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个独特的诊断方法,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辨证施治及推断预后,但由于先哲之经典理奥高深,脉体疑似难辩,至今在诸多方面仍有未能尽昭其义之感,且在某点上尚有掩质埋光之嫌。近年来,我们在读书、教学及临证中,对《内》《难》脉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些问题,重作一番发掘,似有新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简本《脉书·十一经脉》的相互订正夏庆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刘士敬解放军302医院关键词帛书《阴阳十脉灸经》《脉书十一经脉》中图分类号R224.1简本《脉书·十一经脉》和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经络典籍,也是《灵枢》十...  相似文献   

3.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4.
以《说文》为工具,通过对"脉"原字字形的解析,分析该字本义原指自然环境水系流布的道路,引申于中医学概念中用以描述人体气血循环的器官,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概念。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综合比较,互证条目,指出"脉"字最早见于战国初期的《国语》,古人通过对自然宇宙与人体的观察、认识,逐渐出现"血脉"的概念,而医学文献中该词始见于出土的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足臂经》,分析其内容可知当时中医脉学理论已建立了以脉统病、凭脉辨病理论体系,并贯穿着经脉理论的内容,其中"相脉之道"内容体现了我国早期脉诊技术雏形。  相似文献   

5.
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个方面探讨了《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首创"独取寸口"法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理;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初步拟定脏腑经络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拓新了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尺部脉;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之脉象.  相似文献   

6.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8.
各家脉学发展特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经典脉学存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局面,现代脉学吸纳系统论、现代信息学、认知心理学、物理学、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等现代各科学,从而为脉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本研究以经典脉学的发展概况和现代脉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当今脉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系统辨证脉学是现代创新脉学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中医脉学溯源,梳理从传统脉学到现代脉学的发展脉络,总结系统辨证脉学的理论体系。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辨证性两大基本特点。从脉体、脉壁、脉搏波和血流四个方面,将25对脉象要素进行归类,形成系统辨证脉学的整体架构。手指感觉系统开发和诊查区域是其特色技术要点。从脉象要素到层次到系统形成明晰的思维过程,进而构建出脉治相应的辨证诊疗模式。系统辨证脉学丰富了中医脉学的体系内涵,为实现多学科汇通及中医药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瑞甫为近代享誉福建及东南亚的中西医汇通名家.他勇于接纳西医解剖生理学"心为脉之原"和脉波计、脉压计客观化研究的新知,对不整脉与重搏脉的心脏、动脉、瓣膜病变有充分认识,并提出"五脏死脉,皆心肺病",以涵养传统中医学理论.其剖析溯源脉与经络之关联,从阴阳、气血、天人相应等层面,拓展脉法学术空间,承绪前贤脉诊认知理念,提出...  相似文献   

11.
脉学,是将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明确、清晰的语音描述,形成概念的一门经验医学。脉学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传统脉学研究主要侧重于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缺乏逻辑化的脉象概念体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诊疗仪器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脉学的现代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现将脉学现代研究的概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难经》是中医脉学理论起源之一,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扩展、深化脉学理论,特别在脉学判断预后方面有独特之处.《难经》的脉学预后观是以脏腑气血生理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首倡寸口脉诊预后,通过诊寸口脉之原气、胃气、浮沉及脉症相应与否推断疾病预后,从而确定了以脉为先的预后观,影响了后世中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清代学术思潮演变历程中主要历史时期学术特点的考察,研究清代学术思潮对中医脉学的影响。认为清代“考据学”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对中医脉学献的整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姚心源著《脉学复古》,倡导脉学复古运动,传承古代中医脉诊学术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推崇三部九候诊法,重视脉贵有根,提倡三部脉相比较,阐释阴阳关系论脉,恰当借鉴西医认知等方面,对现代脉诊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医理论的形成阶段,脉依诊察之脉与经脉之脉是同一所指,所以一些脉诊方法与经脉有密切关系,而经脉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诊治原则和方法等也都与脉诊相关。认识经脉与脉诊的这种关系,是正确理解、阐释经络理论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运用训诂、音韵学等校勘手段 ,对《灵枢》十二经脉的一些文字进行校正 ,提出疑义和看法 ,以利正确理解原文。并简述《灵枢》在体例格式和经络内容方面对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帛书 )、张家山出土的简本《脉书·十一经脉》(简称简本 )进行改动和充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