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40名产妇从产后第1天到6个月,收集其母乳进行溶菌酶含量的动态观察。结果:产后第1天的初乳中溶菌酶含量最高(944.2±335.3μg/ml),是牛奶中溶菌酶含量的429倍;半个月时降至最低点;1个月后母乳中溶菌酶含量又逐渐升高。但产妇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低,而且无明显变化。母乳加热62.5℃30分钟,溶菌酶活性损失8.3%,SIgA损失29.7%,巴斯德灭菌法同样适合奶库中贮存人乳的消毒。  相似文献   

2.
正确母乳喂养下,产妇母乳不能满足婴儿食用需要,中医称“乳少”。本用三种方法治疗60例母乳缺乏症产妇,以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袁海琴 《中外医疗》2011,30(19):59-59
目的观察和研究产后30min内早吸吮对产妇初乳分泌时间及乳量的影响。以提高产妇,助产士和妇产科护士对早吸吮的认识。方法将130例产妇平均分成2组,早吸吮组和非早吸吮组,分别观察2组产妇出入分泌时间和泌乳量的进行观察。结果早吸吮组初乳分泌时间明显早于非早吸吮组,分泌乳量也多于非吸吮组。结论早吸吮是促进母乳喂养的重要举措,早吸吮对母亲初乳分泌时间,泌乳量都有着十分有利,使之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有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55例复治肺结核患才的免疫功能作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前,IgG显著高于初治病人和正常人(p<0.005和0.001),IgA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花环形成率显著低于初治病人和正常人(p<0.05~0.001)。经短化治疗3个月后,各免疫功能均有所改善,但IgG、IgA和淋转率仍未达正常水平(p<0.001、0.05和0.001)。痰阳患者IgG、IgA和淋转率的恢复远较痰阴病人缓慢(p<0.02、0.01和0.01)。免疫功能紊乱与疾病轻重有关而与临床病型无关。认为测定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助于诊断活动性结核,指导临床用药、判断疗效和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5.
郑文博  侯萌 《陕西医学杂志》2020,(10):1262-1265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将维生素D治疗患儿60例作为观察A组,非维生素D治疗患儿60例作为观察B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低于对照组,IgE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维生素D、IgA、IgM、IgG水平高于观察B组,IgE水平低于观察B组(P<0.05)。维生素D与IgA、IgG、IgM水平呈正相关性,与IgE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球蛋白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6.
王洁民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19-152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初乳分泌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自然分娩(Ⅰ组)、剖宫产(Ⅱ组)及剖宫产术后使用吗啡(Ⅲ组)的初产妇各4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泌乳量和测定首次产生初乳及初乳产生后24、48 h初乳中sIgA含量.结果 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顺序为Ⅰ<Ⅲ<Ⅱ(P均< 0.01);初乳中sIgA值:首次初乳Ⅰ>Ⅲ>Ⅱ(P均< 0.01);初乳产生后24 hⅡ<Ⅰ及Ⅲ(P均<0.05);初乳产生后48 h三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然分娩有利于产妇缩短初乳分泌时间,增加分泌乳量及初乳中sIgA含量.因此,提倡自然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免疫功能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的免疫功能,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02例HSP患者记录急性期临床指标,并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L-4和血T细胞亚群,对照组为30例同期体检正常儿童。结果:102例HSP患者中51例发生紫癜性肾炎,HSP组血清IgA、IgC、IgE、IL-4、CD4、CD8、CD4/CD8、CD19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IgM、CD2、CD3、NK、CD8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紫癜性肾炎组血清IgE、IL-4与HSP肾未受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T细胞亚群、IgM、IgA、IgG等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母乳性黄疸5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的增多,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提高.我院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 共收治53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比浊法对5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测定4个年龄阶段和感染后0.5、1、2、4个月的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其血清IgG水平在4~12月龄时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随后逐步增加.IgM水平在12月龄后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血清IgA的水平一直较低.另外血清IgA、IgG、IgM在轮状病毒感染后14~17d时达到高峰,而在28~30d时下降到最低,此后逐步上升.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不同年龄及感染后不同时间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此结果将有利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产妇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 6 8例 ,收集其产后 2~ 5d母体静脉血及初乳 ,检测母血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和HBVDNA以及初乳HBVDNA。结果 母血清HBeAg阳性、HB VDNA阳性者母乳中HBVDNA检测阳性率高 ,而HBeAg阴性、HBVDNA阴性者初乳中排毒率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母血HBeAg、HBVDNA阳性组母乳中排毒率高 ,不宜母乳喂养。而HBeAg及HBVDNA阴性组母乳中排毒低 ,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及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8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成3组,母乳喂养组31例,混合喂养组26例,人工喂养组31例,观察各组不同喂养方式1d(第1天)、3d(第3天)、5d(第5天)、7d(第7天)的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和体重变化。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1d各组间血清胆红素和黄疸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喂养方式3d、5d、7d,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均低于人工喂养组(P<0.05),且混合喂养组血清胆红素和黄疸指数低于母乳喂养组(P<0.05);不同喂养方式1d、3d,各组间体重增加量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喂养方式5d、7d,混合喂养组体重的增加量相比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要高(P<0.05);不同喂养方式7d,母乳喂养组体重的增加量高于人工喂养组(P<0.05);并且血清胆红素减少量和黄疸指数减少量与体重的增加量呈正相关性。结论 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患儿黄疸未消退前,需要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婴儿配方粉,确保足够的奶量摄入,有利于黄疸消退,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re seems to be a gap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bout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mong families of armed forces personnel in our country, which needs to be studi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20例母乳喂养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作者认为,正确指导产后4~6个月的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大大降低母婴的患病率,对社会、医院、家庭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乳头内陷母亲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对120例乳头内陷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效果观察。实验组60例,产后第1天开始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的母乳喂养法。观察产后2~5d的母乳喂养效果。结果两组之间婴儿的含接姿势、婴儿的满足感、母亲的喂奶感受及母乳喂养信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乳头内陷剖宫产产妇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优于传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袋鼠式护理联合生大黄芒硝外敷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应用价值。方法 267例顺产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33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产后袋鼠式护理,观察组袋鼠式护理联合生大黄芒硝外敷。评估2组产妇护理后产妇首次开奶时间、乳汁分泌通畅度、乳房硬度、舒适度、乳房充血性肿胀发生率、乳汁淤积发生率、急性乳腺炎发生率、新生儿喂养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后首次开奶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法能有效预防乳房充血性肿胀发生率,乳汁淤积发生率,急性乳腺炎发生率,从而减轻因乳汁淤积等原因引起的母乳喂养中断事件的发生(P<0.05)。同时,观察组新生儿喂养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测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袋鼠式护理联合生大黄芒硝外敷预防产后乳汁淤积,可明显改善泌乳情况,缓解乳房不适,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乳头内陷母亲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对120例乳头内陷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效果观察。实验组60例,产后第1天开始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的母乳喂养法。观察产后2~5d的母乳喂养效果。结果两组之间婴儿的含接姿势、婴儿的满足感、母亲的喂奶感受及母乳喂养信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乳头内陷剖宫产产妇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优于传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18.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雨  周炳文 《医学综述》2013,19(11):1963-1966
母乳性黄疸(BMJ)是指其他方面健康的纯母乳喂养婴儿出现迁延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识别母乳中能抑制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或促进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某种成分上。到目前为止,BMJ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机制是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学说。近年来,遗传因素在BMJ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认为母乳喂养可能作为选择性基因型的一种环境修饰因子,有导致明显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潜在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血清HBV DNA含量对乳汁和新生儿血清中HBV DNA含量的影响,以指导孕期处理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145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产妇血清,母乳和新生儿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并将产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3级,分析产妇血清不同HBV DNA浓度级对乳汁及新生儿血清HBV DNA浓度的影响。【结果】 血清HBV DNA < 500 copies/mL的产妇74例,乳汁中检出HBV DNA阳性为零,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1例;血清HBV DNA浓度为500 ~ 1.0 × 106 copies/mL产妇30例,乳汁中检出HBV DNA阳性为3例,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1例;血清HBV DNA浓度为≥1.0 × 106 copies /mL产妇41例,乳汁中检出HBV DNA阳性为36例,阳性率为87.8%,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仅3例。【结论】 产妇血清中HBV DNA≥1.0 × 106 copies/mL时, 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大幅度增加, 而当产妇血清HBV DNA浓度小于1.0 × 106 copies/mL, 乳汁中HBV DNA检出率极低?产妇血清HBV DNA浓度对宫内感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在广州地区对健康婴儿尿和母乳进行人巨细胞病毒(CMV)分离。183例婴儿尿 CMV 阳性率为56.2%;其中2月龄,3—6月龄,7—12月龄的阳性率分别为27.7%,60.8%和75.5%。73例母乳阳性率为47.9%;其中产后2月,3—6月,7—12月的母乳阳性率分别为51.8%,45.7%和45.5%。67例婴儿尿和母乳配对进行分离,其阳性率分别为56.7%和52.2%;其中母乳阳性的婴儿尿阳性率为68.5%(24/35),母乳阴性的婴儿尿阳性率为43.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X~2=4.19,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母乳 CMV 阳性率较高,并显示出喂养含有 CMV 排出的母乳是生后一岁内婴儿获得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