蛋白缺失型表达率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p53突变型表达率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脉管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PD-L1在p53突变型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而在MMR缺失型/完整型中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D-L1阳性表达率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组、MMR缺失型且p53野生型组、MMR完整型且p53突变型组及MMR完整型且p53野生型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组表达率最高,达100%。结论p53蛋白对EC的预后及分型的具有重要意义,MMR蛋白检测可为EC患者进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分流提供依据。PD-L1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患者表达,提示免疫治疗可能使该分子亚型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LH1和MSH2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缺失情况,为HNPCC家系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LH1和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年龄≤5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LH1蛋白表达异常的为19例,占22.23%;MSH2蛋白表达异常的为2例,占6.15%;MLH1和MSH2蛋白二者表达均异常为3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总检出率为30.77%(20/65)。结论:MMR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较高,以MLH1表达异常为主。免疫组化检测MMR基因的表达也可能成为筛选HNPCC家系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因此把低龄子宫内膜癌作为癌家族成员纳入HNPCC初筛范围,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191例)中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91例中pMMR组159例,MMR蛋白表达率83.2%,dMMR组32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6.8%。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2.6%、8.9%及14.7%;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SH2-MSH6、MLH1-PMS2及4种共同缺失者分别为4例(2.1%)、14例(7.3%)、2例(1.0%)。(2)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汉、藏、回族结直肠癌4种错配修复蛋白(MMR)(MLH1、MSH6、MSH2、PMS2)的表达情况,探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312例结直肠癌标本(其中汉族164例、藏族83例、回族65例),取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表达情况。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正常的结直肠癌黏膜上皮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31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56例,表达缺失率17.9%;其中仅MLH1蛋白表达缺失12例(3.8%),仅MSH2蛋白表达缺失25例(8.0%),仅MSH6蛋白表达缺失8例(2.6%),仅PMS2蛋白表达缺失11例(3.5%),MLH1和PMS2蛋白表达均缺失19例(6.1%),MSH2和MSH6蛋白表达均缺失18例(5.8%)。MMR蛋白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MMR蛋白表达缺失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民族无关,与pTNM分期、发病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组织学有关((印)P(正)<0.05);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MMR)、dMMR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是13.3个月和22.7个月,经Log-rank检验dMMR患者的DFS明显长于pMMR的患者(■=98.587,(印)P(正)<0.001)。结论青海地区结直肠癌患者dMMR在不同民族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肿瘤发病部位、pTNM分期、病理组织学、淋巴结转移情况影响结直肠癌中MMR的表达,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DFS更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20份标本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MLH1,PMS1和PMS2的表达,分析了其与前列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结果:这4种MMR基因在肿瘤区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MS1在肿瘤细胞中大部分缺失或降低,在肿瘤区的表达率依次为MLH1>MSH2>PMS2>PMS1。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MS1和PMS2蛋白表达的丢失在MMR突变中是占主导的,其不同的丢失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飞  孔琼琼 《浙江医学》2023,45(19):2089-2092,2096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4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意义及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101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分析不同病理特征胃癌患者之间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胃癌组织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组织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组织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组织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浸润至肌层/浆膜层胃癌者组织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阳性率高于黏膜/黏膜下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从医学信息检索平台Coremine Medical中筛选出与子宫内膜癌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种关键基因,再利用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Chilibot对从PubMed中获取的相关文献摘要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关键基因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UALCAN在线工具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水平。结果:确定了与子宫内膜癌关系最密切的5种关键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要高(P<0.001),MLH1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导致了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从而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MSH2基因和PMS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P<0.001),MSH6基因和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要低(P<0.001)。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以及PMS2的突变,促进了相应修复蛋白的缺失,进而导致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结论: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以及抑癌基因PTEN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特征,评估该病在北京地区住院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9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均采集自2012年3~9月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肿瘤组织内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至少有一种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为阴性的共有13例,其中MLH1表达为阴性的有3例,MSH2表达为阴性的有11例,MSH6表达为阴性的有2例,PMS2表达为阴性的仅有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3.83%,MSH2基因突变所占比例达84.62%,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国际合作组织提供的数据(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的水平,且MSH2基因突变致病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肖婧  吴颖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75-279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微卫星不稳定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48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tL同源物1(MLH1)、MutS同源物2(MSH2)、MutS同源物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PMS2)表达情况。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2.6%(78/239)、22.2%(53/239)、2.9%(7/239)、65.7%(157/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3/5、5/5、4/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4、2/4、3/4、2/4。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微卫星稳定性(MSS)发生频率分别为19.7%(47/239 )、34.7%(83/239)、45.6%(109/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4/5、1/5、0;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3/4、1/4、0。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侵犯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MSI-L、MSS子宫内膜癌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MRP)表达情况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但并非无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进展及预后有关,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DNA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等出现缺失,导致MMR基因功能缺失,最终导致基因组中高度重复DNA序列不稳定,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本文报道了1例LS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发现其背后的聚集性LS家族。临床上对评估有LS相关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LS并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甚则行LS基因检测。诊断LS对个体和家庭成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筛查和预防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罹患LS相关癌症的总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MLH1,PMS2,MSH2,MSH6)表达情况,以及MMR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根治石蜡标本572例,进行MMR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由两名病理医生镜检进行染色结果判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2例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标本40例,表达缺失率为0.7%;MLH1和PMS2双缺失21例(52.5%),为主要表达缺失方式。MMR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 dMMR)肿瘤女性所占比例(42.5%)高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 pMMR)肿瘤(38.5%);dMMR肿瘤小于50岁群体所占比例(17.5%)高于pMMR肿瘤(9.2%);dMMR肿瘤低分化者所占比例(40%)高于pMMR肿瘤(26.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临床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1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4种错配修复蛋白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随访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213例病例中, MLH1、PMS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病变部位有关(P<0.05),Ki-6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病变部位、脉管内癌栓侵犯有关(P<0.05),在男性、未侵及固有肌层、肿瘤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4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定期随访,微卫星不稳定性、Ki-67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Ki-67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在一定情况下,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与Ki-67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作为内膜癌组,其中包括疑似Lynch内膜癌患者8例,以同期20例内膜癌非典型增生患者作为增生组和子宫内膜正常患者2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MMR蛋白在各组中的不同表达情况。结果:三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 00%、30. 00%和0%,内膜癌组和增生组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 05);疑似Lynch内膜癌与其他内膜癌患者相比、≤45岁与≥60岁的患者相比,其MMR蛋白表达的缺失率显著较高(P <0. 05),内膜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则与MMR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 05); 50例内膜癌患者的h MLH1、h MSH2、h PMS2以及h 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4. 00%(12/50)、10. 00%(5/50)、20. 00%(10/50)和8. 00%(4/50)。结论:MMR蛋白表达的缺失会导致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以及内膜癌,特别是低龄内膜癌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病人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6~2018年1394例结直肠癌病人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MMR蛋白;MSI基因检测106例dMMR病例,46例肿瘤细胞呈异质性表达的pMMR病例和147例随机选择的pMMR病例;分析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MR蛋白缺失发生率占总结直肠癌病人的7.6%,缺失类型主要为MLH1、PMS2双缺失,占总缺失的55.7%;MMR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临床TNM分期均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0.47);dMMR结直肠癌病人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缺失在年龄<50岁、右半结肠、肿瘤直径>6 cm、腺癌伴粘液腺癌或粘液分泌的混合型癌、低分化腺癌和TNM分期Ⅰ/Ⅱ期组的发生率高;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在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一致性为98.7%。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在结直肠癌的主要类型为MLH1、PMS2双缺失,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发生率低于西方报道;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的检测结果显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SI在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29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297例结直肠癌中MLH1表达缺失率(34/297)、MSH2表达缺失率(19/297)、MSH6表达缺失率(2/297)、PMS2表达缺失率(3/297);MLH1和PMS2共表达缺失3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2例;MLH1和/或MSH2缺失率为91.38%(53/58),MSH6和/或PMS2的缺失率为8.62%(5/58)。2、错配修复系统缺失(dMMR)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期程度和肿瘤部位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高表达并且跟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部位有关,有助于指导结直肠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