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特征性规律,探索其对肯特束的定位价值. 方法连续累积327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单支顺传性旁束的心电图作研究.将全心分为10区.按区计算各导联终末S波的出现率和95%的可信区间(CI). 结果 97.8%的右心室旁束I导联无终末S波,Cl为0.95~0.995.在右心室旁束中,若aVR出现终末R波可排除右前间隔和右前壁旁束.CI为0.92~1.00;若aVL出现终末S波可排除右后间隔和右后壁旁束,CI0.96~1.00. 结论了解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规律,可为心电图对肯特束的定位提供更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WPW)无创心电图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QRS波群初始向量,即预激波的分析.近年研究发现,WPW不但可以引起QRS波群初始向量的改变,还可以引起QRS波群中间向量和终末向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许原  王惠德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224-226,223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讯专栏编辑: 寄上的心电图是一位89岁高龄女性患者的心电图,这几份心电图按记录的先后排序.图1为宽QRS波的心动过速,心室率150bpm,节律整齐,似乎在每个QRS波前均有"心房波",其是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还是心房扑动的F波?或心动过速时的逆向P波?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7岁。因心悸、胸闷、头晕10余天来院就诊。体检:BP120/80mmHg。心脏不大.心率75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电图检查(图1)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约0.8s(略有不齐),频率75次/min。QRS波群共有3种形态。第1种呈Rs型,如R1、2、6、7、8、9、13起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是否各处预激都有QRS终末波极性改变.方法 收集各种比例(2:1~4:3)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共11例.按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靶点定位,分析QRS终末波的极性.结果 预激使QRS终末波极性逆转10例.至少2个导联逆转的有8例,最多1例达5个导联.前8例涵盖了左心室前壁和侧壁,右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结论 心室去极化过程中,预激始终存在是引起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极性改变的原因.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少数区域.  相似文献   

6.
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选择经射频消融 (RFCA)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 ,据旁道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RL)、右后壁 (RP)、右前间隔 (RAS)、右中间隔 (RMS)、右后间隔 (RPS) ,对比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结果 :①与消融旁道后心电图对比 ,12 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终末向量。②终末向量改变与旁道位置有关 :aVL(和Ⅰ )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 ,或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主要出现在LA、LL旁道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振幅减小或变为正向波主要出现在LP、RA、RL、RP、RAS、RMS、RPS旁道。Ⅲ (和aVF)导联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变为正向波 ,或终末无变化主要出现在LA、LL、RA、RAS旁道 ;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 ,或正向波振幅减小 ,或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LP、RL、RP、RMS、RPS旁道。V1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减小或消失主要出现在LA、LL、LP旁道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RA、RL、RP、RAS、RMS、RPS旁道。③终末向量改变与预激波有关 :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终末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 (P <0 .0 1)。结论 :观察终末向量的改变可能有助于delta波不  相似文献   

7.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5岁,反复发作心悸5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于1993年开始渐感心悸,无明显诱因,间断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不等。偶伴胸闷,无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曾做心电图发现“频发室性早搏”,服用“普罗帕酮、慢心律、地奥心血康”等药...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 (WPW)心电图特征为 :①PR <0 12s,约 85 %病例PR间期<0 10s[1 ] ;②QRS波增宽 ,延长到 0 11~0 16s;③QRS波起始部位顿挫模糊 ,形成所谓δ波 ,或称预激波 ,剩余的QRS图形正常 ;④PJ间期正常 ,多 <0 2 6s;⑤伴有继发性ST -T改变。出现以上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是患者心房与心室之间除正常的传导途径外还存在着异常传导通道 ,从而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 ,改变了心室肌激动的程序性、同步性及统一性 ,据最近资料统计发生率为 0 14% [2 ] 。可采取射频消融治疗 ,成功率可达 96%以上。异常通道有以…  相似文献   

9.
1 临床病例 患者,男,37岁,于2001年5月12日因发作性胸闷、心悸2年,加重3天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胸透及心脏彩超检查正常。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75次/分,各导联可见增宽的QRS波,上升支有明显△波,P-R间期0.10秒,变异的QRS波主波向上。2小时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QRS波上升支处无△波。心电图诊断: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3岁。因心悸、气短来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0.53s,频率113次/分。P波后每间隔1次窄QRS波群出现一次宽QRS波群,窄QRS波群时P—R间期0.16s,QRS时限0.06s,为正常心搏。  相似文献   

11.
有QRS终末向量改变的预激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到一例间歇性Mahaim型预激综合征,因旁束邻近动脉圆锥,在预激发作时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Ⅰ、Ⅱ、Ⅴ6导联的终末S波和aVR导联的终末r波皆消失)。作者认为凡旁束位于正常心室最晚除极区域的预激综合征,都有可能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  相似文献   

12.
预激综合征伴发的手风琴效应 ,最早是指预激综合征时QRS波发生 ,由窄逐渐增宽以后又由宽逐渐变窄的周期性改变。其产生机制有 :①正道发生文氏现象或反文氏现象 ;②旁道发生文氏或反文氏现象 ;③旁道及正道都发生了文氏或反文氏现象 ,但不等速或不同步 ;④多条旁道下传不等速或不同步 ;⑤合并了旁道对侧心室内的束支文氏或反文氏现象 ;⑥与室性心律形成不同程度的融合波 ;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虽然以上几条对于一般的预激综合征来说都是极其可能和有理的 ,但我们认为当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 ,以上各条的发生是极其巧合和…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5岁。因反复心悸、胸闷40余年于2006年3月就诊。1960年经上级医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图1A)示:P波消失,R—R间期匀齐,V1等导联可见大F波,频率320次/min,以2:1下传心室。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部可见8波。V1-V3呈rS型,V4-V6呈R型,长Ⅱ导联中可见R,12、18。呈室上性型,QRS时间0.09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B型,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当日动态心电图检查(图略)示:P波消失,代之F波,QRS波群呈室上性型,R—R间期不规则,F波以2:1—4:1下传心室。其间可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后有类代偿间歇。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8岁.间歇性心悸、气促13年,黑矇、晕厥4年.心电图曾示B型预激综合征,窦性停搏5-7s.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5年植入VVI人工心脏起搏器.近半年来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加重,发作频繁,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发作.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未获成功.术后45天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68次/min,P-R间期0.08s,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预后的价值,回顾分析67例发病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结果显示:QRS波群终末变形组和不变形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原发性高血压史以及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意义,但变形组患者心绞痛病史少见(27.5%对52.6%,P<0.05),平均每例ST段抬高的导联数(4.24±1.10对3.11±1.22,P<0.01)、平均每个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0.45±0.07对0.36±0.09mV,P<0.01)、肌酸磷酸激酶峰值(1275.86±323.97对1107.05±278.06U/L,P<0.05)和严重并发症(65.5%对36.8%,P<0.05)等方面明显高于不变形组,死亡率也趋于升高。提示QRS波群终末变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1岁。因反复心慌4个月入院。查心电图(图1A)示:各导联P波消失,以F波代之,F波300次i分,呈2:1—3:1下传心室,心率147次/分,V1-V6导联QRS波主波向上,QRS波群起始部可见预激波,QRS波时限≥0.14s,ST—T改变。心电图诊断:①心房扑动;②A型预激综合征。给予异搏定5mg加入生理盐水10ml静推,10min后描记心电图(图1B)示:转为心房颤动,R—R间距不齐,心率1050:/分,出现间歇性心室预激波。心电图诊断:①心房颤动;②间歇性预激;③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7.
吴永珍 《心电学杂志》1996,15(3):104-105
患者男,59岁.因排尿困难5年余、尿潴留15h于1994年1月28日入院.以往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27年.体检:BP19.0/12.0kPa(142/90mmHg),心界不大,心率94次/min,心律齐,无杂音.两肺无殊,肝脾未及.临床诊断:前列腺肥大,急性尿潴留.2月2日14:30上楼时突然心悸、胸闷.即作心电图(附图  相似文献   

18.
右前间隔旁束可改变QRS终末向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某些部位的预激综合征是否可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对6例右前间隔旁束病人射频消融前后的休表心电图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右前间隔旁束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的5例,主要在I,aVL及V4-6导联使终末R波变为终末S波。在aVR导联使终末S波变为终末r波。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QRS波群电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心电图QRS波群电压的临床意义.心电图QRS波群电压的静态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能提示部分心脏解剖特征,辅助诊断部分心肌疾病、心包疾病、心衰患者病情转变情况,在基层医院的诊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例1患者男性 ,32岁。阵发性心悸5年。心电图Ⅱ导联 (图1A)示P1、2、11 波较圆钝 ,为窦性P波 ,频率68次/min ,P3~11 波高尖 ,为房性P′波 ,频率由72次/min逐渐增至100次/min ,P9′_R间期由P8′_R间期的0.14s突然增至0.24s ,考虑为房室结慢径路传导所致。Ⅱ导联连续记录 (图1B)再次出现异位P′波 ,频率由84次/min(中行P1_P2′间期 )逐渐增至136次/min(下行P10′_P11′间期 ) ,后又逐渐减慢至115次/min ;P_R间期由中行P1_R间期的0.1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