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运用电针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 8例(治疗组 )与常规电针治疗 36例 (对照组 )对比 ,治疗 2个疗程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 4 1.7%和2 2 .2 % ,P <0 .0 5 ;总有效率分别为 95 .8%和 83.3% ,P <0 .0 5。结论 :电针配合按摩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疗效 ,其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加悬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电针加悬灸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治疗.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时,2组间无明显差异,第2个疗程结束后,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Z值=-2.586,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配合悬灸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波加频谱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6_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微波加频谱治疗),对照组24例(微波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微波加频谱照射能产生叠加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组织.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 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最短治疗1. 2个疗程,最长为3. 2个疗程,平均治疗疗程(2. 43±0. 33)个,对照组为(3. 65±0. 76)个,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预后时间减少,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选用常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颈部正骨手法,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对于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除了常规针刺治疗之外,结合传统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比单一进行针刺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_Lj6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治疗2疗程及3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疗程后痊愈率治疗组为54.4%。对照组为33.8%,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痊愈率治疗组为80.9%,对照组为52.9%,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配合按摩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琴  刘晓辉  吴喜利 《陕西中医》2004,25(11):1027-1028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1 0 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 5 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 (阳白、太阳、巨、下关等 )配合西药 (青霉素、病毒唑、地塞米松、胞二磷胆碱 )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1 0 0 % ,对照组总有效率 96%。总疗效上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取效时间上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 2 0 d,对照组 38d,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提示 :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消炎、调节神经代谢的优势 ,可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8.
电针并温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针并温灸方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时间与疗效及疗程的关系。方法 :将 15 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两组 ,以发病 1周以内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 ,发病1周~ 1个月的患者为对照组 ,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 98 9% ,对照组愈显率 86 7%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关系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急性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先矫形后针刺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97-0%,对照组愈显率为7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先矫形后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治愈率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愈率46.87%;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说"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胜明  张蕊 《河北中医》2004,26(12):925-926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说"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中医体质说"配合针刺方法,对照组31例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1.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体质说"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进行辨证加减运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和疗程.方法:将9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药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激素类,扩张血管及神经营养类药物合用)治疗.结果: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2.008,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与疗程之间关系X2=7.168,P<0.05,亦提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药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且前者的疗程比后者短.  相似文献   

14.
马广昊  顾群 《吉林中医药》2010,30(8):696-698
目的:通过对16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探讨在急性期采用三棱针放血疗法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影响。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急性期运用三棱针在颧髎、翳风穴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85例,痊愈78例,痊愈时间为(26±6.67)d,对照组83例,痊愈71例,痊愈时间为(36±6.11)d(P0.05),痊愈时间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采用三棱针在翳风穴刺络放血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常见病证诊断疗效国际标准(1994)>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运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加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药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单用针灸辨证治疗,7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包括临床症状,面肌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结论:中西医结合加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割穴贴药按摩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9例,对照组85例,治疗组使用割穴贴药按摩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割穴贴药按摩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提高临床治愈率,且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采用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面神经机能积分,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疗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机能积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低治疗疗程为1.2,最长为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4.9),观察组平均治疗疗程(2.43±0.33),显著低于对照组(3.65±0.7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疗效更优,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疗程缩短,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 d之内)给予快针浅刺,恢复期(发病第8天以后)给予针灸联合透刺治疗,留针2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2组治疗均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6.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52.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豁痰搜风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豁痰搜风汤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灸治疗,1疗程10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豁痰搜风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