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法国进口STAGO全自动凝血功能分析仪检测11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以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酶时间、APTT、PT、TT、DD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PTT、PT、TT显著延长,DD值显著升高,FIB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从A→B→C级,PT、TT、APTT及DD明显延长或升高,FIB逐渐下降(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OL-9000血凝仪,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6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 6 2例肝硬化患者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 ,并与 2 4例对照组比较 ,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 -Pugh分级状态时PT、TT和FIB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PT、TT明显延长 ,而FIB明显下降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按肝功能分级A→B→C顺序 ,显示PT、TT值逐渐延长 ,FIB值逐渐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 ,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 ,其凝血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肝硬化组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对照组经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测定比较,胛、APTT、TT值均明显延长,FIB值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组间,PT、APTT、TT测定时间逐渐延长,FIB值则逐渐降低,A、B、C级间PT、APTT、TIB测定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APTT、TT时间延长和n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故测定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4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PT,TT和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性(P<0.01),按肝功能分级A→B→C顺序,显示PT,TT值逐渐延长,FIB值逐步降低,差异均有显性(P<0.01),结论:肝硬化患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成人47例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甲组APTT、PT、TT、D-二聚体比乙组健康成人明显延长,FIB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C级患者的APTT、PT、TT、D-二聚体依次延长,FIB则依次降低。三个级别中任何两级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病所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能协助医生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四项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变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浓度高于乙肝组(P〈0.01),其PT、APTT和TT均较乙肝组延长(P〈0.01),而FIB较乙肝组降低(P〈0.01)。乙肝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PT、APTT、TT和FIB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清CRP浓度可反映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照观察 38例肝炎后肝硬化和 2 0例健康志愿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PT、APTT、TT值均明显延长 ,FIB明显下降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5 ) ,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按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中A -B -C顺序 ,结果显示PT、TT、APTT逐渐延长 ,C级与A级 ,B级与A级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B、C级FIB值比A级低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表明肝硬化程度越重 ,凝血障碍越严重。结论 根据肝炎后肝硬化凝血系列测定结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及时纠正凝血障碍 ,减少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危险性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7例肝硬化患者和62例健康时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lB)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慢性乙型肝炎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白酶时间(TT)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T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肝炎和肝硬化的PT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P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TT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TT,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和重型肝炎的APTT、FIB、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上结果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临床意义.方法 用德国BE四通道血凝仪检测38例肝硬化患者 PT、TT、APTT、FIB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 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40例,依据是否进展至肝硬化,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2例和肝硬化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及肝硬化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DD)和血小板参数指标(PLT、PCT、MPV、PDW)。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PT、APTT、TT、DD、MPV、P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FIB、PLT、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PT、APTT、TT、DD、MPV、PDW均显著升高,FIB、PLT、PCT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均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异常,对疾病的诊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凝血四项及肝功能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台前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84例HBV感染患者,其中48例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组),42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38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34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组),22例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组)。另选取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HBV感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凝血四项[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水平。结果各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随着病情程度加重,APTT、PT、TT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LT、T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随着病情程度加重,ALT、TBIL、TBA升高,AL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情程度HBV感染患者凝血四项水平不同,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肝功能受损及凝血功能障碍程度加重,对疾病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思念  陈军 《海南医学》2008,19(6):129-130
目的检测62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对照组比较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倍肯公司START-4血凝仪联合检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织和对照组PT、TT、APTT、FIB含量。结果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的P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APT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非常显著(P<0.001),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都有一个良好的指标,不仅有助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合并出血的诊治,还可以较全面了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对监测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及手术有重要价值,对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所以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