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缺氧损伤的人脐静脉上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连二亚硫酸钠作为耗氧剂,建立体外人脐静脉上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与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共同孵育后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果在以终浓度为1μmol/L的川芎嗪的条件下,细胞培养液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川芎嗪能提高缺氧损伤造成的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增加分泌一氧化氮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及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亚甲蓝+川芎嗪组,各组均15只。川芎嗪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5mg/kg;亚甲蓝+川芎嗪组在川芎唪组基础上给予亚甲蓝2mg。对各组大鼠进行麻醉后,除正常对照组冠脉左室支下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大鼠冠脉左室支。结扎30min后,再灌60min诱发心律失常。测定大鼠心电功能及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含量。亚甲蓝于结扎冠脉左室支前20min输入,川芎嗪则10min后输入。结果:纳入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再灌注时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一氧化氮产生减少(P〈0.05-0.01)。川芎嗪组缺血期间一氧化氯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川芎嗪组(P〈0.01),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川芎嗪组(P〈0.05-0.01)。 结论:川芎嗪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应用特异性一氧化氰合成抑制剂亚甲蓝可降低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维持正常一氧化氨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大鼠起药理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人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 -10^-7 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 mol/L组、10^-8 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 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177;2.21,16.51&;#177;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77;15.63,36.62&;#177;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77;1.86,563.93&;#177;2.66.P〈0.01)。 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红花黄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探讨红花黄素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4—06/2005—02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红花黄素组、地奥心血康组。②采用Langendofff创建的离体心脏灌流法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模型。以持续平衡的充有体积分数0.95O2+0.05CO2混合气体的KH液进行非循环逆行灌流。灌注数秒后心脏恢复跳动。稳定15min后停灌30min,再灌40min,给药组在停灌前10min以红花黄素(0.33g生药/mL)或地奥心血康灌注,直至再灌后40min。正常对照组离体心脏持续灌注K—H液90min。模型组离体心脏灌注.K—H液35min,全心缺血25min,再灌注30min。③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测定按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相应试剂盒说明完成。④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 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2只。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0.01);丙二醛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0.01)。②一氧化氮含量: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0.0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地奥心血康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红花黄素组(P〈0.01),明显低于地奥心血康组(P〈0.05)。 结论:红花黄素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5—1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Allen’s法将72只成年SD大鼠造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和川芎嗪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川芎嗪治疗,损伤后不同时间点(8h,1d,3d,1周,2周,3周)处死大鼠,用苏术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组织学检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牢和凋亡指数。 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川芎嗪组大鼠与损伤组比较,脊髓出血明显减少,可见点灶状出血、坏死,范嗣较局限,神经细胞肿胀较轻,组织水肿较轻,空泡变性较少。②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雳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町见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室管膜细胞,均在1周时达高峰,在8h,id,3d,1周,2周,3周的时间点间进行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23413.412,P〈0.05)。③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1周达高峰。在8h,1d,3d,1周,2周,3周时间点间进行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417-3.689,P〈0.05)。 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诱导犁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氧自由基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的裂解不对称二甲精氨酸的酶--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活性及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不对称二甲精氨酸代谢机斜及卡托普利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6在南昌大学医学分子中心进行。采用改良的Jaffe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生长良好的3~6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对照组:加DMEM培养液。②氧自由基0.01,0.1mmol/L组:分别加入氧自由基0.01,0.1mmol/L。③卡托普利组:同时加入氧自由基0.1mmol/L及卡托普利(100mg/L)共孵。孵育24h后,检测上清液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内皮细胞的代谢产物不对称二甲精氨酸浓度以及反应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酶活性的L-瓜氨酸浓度,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裂解液中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的蛋白表达。结果:①二甲精氨酸浓度:氧自由基0,01,0.1mmol/L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2.71&;#177;0.35),(4.78&;#177;0.67),(0.81&;#177;0.12)μmol/L,P〈0.05,0.01],卡托普利组低于氧自由基0.1mmol/L组[(2.03&;#177;0.35)μmol/L.P〈0.01]。②L-瓜氨酸浓度:氧自由基0.01,0.1m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0.01).卡托普利组高于氧自由基0.1mmol/L组(P〈0.01)。③一氧化氮浓度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氧自由基0.01,0.1m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0.01),卡托普利组高于氧自由基0.1mmol/L组(P〈0.01)。④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的蛋白表达:各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氧自由基培养下,内皮损伤,不对称二甲精氨酸的增加与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的活性减弱有关,与其蛋白的表达无关。而卡托普利则通过增加二甲精氨酸-二甲赖氨酸水解酶活性促进不对称二甲精氨酸代谢,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抑制氧自由基对内皮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及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亚甲蓝 川芎嗪组,各组均15只。川芎嗪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5mg/kg;亚甲蓝 川芎嗪组在川芎嗪组基础上给予亚甲蓝2mg。对各组大鼠进行麻醉后,除正常对照组冠脉左室支下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大鼠冠脉左室支。结扎30min后,再灌60min诱发心律失常,测定大鼠心电功能及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含量。亚甲蓝于结扎冠脉左室支前20min输入,川芎嗪则10min后输入。结果:纳入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再灌注时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一氧化氮产生减少(P<0.05~0.01)。川芎嗪组缺血期间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 川芎嗪组(P<0.01),心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亚甲蓝 川芎嗪组(P<0.05~0.01)。结论:川芎嗪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应用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亚甲蓝可降低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维持正常一氧化氮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大鼠起药理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血管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鹂  孙雪梅  乔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5):62-63,i001
目的:应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构建携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双基因表达载体,研究外源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的转染表达,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血管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将Phcmvspla—enos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和PcDNA—veg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ires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enos—ires-lvegf,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部分DNA测序分析证实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免疫组化和荧光双标记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蛋白水平的表达,Trizol提取总RNA,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转染后细胞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携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双基因表达载体PcDNA-enos-ires-vegf,双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组中获得整合及表达。重组基因PcDNA-enos-ires-vegf组与对照组PcDNA-enos在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DNA-enos-ires-vegf转染细胞后转染效率为30%-40%。结论:双基因表达载体PcDNA-enos-ires-vegf的成功构建和双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组中表达为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结构与功能上所起上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方法 三氟乙醚反复吸入(连续6次,每天1次)制成发育期大鼠惊厥动物模型,观察川芎嗪对反复惊厥后6h、1d、3d、7d海马组织NO含量、NOS活性及光镜下海马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反复惊厥后6h、ld、3d海马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7天已恢复正常。②反复惊厥后6h海马神经细胞即有轻度水肿,第1~3天水肿、变性坏死明显,第7天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明显。③川芎嗪干预组海马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低于惊厥组,两组相比在第6h、1d、3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反复惊厥发作可导致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可能与NO大量生成,NOS活性明显增高有关。川芎嗪能改善惊厥后脑组织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O含量及NO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汪亚伦  孔玮  王彤  杜静  江岩  王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18-11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FBS)与100mg/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培养及传代人晶体上皮细胞。用0.001,0.01,0.1,1,10和100μg/L浓度的bFGF作用于晶体上皮细胞,用MTT法检测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用Griess法测定NO含量;分别用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除100μg/L以组外,其余浓度为0.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均大于对照组,其中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差异显著(P〈0.05)。②bFGF对晶体细胞NO水平、NOS活性及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照组和0.001,0.01,0.1μg/L bFGF组NO水平较低,而在1μg/L以和10μg/L以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含量增高,0.1~10μg/L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S活性增高、使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 结论:可以促进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使NO含量和iNOS的活性和蛋白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应激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超微结构及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应激组、对照组和氨基胍组,每组12只。应激组和氨基胍组每天置于束缚笼内2h,氨基胍组同时给予氨基胍150mg/(kg&;#183;d)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对照组自由活动。持续14d后处死动物,病理组织切片分别观察各组结肠黏膜组织学及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肠杯状细胞内黏蛋白MUC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结肠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果:36只大鼠在实验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数目增加,应激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71.33&;#177;9.84),(30.58&;#177;3.82)/mm^2,P〈0.01];[(49.58&;#177;6.21),(26.33&;#177;4.56)/mm^2,P〈0.01];使用氨基胍组结肠黏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低于应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2.92&;#177;4:48),(71.33&;#177;9.84)/mm^2,P〈0.01];[(28.50&;#177;4.66),(49.58&;#177;6.21)/mm^2,P〈0.01]。②应激组杯状上皮细胞见较多黏液分泌后残留的囊泡,胞浆黏蛋白MUC2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0.22&;#177;0.03),(0.26&;#177;0.12),P〈0.01],也低于氨基胍组[(0.22&;#177;0.03),(0.25&;#177;0.02),P〈0.01],而氨基胍组杯状细胞内黏蛋白丰富。③应激组结肠组织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72&;#177;4.70),(31.76&;#177;4.58)μmol/g,P〈0.01];也高于氨基胍组[(41.72&;#177;4.70),(32.20&;#177;6.86)μmol/g,P〈0.01];氨基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应激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77;0.95),(3.81&;#177;0.64)nkat/g,P〈0.01],也高于氨基胍组[(6.47&;#177;0.95),(3.50&;#177;0.54)nkat/g,P〈0.01];氨基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应激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消失,线粒体空泡变性,部分区域溶酶体增多;细胞间连接松弛,紧密连接间隙增大,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稀疏、脱落。对照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内细胞器完整,细胞间连接正常.细胞表面微绒毛完整。氨基胍组仅见轻微的细胞间连接的变化。结论:慢性应激损伤肠黏膜屏障,引起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影响黏液分泌细胞的功能。这种形态学的变化与慢性应激所导致的结肠组织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活化、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有关。氨基胍对慢性应激诱导的结肠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CD4+、干扰素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CD4+ T细胞与干扰素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并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大鼠腋窝淋巴结细胞CD4+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其干扰素γ的表达,Griess试剂和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结果与结论:移植1周后,移植组大鼠腋窝淋巴结的淋巴细胞CD4+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干扰素γ、一氧化氮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1)。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上调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淋巴细胞CD4+的表达,并调节干扰素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下调一氧化氮水平,以减轻机体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模拟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血管改变,观察黄芪甲苷对缺氧/复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及细胞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12006-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细胞生物工程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新生儿脐带(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实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学标准).②实验过程及分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传至3代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先缺氧处理1 h,再复氧1 h;药物干预组:在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分别为20,40,80 mg/L的黄芪甲苷预处理,12 h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③实验评估:分别用硫代巴比妥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的含量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免疫化学法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虎红染色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增多(P<0.01);随着黄芪甲苷预处理剂量的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P<0.01),呈剂量依赖性.②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率、细胞培养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及中性粒细胞黏附率升高(P均<0.01);随着黄芪甲苷预处理剂量的增加,核转录因子κB表达阳性细胞率、中性粒细胞黏附率下降(P<0.05或P<0.0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减少(P<0.01),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黄芪甲苷通过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对缺氧/复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红霉素预适应对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后脑纽织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变化。结果: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脑皮层红霉素缺血组表达高于缺血组(P〈0.05),红霉素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红霉素预适应促进神经型一氧化氮舍酶表达,保护脑组织,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动脉内皮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原代培养牛动脉内皮细胞,将培养的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即常氧组、缺氧0.5,1,2,3h组、每组切片选取12个400倍视野进行观察。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用计算机图文分析系统对各组切片内皮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表达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和缺氧后的细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①缺氧1h,2h,3h组的平均积分吸光度显著高于常氧组[0.1008&;#177;0.019,0.1179&;#177;0.037,0.1964&;#177;0.023,0.0735&;#177;0.032(t=-10.364~2.133,P〈0.05-0.01)1。②缺氧后细胞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均变小,核浆比例增大,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缺氧后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数量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使其屏障作用降低;同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增加提示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缺氧后内皮细胞的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妊娠期缺氧对子代成年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在SD雌鼠妊娠期第15~21天给予氧浓度10.5%的低氧环境,建立妊娠期缺氧动物模型。缺氧组和对照组子代雄鼠同等条件下饲养至3个月龄作为实验用动物。建立离体鼠Langendorff模型,分别记录缺氧组和对照组模型平衡15rain后和缺血30min后再灌注1h内心脏机械功能变化和冠脉流量,测定再灌注1h冠脉流出液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计算梗死心肌占整个左心室质量的比例。结果:建立模型15min后,对照组和缺氧组的基础心脏机械功能和冠脉流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缺血再灌注后缺氧组心脏机械功能和冠脉流量的恢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灌注冠脉流出液中缺氧组NOS和eNO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缺氧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妊娠期缺氧可加重成年后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eNOS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缺氧脑组织与一氧化氮及其合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脑缺血性损伤过程中,一氧化氮发挥着复杂的作用,多途径参与了生理和病理过程,许多实验的结论看似矛盾,但经过人们大量和细致的分析,已可以得出一些大致的规律性认识。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7-01/2001-03有关一氧化氮及其合酶与缺氧脑组织关系的献,检索词“Hypoxla,Nitricoxide,Nitric oxide synthas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所选献进行初审,排除综述类献及Meta分析,然后全查找余下的献。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分析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28篇关于一氧化氮及其合酶与缺氧脑组织关系的献,20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章中,4篇是因重复的同一实验,其他4篇为小样本实验结果。资料综合:在脑缺氧过程中一氧化氮起着复杂而关键的作用,在脑缺氧过程中,伴随着一氧化氮的变化。一氧化氮的释放受一氧化氮合酶的调控,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与缺氧的相关因子有关。结论:一氧化氮在脑缺氧过程中起着保护与损伤双重作用,其对脑组织损伤或保护取决于脑缺氧的不同时期和一氧化氮局部含量等因素。适量的一氧化氮对脑缺氧有防护作用,而在脑缺血缺氧的大部分时期则应使用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选择性抑制剂抑制一氧化氮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入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10-7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mol/L组、10-8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2.21,16.51±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5.63,36.62±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86,563.93±2.66,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吸烟是诸多血管缺血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香烟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影响以及阿托伐他汀对该作用的干预.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3组,分别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10%香烟提取物的DMEM培养基、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10%香烟提取物+10 μmol/L阿托伐他汀的DMEM培养基培养.结果与结论:香烟提取物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水平和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P < 0.05);香烟提取物+阿托伐他汀组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改善,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水平和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升高(P < 0.05).说明阿托伐他汀能拮抗香烟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的生长、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及一氧化氮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构建携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双基因表达载体,研究外源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的转染表达,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血管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将Phcmvsp1a-enos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和PcDNA-veg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ires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enos-ires-vegf,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部分DNA测序分析证实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免疫组化和荧光双标记及western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蛋白水平的表达,Trizol提取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转染后细胞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携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双基因表达载体PcDNA-enos-ires-vegf,双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组中获得整合及表达。重组基因PcDNA-enos-ires-vegf组与对照组PcDNA-enos在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DNA-enos-ires-vegf转染细胞后转染效率为30%~40%。结论:双基因表达载体P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