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首创,全方以补气药黄芪、人参为主与升提药升麻、柴胡等合用,共奏益气升阳、补中健脾之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益肺保肝、兴奋强壮、甘温除热等作用。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及脱肛、久泻等证属中气虚陷者。多年来笔者在肛肠科临床,运用本方对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等并发症,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者进行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是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组方而成的甘温补剂,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组成,可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引起的一切病证。是治疗劳役伤脾、气虚身热、病后体虚、脾气衰弱等症的良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根据"谨守病机,  相似文献   

5.
赵吉祥 《中外医疗》2011,30(16):126-126
补中益气汤渊自金·李果〈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功效开阳益气,补脾润胃,补中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为临床常用方,出自<脾胃论>,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相关杂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孕症原因虽多,但据笔者临床体会,不外虚实两大类。虚者主要是脾虚、肾虚和血虚;实者主要是肝郁气滞、湿热和血热。其中以脾肾两虚、肝胆湿热、肝郁气滞及血虚而致不孕者多见。现将不孕症分型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 脾肾两虚型此型除主证不孕之外,尚兼有气虚乏力,食差,体弱,腰酸胀痛,脉弱,舌淡等证。治以调补脾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例案:唐某某,女,34岁。重庆市江北区东方红乡猫儿市村社员。初诊1987-8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是李东垣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原书指征为:"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世根据东垣组方之意,化裁应用于多种疾病辨证属于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现代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原方用于脾虚、气虚、气虚下陷等证,现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传统的益气健脾和甘温除大热作用外,补中益气汤还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五脏气虚与单纯性肥胖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气虚是构成单纯性肥胖病的主要机理之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脾肾气虚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凝聚为痰而发肥胖,且脾肾气虚最易延及其余三脏。因此单纯性肥胖病以脾肾气虚为本,心肝肺气虚为标。  相似文献   

11.
李杲所谓"阴火"为内伤发热,其病因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致脾胃气虚所致;其病症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外感相对的发热或显见热象的火热证;治疗上创立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的治疗大法,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等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12.
黄芪为中医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在“补气”这一基本性能的作用下,临床中经过配伍,可具有多种效用,以治疗多种疾病。现就个人的体会归纳为十大功用简述如下: 一、补益脾肺之气:用于脾肺气虚证。黄芪配人参,可增强人参大补元气,挽救虚脱之功,用于气虚欲脱、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之证或病后气虚,短气神疲,汗出等气虚重证。黄芪配党参,可增强补脾肺之气的作用,可治一般脾肺气虚证。黄芪配白术可补气健脾,治脾气虚弱食少泄泻。  相似文献   

13.
胸痹与脾胃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治疗胸痹,结合脾胃辨证分为脾失健运、寒凝中焦、元气虚衰、寒邪凝滞4种类型,分别以祛痰逐饮,宣痹通阳、补中益气,祛寒逐饮等方法治疗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滞,为补齐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组方严谨,在妇科应用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凡有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均有良效,现谨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脾论治角膜溃疡体现了祖国医学“扶正祛邪”的基本理论,本文对于病毒性角膜溃疡久治不愈,脾胃气虚或过用苦寒药后伤及脾胃者,采用补脾益气,祛湿解毒的法则,治疗总结角膜溃疡40例,临床有效率为97.5%,可能与健脾益气药黄芪等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建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建业教授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本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观点,用自拟运脾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挟食积,挟湿滞,挟气虚等三型共68例患儿,疗效显著,本文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栗锦迁教授从医40余年,善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在临床上尤擅用黄芪,黄芪质轻气薄,为补气药之长,古人谓之性味甘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既是皮表之药,又是中州之药,还可补肾脏元气,可见应用范围之广。栗师认为其核心在于益气升阳。黄芪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是补脾肺之气的要药。栗师认为其可广泛用于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等诸多气虚之症。尤其对病位偏于表,病性偏于虚、偏于寒者,用之得当往往效如桴鼓。现将有关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补气生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会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所以可用于上述诸症,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而相应的配伍。  相似文献   

19.
胃下垂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临床有效有不效者。对常法治疗无效者,笔者常以气虚痰瘀论治,每获良效,现举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