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因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高达30%以上。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升高血压,扩容改善脑灌注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仍有不少的病人继续恶化及遗有永久神经功能障碍。最近,有报道用球囊扩张导管扩张血管痉挛性动脉狭窄,血管造影证实此法对某些靠近脑底动脉环的痉挛狭窄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1996年4月~1997年5月,10例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后SAH引起脑血管痉挛,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前循环,8例于出血当天手术,在SAH后4~16d出现血管痉挛。血管造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痉挛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痉挛1例、大脑前动脉痉挛1例、颅内多条血管...  相似文献   

4.
罂粟碱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罂粟碱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扩张血管的药物,对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尤其是对脑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亦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氧供应.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瘤破裂术后以罂粟碱防治脑血管痉挛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解放军第一○一医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对12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处理后,即在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10d滴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滴速2ml/h,于术后第3天起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十分清楚。已知5-羟色胺(5-HT)对脑动脉有强力的收缩作用。有些学者认为该物质是晚发性血管痉挛的原因。而组织胺能使血管扩张,可能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肥大细胞是人体内产生组织胺的主要场所,其胞浆颗粒可能还含有5-HT。为此,作者将12例病人(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6例死于胸腹部创伤)的脑底动脉环,在死后6小时内取出,用特殊固定液固定24小时,冷冻切片,以0.01%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每一视野中的肥大细胞进行计数,并求出其平均数。结果对照组的6例病人脑动脉壁中找不到肥大细胞,而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的病人的脑动脉壁肌层  相似文献   

7.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成年杂种犬 2 0只 ,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模型。应用扩张后直径为 1.5mm的硅胶球囊 ,扩张压力为 2个大气压、持续时间 10s,在痉挛的基底动脉近、远端分别扩张 1次。结果  2 0只犬的基底动脉均发生痉挛 ,为其中的 14只进行了PTA治疗 ,成功13只、死亡 1只 ;另外的 6只犬 ,由于血管解剖原因 ,无法进行PTA操作。PTA治疗后 ,痉挛的基底动脉明显扩张 ,犬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加快。 2 0d后复查脑血管造影 ,接受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显影基本正常 ,而未进行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仍有明显的痉挛。结论 PTA是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大多数患者接受3H治疗,但当其不能使用或无效时,可采用血管内治疗.通过对201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有关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英文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总共检索到49篇文献,其内容涉及血管内治疗的时机、动脉内治疗方法以及球囊血管成形术.检索到的大部分研究探讨了动脉内罂粟碱或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二者均已被普遍证明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和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但没有证据显示其相对于彼此的明确优势.2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成形术期间的血管破裂、颅内压增高以及可能与罂粟碱相关的神经毒性.目前有关评估尼卡地平或维拉帕米治疗的资料有限,对尼卡地平报道了肯定的益处,而维拉帕米的益处则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迟发型脑动脉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Mayo诊所的研究者对患者脑室内注入尼卡地平(nicardipine)治疗aSAH引起的血管痉挛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并将结果与对照人群进行了对比。他们对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发展史、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治疗时机及疗效、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九届国际脑血管痉挛(CVS,cerebral va-sospasm)大会于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世界200多位专家就近年CVS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CVS广泛存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外伤、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是造成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动脉内注入卡氮芥治疗大脑恶性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4年,我们对26例大脑恶性胶质瘤病人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注入卡氮芥化疗,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5~58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22例,丘脑区和侧脑室内各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9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恶性室管膜细胞瘤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4例。化疗前行肿瘤次全和大部切除22例,部分切除4例。化疗后出现头痛10例,消化道症状8例,偏瘫加重2例,癫痫发作1例。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人体脑血管痉挛进行活体观察是不可能的 ,活体动物模型因此而建立。其方法包括 :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在其周围 ;外科暴露动脉并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其周围 ;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聚集于动脉周围。大部分为颅内血管模型 ,颅外血管模型较少。颅外模型容易建立 ,但在生理上与颅内动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人体脑血管痉挛进行活体观察是不可能。活体动物模型因此而建立。其方法包括: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在其周围;外科暴露动脉并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其周围;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聚集于动脉周围。大部分为颅内血管模型,颅外血管模型较少。颅外模型容易建立,但在生理上与颅内动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夹层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尤其多见于青年人缺血性卒中。随着非侵入性血管影像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的广泛应用,脑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上升。目前,脑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血管内介入或外科干预治疗。相对而言,介入治疗具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迅速重建血管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经颅多普勒(TCD)的临床应用中,发现脑血管痉挛病人与慢性胆囊疾病关系密切,表现为肝胆湿热型,采用针刺加中药对照观察治疗病人350例,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3H疗法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否有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正常脑动脉在某些病理因素刺激下,发生可逆性收缩,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现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经血管造影证实,高达70%的患者有CVS,并造成约36%的患者脑缺血或脑梗死。尽管给予患者最强力的治疗,仍有15%~20%的CVS患者出现脑梗死或者死亡。CVS成为aSAH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