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测定,观察两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全血低切黏度(10s-1)、全血中切黏度(60s-1)、全血高切黏度(150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减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WD)和血沉(ESR)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监测血糖(GLU)、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同时,还应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1.1mmol/L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与餐后血糖<8.0mmol/L的病例比较。方法 对2 0 0 0年~2 0 0 4年8月6 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空腹血糖<6 .1mmol/L维持1个月,剔除8 0mmol/L <餐后血糖<11.1mmol/L6例。对餐后血糖>11.1mmol/L和<8.0mmol/L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两组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餐后血糖>11.1mmol/L组,血液仍处于粘、聚、浓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并发症危险。提示对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必须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是DM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季勇 《中国疗养医学》2007,16(4):193-195
目的 分析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浆黏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00名健康体检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糖尿病患者血脂含量与血浆黏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多数指标存在明显的异常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浆粘度呈正相关.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存在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表现为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对糖尿病患者及时做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测和及早纠正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是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吸烟的胃溃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胃溃疡患者50例,分为两组:不吸烟组(n=25);吸烟组(n=25);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25).上述3组均测定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胃溃疡不吸娴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溃疡吸烟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胃溃疡不吸炯组(P<0.01).结论 吸烟的胃溃疡患者存在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即TG、Tch、VLDL-C、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相似文献   

5.
蚓激酶治疗脑梗死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黎文艺  李和  汪昌树  罗林佳 《新医学》2003,34(Z1):63-64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蚓激酶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蚓激酶组在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蚓激酶400 mg,每日3次;对照组加用羟乙基芦丁300mg,每日2~3次,疗程均为4 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转归和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cmbrane protein-140,GMP-140)、血栓烷B2,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蚓激酶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48%(P<0.01),蚓激酶组的GMP-140、血栓烷B2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蚓激酶辅助治疗脑梗死有效,并可调节血小板的凝集功能.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5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同时检查了部分病例的血小板伸展功能。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全血及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增快、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伸展分型改变,血小板表面活性与聚集性增高。血脂生化指标亦高于正常。根据检测结果,对糖尿病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患者、46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三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而纤维蛋白原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中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结论: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流变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方法 检测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50倒对比分析.结果 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异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结论 血脂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徐升强  王顺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0):1304-1306
目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单纯性代谢综合征患者20例,合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患者22例,对照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3组人员的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及血浆粘度。结果①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并发症组血小板数量低于单纯性代谢综合征组及对照组。②合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患者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高于单纯性代谢综合征患者(P<0.05);单纯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单纯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及对照组相比改变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小板活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参与了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代谢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 5 0例 2型糖尿病 ( 2 DM )并发脑梗死 (CI)患者 (DM +CI组 ) ,5 0例老年 2 DM无并发症患者 (DM组 )血液流变学和血脂代谢指标及 5 0例健康老年人 (N组 )。结果 DM +CI组与DM组相比 ,全血粘度(BV)、血浆粘度 (PV)、血小板聚集率 (PAgt)、脂蛋白 (a) [Lp(a) ]显著增高 (P <0 0 5 )。两组与N组相比 ,BV、PV、PAgt、Lp(a)明显增高 (P <0 0 5 )。 结论  2 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耿纪录 《临床荟萃》1998,13(6):241-243
研究发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能力(RCD)下降、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强,血液粘度增加等多种血液流变学异常,目与代谢控制及糖尿病(DM)病程密切相关。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严格控制血糖.防止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利于防治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就NIDDM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表现、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期职业性粉尘吸入对血小板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 3 8例长期接触粉尘的职工 (观察组 )和 3 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轻度增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检测血小板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对长期职业性粉尘吸入的职工预防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测定本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60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定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老年患者病情的判断、疗效评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硬化患者和8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两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E1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前列腺素E1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5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3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7.
陈善  周文  杨东波 《临床医学》2008,28(4):29-3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小板活化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每晚顿服辛伐他汀片20 mg.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患者血脂、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CD63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4、8周后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62p和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在降低血脂水平的同时,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流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刘明  沈玉祥 《临床荟萃》2005,20(3):151-152
心房颤动(房颤)所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主要为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时发生血栓栓塞与其存在有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分别为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vWF来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激活及内皮细胞损害的血液标志物对评价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微循环血流减少,可能在脓毒症患者多器官衰竭(MOF)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为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是否与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瑞士苏黎士大学医学院医学部脉管科对34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集合、血浆黏滞度、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等指标与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集合和血浆黏滞度增高(P均<0 .0 1) ,而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