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ptin对大鼠肝细胞葡萄糖氧化影响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Leptin对大鼠肝细胞和葡萄糖氧化的影响,及其剂量与时间效应。方法:培养肝细胞以不同剂量Leptin处理,以及以同一剂理Leptin处理不同时间,以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肝细胞氧化D-「U-^14C」葡萄糖的量。结果:细胞培养1h,当Leptin为10μg.L^-1时,肝细胞葡萄糖氧化与未予Leptin处理的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当Leptin为50μg.L^-1,葡萄糖氧化较对照组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Leptin对大鼠肝细胞葡萄糖氧化的影响,及其剂量与时间效应。方法:培养肝细胞以不同剂量Leptin处理,以及以同一剂量Leptin处理不同时间,以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肝细胞氧化D[U14C]葡萄糖的量。结果:细胞培养1h,当Leptin为10μg·L-1时,肝细胞葡萄糖氧化与未予Leptin处理的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当Leptin为50μg·L-1,葡萄糖氧化较对照组下降(P<005),在50~200μg·L-1范围随剂量的上升而逐渐下降。以Leptin100μg·L-1延长作用时间至3h、12h、24h、48h,葡萄糖氧化反而较1h时显著上升(P<001),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低剂量Leptin对肝细胞葡萄糖氧化无显著影响,高剂量Leptin对肝细胞葡萄糖氧化具剂量依赖性急性抑制作用,慢性作用时,其抑制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3.
自从 1994年Zhang等利用位置克隆技术首次成功地分离出小鼠的肥胖相关基因 (ob基因 )以来[1] ,对o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leptin(瘦素 )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Leptin是一个 16ku的循环激素 ,通过其不同表达组织的多种形式的leptin受体 (OB R)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最初发现 ,leptin作用于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 ,引起食欲降低和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减轻体重[2 ]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leptin还参与了糖代谢、生殖、造血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机能。国内近年从leptin的结构、功能、生理作用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糖原合成酶激酶3的抑制剂氯化锂对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在葡萄糖和不同浓度氯化锂的培养液中培养4h后提取RNA,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和6磷酸葡萄糖转运亚基(G6PT)的mRNA水平。结果:氯化锂(10mM、20mM)与高糖培养液联合培养肝细胞4h后,肝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亚基和转运亚基的mRNA的丰度均下降(P<0.05)。结论:锂盐可能能够有效的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表达起到胰岛素增敏的作用。对葡萄糖-6-磷酸酶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尿患者的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5.
氧化苦参碱对四氯化碳损伤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肝细胞培养的方法 ,选用CCl430mmol/L制备肝损伤模型 ,同时加以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以保护肝细胞 ,培养 12h后以MTT法测细胞存活率 ,并测定培养基中AST、ALT、LDH。结果 :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的保护呈剂量依赖性 ,氧化苦参碱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CCl4损伤组 (98.3% /3.2 % ,P <0 .0 5 ) ;其AST、ALT、LDH较CCl4损伤组明显降低 (依次为 6 .13± 0 .4 4 /896 .87±13.2 3、2 1.5± 0 .76 /15 0 2 .13± 35 .80、19.5± 0 .6 8/2 87.38± 5 .79,均P <0 .0 5 )。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CCl4损伤的肝细胞具较好的保护作用 ,存在最佳剂量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BBP对大鼠肝脏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5 靘ol/L,20 靘ol/L,80 靘ol/L)的BBP对大鼠肝脏细胞进行体外染毒1h,然后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TBA)法和KCl-SDS沉淀法来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 MDA)含量和DPC系数的变化.结果 各染毒浓度下MDA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1),并且具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0.973,P<0.05).当BBP的浓度为5靘ol/L和20靘ol/L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BBP的浓度上升为80靘ol/L时,DPC系数明显上升,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BBP可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对机体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脂肪乳输注使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对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的影响.方法 分别给大鼠输注脂肪乳2、5、7和48 h,行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试验评价葡萄糖输注率,测定血浆葡萄糖、FFA.结果 与生理盐水输注组比较,2 h脂肪乳输注使血浆FFA升高了2倍(P<0.01),GIR下降27%(P<0.05),脂肪乳输注5 h GIR降低了52%(P<0.01),7 h GIR降低56%(P<0.01),输注48 h脂肪乳GIR降低58%(P<0.01),5 h组、7 h组及48 h脂肪乳输注组间GI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输注脂肪乳使FFA浓度达到基础值的3倍左右,可复制出脂毒性胰岛素抵抗的模型,而且胰岛素抵抗达到一定程度后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静脉给予瘦素(leptin)及阻断交感神经系统来检测瘦素对胰岛素的作用。方法:选取144只约6周龄(体质量约200 kg)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SD大鼠分成2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加静脉糖负荷组)作为预实验,摸索对胰岛素作用明显的瘦素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所有SD大鼠股动静脉插管后分成6组(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后加6-OHDA化学性交感神经阻断组,正常加静脉糖负荷组,迷走神经切断加静脉糖负荷组,迷走神经切断后加6-OHDA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二步灌流法”制备大鼠原代肝细胞,分别给予10、20、40、80及160 μmol/L的环磷酰胺干预24h,溶剂对照组不予环磷酰胺干预.噻唑蓝( MTT)法观察环磷酰胺对肝细胞的毒性,测定各组培养基上清液生化和细胞内氧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对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毒性.与溶剂对照组比较,环磷酰胺干预的各实验组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细胞冻融液丙二醛含量均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均P <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环磷酰胺致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观察了0. 25、0. 5、1. 0、2. 0、3. 0和4. 0Gy全身照射后3至6 h羊红细胞(SRBC)免疫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剂量照射后,免疫与照射的时间间隔较长者,辐射对PFC反应的抑制显著加深。照射后3及6h免疫,脾脏PFC反应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照射后3h免疫时,PFC反应的D_(37)值为4. 13Gy;照射后6h免疫时,PFC反应的D_(37)值为1. 74G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观音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病因模拟法复制幼龄厌食症大鼠模型,测定外用血瘦素(Leptin)、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肤(VIP)的含量,以及大鼠体质量及进食量的变化,观察观音合剂的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质量和进食量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Leptin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装CCK及VIP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观音合剂治疗后,治疗组Leptin含量较模型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及VIP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观音合剂可改善厌食症大鼠的体质量和进食量,并对Leptin、CCK、VIP具有调节与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脂联素对大鼠肝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肝脏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及其在胰岛素抵抗中的意义.方法:以BRL肝脏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用10μg/ml、30μg/ml、50μg/ml脂联素处理细胞,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脂联素处理24h后活性明显降低,且随脂联素浓度升高作用越明显,P<0.05.葡萄糖激酶在脂联素处理24小时后,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脂联素对葡萄糖激酶无明显的调节作用,而对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脂联素通过对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的调节,降低肝脏葡萄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葡萄糖浓度对肝细胞内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不同葡糖糖浓度下体外培养的人体肝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肝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rs=0.791,P〈0.01。结论葡萄糖浓度与肝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积极控制并稳定血糖浓度,能较好的保护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肝部分切除(PH)后96h 大鼠的离体肝细胞,以细胞存活率、介质中 GPT、GOT 含量作为肝损伤指标,观察其抗四氯化碳损伤作用。在不加四氯化碳条件下,肝细胞温育3h 或5h 后,细胞存活率、漏入介质中GPT、GOT 活性在假手术组和 PH 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有四氯化碳损伤条件下则不同,在温育3h 或5h 后,存活率在假手术组分别降到52.8±5.9%和43.5±5.8%,而 PH 组分别为69.2±5.8%和60.9±3.2%。漏出的 GPT和 GOT 活性在假手术组也明显高于 PH 组(P<0.01)。提示大鼠离体再生肝细胞有明显的抗四氯化碳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再灌注后血清Leptin及肝细胞Leptin受体(Leptin-R)变化的影响,从而阐明IP保护作用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质量190~210g,6~7周龄),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再灌注组(IR)和假手术组(SO).前两组分别建立左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均为60 min,IP组于半肝阻断前缺血5min,再灌注5min;SO组只进行麻醉下的开腹、关腹,不阻断肝门,余处理同前两组;3组腹腔暴露时间相同.之后每组分别按肝缺血再灌注后0.5、1、3、6h采集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竞争法集中测定血清Leptin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的水平;比色法测定肝细胞线粒体中丙二醛(MDA)的浓度;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肝细胞Leptin-R进行染色及浓度测定.结果 IP组在再灌注后的各时点Leptin的浓度均显著高于IR组及SO组(P<0.05);IR组与SO组相比再灌注后0.5 h呈显著性的降低(P<0.05);之后的各时点Leptin的浓度均呈显著性的升高(P<0.0S).IP及IR组再灌注后的各时点血清中TNF-α浓度缓慢增加,IP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血清TNF-α及线粒体MDA浓度显著低于IR组(P<0.05),同时显著的高于SO组(P<0.05).IP组及IR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Leptin-R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SO组(P<0.05);同时IP组与IR组相比再灌注后3、6h的时点Leptin-R阳性细胞率均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 IR可以增加血清中Leptin的浓度及Leptin-R在肝细胞内的蛋白表达,IP可以使这种作用加大及提前,此种变化可能是IP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牛磺酸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CCl4诱导形成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法测定大鼠肝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肝细胞Bcl 2、Bax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牛磺酸治疗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 ,Bcl 2表达增强 ,Bax表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牛磺酸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作用 ,机理可能与通过增强Bcl 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在7km高度停留1.5h/d的不同时间组,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氧10d组、缺氧20d组和对照组,将缺氧组大鼠放入人体低压舱内,上升至7km高度停留1.5h/d,分别在10d和20d后处死,用JEM-1200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缺氧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改变明显,主要表现为核膜不清,胞质中线粒体及内质网排列紊乱,数量减少,并有空白区和胞膜不清等表现。结论:缺氧环境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