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因斯坦在微观粒子世界想要找的东西为什么总是找不到?林振清(北京源升印刷材料厂工程师)牛顿第三定律中有两个极点概念:相互作用的物体无限缩小成的点———物点有时称物粒,这里暂称这个物点为实体粒子δ,属物质绝对最小单元体的概念;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作用点无...  相似文献   

2.
纳米科技与纳米中药 纳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1nm大约是10个原子并列的宽度。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后,材料的性质由量变到质变,产生物理性质改变、化学反应及生物效应的变化,这种物质就可被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会表现出常规粗晶粒材料所不具备的差异特性和反常特性,如:最基本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力学效应等。这些基本效应使纳米材料具有新的  相似文献   

3.
罗明富 《中国针灸》2015,(2):155-159
研究血管网络、神经网络和免疫网络系统间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揭示针灸治病机制和经络实质的关键。笔者在穴区观察到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血管+神经网络复合状条带结构,并从其系统学性质及与针刺效应和经络现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认为MC+血管+神经网络结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交互系统,是产生和输运物质、能量、信息交汇场所和重要枢纽,是穴位的核心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们通过"阴"与"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物质和现象的对立双方进行了综合概括.将"阴阳"属性引入中医学领域,则把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统归属于"阳",把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统归结为"阴".由此可见,把具有高度综合概括特点的哲学概念不加分化地引入中医学领域,仍旧在哲学的高度上直接转借为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这些中医理论概念难免带上综合概括的性质,其涵义便呈现出多元化.以"气"为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把"气"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其涵义既包括构成人体躯体的有形物质成分,又包括反映人体脏器活动的无形功能状态,还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淀粉、果胶等共性高分子物质与小分子药效物质的共存状态及相互作用。方法:选择黄连解毒汤模拟液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分析物质进行建模、体系能量最小化、计算总体系能量、计算共性高分子单独存在时的能量、计算小分子药效物质单独存在时的能量,分析淀粉、果胶等共性高分子物质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淀粉、果胶与小檗碱、巴马汀为相互吸引关系,与黄芩苷为弱相互吸引关系,而与栀子苷则为相互排斥作用;淀粉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平均相互作用能依次为-32.159,-28.630,-5.974,234.295 kcal·mol-1,果胶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相互作用能平均值分别为-19.717,-19.804,-1.067,253.258 kcal·mol-1;淀粉、果胶和小分子药效物质的分离容易顺序依次为栀子苷 >黄芩苷 >巴马汀 >小檗碱。结论:共性高分子和小分子药效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占主导地位,静电作用较小(3%~15%),相互作用能的大小和正负值与药效物质的空间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6.
纳米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正涉足这个领域 ,并且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1 纳米技术概述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1纳米 (nm)是 1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将物质粉碎成“纳米级”微粒。这种微粒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遂道效应 ,其呈现的的许多特有的性质 ,在催化、光吸收、生物医药、磁介质及新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国内外医药领域纳米技术研究现状纳米技术已在现代医药学领域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美国已发明了…  相似文献   

7.
从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出发,系统辨析了针刺效应与假针刺效应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假针刺效应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安慰剂效应,不论治疗针刺还是假针刺,其产生的效应均由特异效应和非特异效应组成,通过盲法、随机等手段可以将治疗针刺与假针刺的非特异效应的差异最大程度地降低,因而治疗针刺与假针刺的效应差异主要取决于特异效应差异的大小.当针刺的特异效应最小时,其效应也最小,才可作为理想的安慰针刺.因此在进行安慰针刺设置时应综合考虑影响针刺特异效应的因素(机体状态,刺激部位,刺激参数),使其产生的特异效应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8.
天麻的超微粉碎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晶晶  傅正义  苏艳丽  马培燕 《中草药》2006,37(11):1659-1661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的化学组成,还应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当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粒子呈现出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就是应用中药纳米技术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乃至产生新的特性依据所在[1]。国内外学者在中药纳米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4]。徐辉碧等将矿物中药雄黄[5]和石决明[6]粉碎到纳米级,理化性质和疗效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相似文献   

9.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一。祖国医学病因病理学说最显著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或一些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 ;反过来 ,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的现象所引起的。其中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 (即内环境间 )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它们处于不断地矛盾和不断地解决矛盾以维护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而达到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状态遭到…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5月13日,第七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以"开放包容促进传统医学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做"中医有国籍,文明无疆界"的主题报告。"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在东西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本土与境外、主流与非主流、宏观与微观、多领域或多层面、由表及里的在实践中相互沟通、逐步互补而融合的进程,最后达到公众间的社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面临的缺乏多向药理效应评价方法、难以系统辨析药效物质等瓶颈问题,该文采用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协同论等科学方法论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从宏观、介观直至微观的跨尺度科学观察中药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相关性的系统研究策略,构建了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方法学及其核心技术,构思了以多模态信息获取为手段、以多源信息融合分析为核心、以交互作用评价为重点的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研究技术体系。根据中药与机体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特点,发展了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核心技术,并简要论述了2个应用研究示例,为破解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瓶颈问题开拓新路,也为中药多模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和"气"进行界定。二者来源相同。精密度大而凝聚,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凝聚运动,为人体有形、安静物质之根基;气密度小而弥散,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弥散运动,为人体无形、运动物质之根基。二者呈对立互根作用,精、气的运动相互制约,气凝聚而为精,精弥散而为气。精、气为一物之两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为精、气的衍生,脏腑、官窍也在精、气基础上化生和发挥功能,它们与精、气是不同层次的物质,但对精、气的化生和运动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有望建立一个严密的具备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理论医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什么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成分》一文(载《亚太传统医药杂志》2006年第2期)提出质疑,认为该文提出的“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体内元素不平衡的结果”,“中医治病就是补充引起阴阳不平衡的物质,使之平衡”等观点是与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相背离的,是把具有精深科学内涵的中医学简单化了,浅化了。其核心思想是:用元素代替阴阳,用微观代替宏观,代替整体,用物质代替功能,代替状态。用简单的加减法(补少泻多)代替辨证施治。元素致病说实际上否定了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说,是站不住脚的。所谓“把元素融进中医治病的基础理论中”,是根本说不上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4.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肾精”涵义的再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历史还原的思想为指导,采用语言哲学中语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即在当时的语境中分析"肾精"概念的逻辑涵义。发现"肾精"的认识来源有3个方面:对生命产生过程的初步观察;古代"精气"是万物生成本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功能状态来认识"肾精"。由于认识的来源不同,"肾精"的现代物质基础的指谓可能有差异。但总体的关于"肾精"的语义分析,提示"肾精"共有的涵义是具有元初、生成其它物质的特点,因此,正是在"生成性"这个意义上说,"肾精"可能与某些物质如干细胞或其所包含的特定状态的遗传物质相对应,这个语义的条件和前提不能忽视。文章意在表明《黄帝内经》作为古代中医学家的语言记录,可采用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开始产生的时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即所谓“五材”说。后来,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古人企图用它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产生了相生、相胜——生克的理论,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为一种哲学理论。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清炒炮制对山药物性参数、主要成分及指标性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山药清炒炮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物性参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HPLC测定不同炮制品中淀粉、多糖及尿囊素含量,运用SPSS22.0软件对清炒工艺、物性参数及主要成分含量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山药不同清炒炮制品物性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氧化值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吸水率与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清炒炮制后山药总淀粉含量降低,多糖含量升高,尿囊素消失,有新物质产生。结论山药清炒炮制后物料性质、主要成分、指标性成分变化显著;清炒工艺、物性参数与主要成分间相互影响;指标性成分尿囊素与新物质、淀粉与多糖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皮肤微生态与免疫系统终生相互作用,生理状态下皮肤微生态处于动态平衡。皮肤表面理化性质相同部位的菌群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理及疾病状态均存在菌群动态变化。本文结合皮肤微生物、皮肤病与内脏病的关联研究,分析皮肤微生态改变与内脏病理状态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敏化穴位作为机体自稳态失衡在体表的异常表现,敏化部位局部的物质改变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变化。相应地,针灸等刺激发挥治疗作用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PNS-LCN)的性质,为纳米粒的质量评价及鉴定提供试验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NS-LCN,测定其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基本形态,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红外光谱(IR)对纳米粒与物理混合及各辅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定,比较三七皂苷与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 PNS-LCN粒径及分散系数分别为(147.667±4.497)nm、(0.267±0.042),Zeta电位为(-44.70±1.47)mV;PNS-LCN与物理混合物相比,在IR、DSC、XRD上有显著差异,PNS-LCN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结论 PNS-LCN中壳聚糖、MPEG-PLGA等辅料和PNS之间发生了分子间作用,有新晶形生成并对纳米粒的性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內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