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LPS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LPS与NASH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PS组、NASH组、LPS+NASH组。LPS组饲以普通饮食,其余两组饲以高糖高脂饮食。LPS组和LPS+NASH组经皮下隔日注射LPS 0.5 mg/kg。于实验第9周末处死动物,制备肝组织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计数凋亡细胞;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 trnsferase,AL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LPS+NASH组动物肝组织切片凋亡细胞数、血浆ALT、TNF-α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LPS可明显加重高糖高脂所致的NASH。LPS可能通过上调TNF-α水平、诱导肝细胞凋亡,从而促进NASH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TNF-α及I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电针刺激SD大鼠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穴,观察其对高脂饮食所致的NASH大鼠血清TNFα含量及IR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大鼠,在16周后隔夜空腹以2%戊巴比妥钠(45mg/kg)麻醉,经下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Olympus 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NFα、FBG等;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ALT、AST、TNFα模型组比正常组显著增高(t分别为4.4990、3.2929、-7.7330,P〈0.01);模型组比电针组显著增高(t分别为3.9218、3.0284、-8.0031,P〈0.01);电针组较之西药组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t=1.1650、2.4512、0.3448,P〉0.05)。空腹血糖正常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模型组比正常组显著增高(t=-2.9310,P〈0.01);模型组比电针组增高(t=-2.2161,P〈0.05);电针组较之西药组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t=0.4574,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IR与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24、0.3464、0.5512)。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园子α(TNFα)过度表达,并且与IR的程度呈正相关,二者共同参与NASH的发生;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NFα的高度表达而起到改善IR达到治疗NASH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成模后部分大鼠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00 IU/kg)皮下注射进行干预,4周后分别取血和肝组织,从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分子免疫学等方面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酒精性肝损害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4周后,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显示,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见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通过改善脂肪代谢、降低瘦素表达而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即在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5%蛋黄粉。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观察一般情况,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炎症介质,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体重、肝体比、血清甘油三脂(TG)、肿瘤坏死因子-a(TNF-a)均高于正常组;病理学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90%存在小叶内炎症,80%出现汇管区炎症;电镜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胞浆脂滴大量出现、聚积、线粒体嵴肿胀,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形,部分呈现核固缩表现。结论 通过12周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成功地制备出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5.
李楠  徐正婕  段晓燕  郑培奋 《浙江医学》2017,39(11):865-870
目的通过观察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富含饱和脂肪酸(SFA)髙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血清和TNF-α、IL-6、瘦素(LP)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探讨MUFA对NASH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予正常饲料(C组)、富含MUFA的橄榄油(M组)和富含SFA的猪油(S组)成分的高脂饲料喂养12周,测定体重、肝脏脂质含量、血清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应用Western-blot半定量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脏TNF-α、IL-6、LP及APN水平。结果高脂饮食12周成功建立大鼠NASH模型。与S组相比,M组体重增长较少(P<0.05),肝脏TG含量减少(P<0.05),HOMA-IR和NAS均下降(P<0.05),肝脏IRS-1蛋白表达上调约60%(P<0.05)。与C组比较,S组血清LP、TNF-α水平升高,且高于M组(P<0.05),血清和肝脏APN水平均下降(P<0.05),但肝脏APN水平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过量摄入等热量MUFA和SFA均可诱发胰岛素抵抗(IR),导致NASH发生。MUFA对血糖、血脂、肝脂肪含量及IR程度的影响均明显轻于SFA,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因子分泌,减轻肝脏IR与炎症浸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健脾疏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及其对脂联素(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健脾疏肝方组、易善复组.采用高脂饲料连续造模8周,造模成功后,改用普通饲料,同时健脾疏肝方组及易善复组分别给予健脾疏肝方浸膏和易善复混悬液灌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中脂肪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正常组大鼠以标准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开始后4、8、12周末3个时相点分批随机处死10只,正常组全部在12周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TNF-α、Leptin、IL-6、ADP水平。结果:病理组织学表明,高脂喂养4周大鼠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8周时脂肪变程度加重,有少量炎细胞浸润;12周时大鼠NASH形成。模型组大鼠从4周到8、12周,血清和肝组织TNF-α、IL-6水平及血清Leptin水平逐渐增高,而血清ADP水平则逐渐减少;模型组4周末血及肝组织TNF-α、IL-6、Leptin、AD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周末血和肝组织TNF-α、IL-6水平及血清Leptin、ADP水平均比正常组明显增高或降低(P<0.05,P<0.01)。结论:脂肪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或异常缺失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增高,由其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1-2],探讨其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甲硫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 choline deficient, MCD)模型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雄性大鼠在不同时间点铁状态以及铁状态改变与NASH进展的关系。方法: 48只体质量约150 g的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喂MCD模型饲料(模型组)和甲硫氨酸胆碱充足模型饲料(对照组),每组再按饲养时间分为3个小组(0周组、2周组、4周组)。在不同喂养时间结束时,处死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标本脂肪变性、炎症变化。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标本测定肝酶和铁相关指标;取肝脏匀浆测定非血红素铁(non heme iron,NHI)含量。 结果: 喂养2周时,模型组肝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肝脏病理学切片可见明显脂肪变性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显著增加,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Hct)显著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无显著差异,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TS)和NHI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时,模型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加深,伴有血清AST显著增加,血红蛋白浓度、Hct和RDW显著降低,TS无显著差异,血清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MCD模型饲料诱导的肝脏NASH进程中,发生肝铁过载,铁过载与NASH形成和发展初期同步,铁过载伴有血液血红蛋白浓度、Hct和RDW降低,这些降低不是铁缺乏性,其机制可能涉及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0.
补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补硒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脂肪肝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补硒组,每组8只.补硒组在高脂饮食8周后给予亚硒酸钠灌胃干预,同时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灌胃,13周末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测定肝组织TC、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活性.结果 13周末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升高,肝组织TC、TG、MDA升高,而SOD、GSH-PX、TrxR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补硒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TC、TG、MDA明显降低,SOD、GSH-PX、TrxR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补硒能通过对抗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效地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防作用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为A组5只,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5mg/kg每周1次;B组5只,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5m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000u/kg,1次/d;C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6周后取双侧股骨头,观察外观后脱钙做切片,行HE染色计算空骨陷窝率、观察骨小梁面积,用磷钨酸苏木素染色观察血栓。结果三组股骨头外观无明显差别;三组空骨陷窝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钨酸苏木素染色观察可见A组有血栓形成;三组骨小梁面积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组通过预防血栓的形成使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是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途径之一,但不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的72例妊娠妇女,患者入院后皮下注射5000U/d低分子肝素治疗,并选取我院同期胎儿生长受限的72例妊娠妇女接受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平均宫高增量及胎儿股骨长、头围、腹围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胎龄(38±3)周,对照组(37±3)周;实验组出生体重(2750±378)g,对照组(2240±330)g;实验组胎盘质量(490±110)g,对照组(415±100)g.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比较项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进行治疗时要加强医患沟通,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表现、有无不良反应出现,早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 ,将UA 6 2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 (LMWH组n =30 ) ,给予速避凝 0 .4ml(相当于 410 0IUAXa)H ,每日 2次 ;肝素组 (RH组n =32 ) ,给予肝素 40 0IU·kg- 1 ·d- 1 持续静滴 ,每 8小时监测一次aPTT ,并调整剂量 ,疗程均为 7天。观察治疗前后 :①心电图及心绞痛症状疗效 ;② 2 4h总缺血时间疗效 ;③半年内心绞痛复发率、AMI发生率及死亡率 ;④副作用。结果 两组在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疗效显著 ,治疗后 2 4h总缺血时间明显减少 (P <0 0 0 1)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半年内心绞痛复发率及AMI发生率LMWH组与RH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出血副作用轻。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UA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效果。方法: 54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1次,共10天,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发作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88.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FIB、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的平行对照研究,评价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蛋白尿和肾功能改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上海市7所3级医院确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①肾病综合征标准治疗组(常规组,23例):给予标准剂量的泼尼松;②标准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组,9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为速碧林,Sanofi公司)0.3~0.6ml/d,每日1次,腹壁皮下注射,每2~4周进行生化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均随访8周。结果治疗后14d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但常规组无明显变化。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血压、年龄、性别、肾功能、血小板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56d,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明显下降,而常规组无改变。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肾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低分子肝素作为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时的对症治疗,对于改善肾功能和蛋白尿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3例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静脉滴注普通肝素5000U,然后以1000U/h维持静脉滴注,调整肝素剂量使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至参考值的1.5~2倍,连续使用7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012h,连续使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凝血指标,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均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缺血负荷(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对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而对照组对凝血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相似,但低分子肝素作用更为明显,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剂量为0.1 ml/10 kg,通常疗程为10天。两组同时应用常规治疗:卧床休息、供氧、鲁南欣康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日1次,共用7天等,观察疗效及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临床总有效率90.1%,而对照组总有效率68.6%(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和普通肝素 (UH)在人工肝脏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人工肝治疗8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UH组 2 3例患者共进行了 3 0次治疗 ,血浆分离器Ⅲ级凝血 8次 ,Ⅳ级凝血 3次 ,其余为Ⅰ~Ⅱ级凝血 ;LMWH组 61例患者共进行了 71次治疗 ,血浆分离器的凝血情况均为Ⅰ~Ⅱ级凝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情况发生。LMWH组在改善凝血酶原时间及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于UH组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结果 ,能保证血浆置换的顺利进行 ,同时不易加重出血 ,较适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吉派啉)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吉派啉(治疗组),疗程7天。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凝血指标及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 一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70.00%(P<0.01);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2例发生(6.66%);治疗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UAP急性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且安全便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没有出现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分成常规治疗组及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每次80 ̄100IU·kg-·1d-1,连用14天。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4个月监测两组患儿的肾功能、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MA)、尿β2-微球蛋白(β2-MG),以评价两组出现紫癜性肾损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4个月内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的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为12.5%,而常规治疗组为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皮下注射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