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检有关文献资料,认为李鼎先生《“吴侬”和人称代词辨析》一文中关于“侬”为“人”的本义,缺乏可靠的依据,应为第一人称“我”,以便正确了解“侬”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检有关文献资料,认为李鼎先生《"吴侬"和人称代词辨析》一文中关于"侬"为"人"的本义,缺乏可靠的依据,应为第一人称"我",以便正确了解"侬"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再谈"吴侬"和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4,21(1):28-30
连同去年第三期发表徐时仪先生《“侬”的语源义探析》,这是本刊关于“侬”字争鸣的第5篇文章了。如此精细的探讨,在期刊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语言文字的纵深研究将能理清学科中的一些难题,本刊的这组文章,或许在方法学领域可提供一些线索及借鉴意义。鉴于篇幅所限,“侬”字的讨论文章告一段落,在此并感谢有关学者对本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李鼎 《医古文知识》2004,21(1):28-30
连同去年第三期发表徐时仪先生《“侬”的语源义探析》,这是本刊关于“侬”字争鸣的第5篇文章了。如此精细的探讨,在期刊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语言文字的纵深研究将能理清学科中的一些难题,本刊的这组文章,或许在方法学领域可提供一些线索及借鉴意义。鉴于篇幅所限,“侬”字的讨论文章告一段落,在此并感谢有关学者对本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7,2(3):40-42
称人为“侬”,多见于南部吴语以及闽语,这在早期“吴声歌曲”中也有所反映。但因历来诗歌中多数是用“侬”作自称,用于称人者趋向减少,以致为人们所忽略。字书对“侬”,字的解释,一般只说是“吴人称我”而不说“称人”。考证吴语的实际情况,显然是有欠全面。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农”、古越族中的“侬”、吴语中的“侬”似有着亲属语言间的关联。在“我”成为通称后,具有感情色彩的“依”由己及人,由尊己到尊人,由谦称自己到尊称对方。  相似文献   

7.
中医"急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急症"的初始义是外伤的"疾",经同声引申为"急"、"极"等义."急"谓病情紧急;"极"是指出现的紧急症候群.又从"极"字近义引申为"终","终症"是指急症中的不治之症或死症.另外,中医的"病"是由"疾"发展而成的危候,在观念上同样属于急症范畴.中医"急症"是以"急"字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8.
正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清·黄遵宪【诗词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所写多首山歌中的一首,用比较现实的态度写出了对夫妻关系的认识。作品中的"总随肩"虽然包含有"夫唱妻随"的旧传统意识,但占主流的仍是"一十二时不离别"的恩爱主题,是应当肯定的。至于作者提倡的要重视"结目前"、不幻想"后生缘"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临近七夕,总会让人想到牛郎与织女,但是他们的故事虽是爱情故事中  相似文献   

9.
“身”字,《甲骨文合集》13666号字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文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可知为身孕,此从人的腹中小身着眼而取其义。“身”字,小篆字形(?),许慎《说文解字》:“身, 躺也。象人之身。”可知为人身体义,此从人的大身着眼而取其义,其中身体义为一般义、常见义,《三国志·华佗传》有“伤身”语,即谓小产(说见清代黄生《字诂义府合按》)。《内经》中“身”凡249见,其中247见为身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彝医“祠别侬钟”疗法及其疗效。方法:整理民间医师口述“祠别侬钟”疗法并观看该治疗技术的演示。结果:获得该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等。结论:“祠别侬钟”疗法对胆绞痛、肾绞痛、心绞痛等脏腑类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叶氏承《内经》、仲景之学,提出疗湿热弥漫三焦之"分消走泄"法。傅青主之完带汤虽早于此法创立,然其"从湿治带"的组方思想已有"分消走泄"之义。从"分消走泄"之义、傅氏"治带"思想、完带汤方义三方面阐释论述"分消走泄"法在完带汤中之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为段逸山先生《"解"》一文申说,由文字、音韵再证""义为惰。从音读相类之"易""夜"同有相近之语义,印证惰乃""义之确。藉此阐述解构字形以诠释词义,循字音以证得词义的底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察同"、"察异"两词在《黄帝内经》一书中的词义,参照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及结合上下文,认为"同"、"异"分别为人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同、异之义.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疕如疏"之"疏",各家阐释有较大差异,学界无所适从。从与"疏"义密切相关的"疕"和"痂"入手,借助简帛资料用字特点以及疾病的特征等方面,运用出土与传世文献用例,阐明"疏"字当通"糈",义即"稻子"。  相似文献   

15.
"五仓"条是《通雅·身体》篇中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方以智对于"藏"的阐释。试从训诂学角度对该条文进行分析,首先针对原文对其训诂材料进行整理,然后从"字""词""义"3个层面对其训诂工作进行分析。在"字"的层面探讨"藏"的字形变迁;在"词"的层面,探讨"藏"的造词理据和"藏"的同源词类聚比较;从"义"的层面,探讨"藏"的实体意义和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有较多篇章论述针刺之理与法、针刺之道与术。因为去今已远、专业性强等原因,针刺篇章中很多词语较难理解。从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对比《黄帝内经》与《太素》异文,综合考辨,认为"匀"为""之形误,意为目动。《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针耀而匀",当为"针耀而",也即《太素》之"针耀而眴"。"静意视义"之"义"为目标义。"是谓冥冥"之"冥冥"指代道。"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乌乌""稷稷"杨上善注"凤凰之声",并非无据;说其为雌雄之声,却失准确。"从"为随从义,可译为"随之"。"谁"应为"雜",形近而讹。"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意思是说听见凤鸣,随即看见凤形,而并未有其他杂象的干扰,即只现祥瑞之征象。  相似文献   

18.
以逍遥散为例,结合临床体会,分别从和法精义与应用,逍遥散的渊源、发展及其和法方义,逍遥散的适应病、证及以之和之的理论依据,逍遥散"和"的案例及其和精髓的分析等方面论述此方的和法方义。  相似文献   

19.
自从孔子最早"义利之辨"之后,先秦儒道都表述了各自的"义利之辨"的观点而且成为中国哲学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儒家"重义而轻利"但并非不言"利",只是将"义"置于"利"之上;道家则主张"绝义弃利",将"义"和"利"都看作"与我何有"的外物;墨家"重义亦重利",将"义"和"利"统一起来;法家则"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通过浅析先秦义利观从而找到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之祖,以《脾胃论》立论,其补中益气之义流芳。后人言之多论其补土升阳,而忽视了其立论之深意。本文则从东垣应用通降之法来探讨其"脾胃升降"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