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急性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01-01/20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lt;40岁)36例,老年组(&;gt;60岁)65例。另设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人,平均年龄与青年组比较无差异。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清晨空腹抽血,对照组也是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各指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Ⅰ、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和B)。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5l例被试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青年组和老年组均高于对照组[(22.48&;#177;5.44),(15.39&;#177;4.31),(6.03&;#177;2.14)mg/L,P&;lt;0.01],其中青年组又高于老年组(P&;lt;0.05)。②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的发生率:以对照组为参照,青年组高于老年组(44%,31%,P&;lt;0.05)。③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P&;lt;0.01),但脑梗死青年组和老年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别(P&;gt;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青年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增加可以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凝聚功能,可能会对脑梗死的发生和病后的整个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故可作为青年性脑梗死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青年脑卒中的影响,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脂蛋白(α)、血压、血糖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于2002-10/2004-10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集45岁以下的脑梗死患者47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23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都检测血压、血脂、脂蛋白(α)、血糖和血液流变学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犤(13.64±6.65)μmol/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0.27±3.77)μmol/L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并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舒张压(r=0.570,P<0.05)、全血低切黏度(r=0.551,P<0.05)、全血高切黏度(r=0.463,P<0.05)、血浆黏度(r=0.465,P<0.05)具有正相关性;与血脂、脂蛋白和血糖无相关性。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同龄健康人,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现、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方法:①选择2001-08/2003-0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为冠心病组,男66例,女44例。②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将其分为2个亚组:心绞痛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65例。根据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将其分成4个亚组:血脂正常组45例,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组28例,单纯高三酰甘油血症12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高组25例。根据冠心病患者血压水平将其分成2个亚组:高血压组65例和血压正常组45例。③同期选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31例为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④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采用散射浊度法;血脂测定采用酶法。⑤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110例,非冠心病患者3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冠心病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2.54±12.15),(5.32±4.64)mg/L,P<0.01犦;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0.76±12.28),(16.04±16.53),(5.32±4.64)mg/L,P<0.01犦,而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相近;单纯高总胆固醇血组、单纯高三酰甘油血症、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高组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犤(13.85±13.07),(14.09±13.03),(13.53±16.83),(12.71±11.68)mg/L,P<0.05犦。而高脂血症各组相近;高血压组略高于血压正常组,但差异不明显犤(16.77±15.60),(16.04±13.45)mg/L,P<0.05犦。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非冠心病患者高。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中,C反应蛋白浓度也较无这些合并症的患者高。提示C反应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29例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asminogenactivator,PA)、(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活性,比浊法测定蛋白C和蛋白S活性,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青年脑梗死组(1.10±0.43)IU和皮质支脑梗死组(0.99±0.48)IU血浆PA活性较对照组(1.46±0.50)IU显著降低(分别t=2.777,P=0.008;t=2.932,P=0.006)。皮质支脑梗死组PAI-1活性(2.30±0.59)IU较腔隙性梗死组(2.97±0.93)IU低(t=2.074,P=0.049)。②青年脑梗死组血浆蛋白S和蛋白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A和高血压对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PA和高血压分别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1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d及42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d:(1.57±0.3),(1.48±0.2),(0.38±0.1)mg/L,P<0.05;42d:(1.49±0.2),(2.81±0.9),(0.3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d高于21d(P<0.01)。②喂养42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7.55),(12.35±2.02),0个/mm2,P<0.05]。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3.58),(1.81±0.61)%,0;斑块周径:(25.71±1.97),(6.05±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0.007),(0.06±0.002),0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6.
家族聚集性脑梗死发病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和比较40例家系中无脑卒中史的普通脑梗死(CI)患者、26例家族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集性脑梗死(FMACI)患者和90例江苏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群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犤Lp(a)犦的血清含量。结果:FMACI组血清总胆固醇(5.80±0.81)mmol/L,LDL-C(3.47±0.82)mmol/L,ApoB(1.17±0.14)g/L,Lp(a)(0.36±0.11)g/L分别较CI组犤(5.53±0.74),(3.30±0.70)mmol/L,(1.09±0.16),(0.29±0.10)g/L犦有升高趋势,并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犤(4.79±0.72),(2.57±0.70)mmol/L,(0.87±0.17),(0.20±0.15)g/L犦(F=25.94,23.43,46.85,17.70,P<0.01);HDL-C在对照组、GI组、FMACI组分别为犤(1.46±0.38),(1.34±0.28),(1.07±0.30)mmol/L犦(F=12.91,P<0.01);FMACI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I组(分别为P<0.01和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脂质代谢异常与脑梗死密切相关,LDL-C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尤其与家族聚集性脑梗死的发病似有更大的相关性,HDL-C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8在浙江中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脑栓通0.5g/kg和脑栓通2g/kg4组,每组10只。阿司匹林组给阿司匹林30mg/kg灌胃,脑栓通0.5g/kg和脑栓通2g/kg组分别给以脑栓通冲剂(主要由生地,川芎,黄芪等中药组成)0.5g/kg,2g/kg灌胃,对照组灌以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d,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率(1min最大聚集速度,5min最大聚集率)。结果:纳入大白鼠40只,进入结果分析32只,另外8只做为手术意外的补充。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脑栓通2g/kg组在高切速时(230/s)全血黏度低于生理盐水组[5.0±0.4],(5.8±0.5)mPa·s,P<0.05]。阿司匹林组,脑栓通0.5g/kg,2g/kg组在低切速(5.75/s)时全血黏度低于生理盐水组[(27.6±3.2),(24.0±4.3),(15.6±1.4),(32.5±4.1)mPa·s,P<0.05;P<0.01]。②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阿司匹林组,脑栓通0.5g/kg,2g/kg组1min最大聚集速率和5min最大聚集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10.65±6.30),(11.40±2.96),(8.96±2.78),(23.01±2.45)%,P<0.01;(11.78±4.32),(14.06±5.38),(24.13±8.40),(35.42±6.50)%,P<0.01;P<0.05]。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具有显著降低大鼠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作用,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治则方剂脑栓通冲剂组表现出明显的量效正相关,尤大剂量组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呈现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特点。方法将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769例根据WHO标准分为青年组(n=1785)、中年组(n=2141)及老年组(n=1843)。检测三组的TG、TC、HDL-C、LDL-C水平,并比较血脂异常检出率。结果TG水平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TC、LDL-C水平比较: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HDL-C水平比较: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P<0.05)。青年组男性的TG、TC及LDL-C水平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低于女性;中年组男性的TG和LDL-C水平高于女性,TC、HDL-C水平低于女性;老年组男性的TC、HDL-C及LDL-C水平均低于女性(P<0.05)。青年组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且中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男性的血脂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老年健康体检者血脂异常率高于中、青年,且中年高于青年,男性高于女性,血脂水平与性别、年龄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不同时期血浆蛋白S水平的变化,探讨蛋白S水平与脑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7/2003-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急诊留院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脑梗死组)。对照组为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性别、年龄均与脑梗死组相匹配(P>0.05)。脑梗死组在入院时(发病5d以内)、发病后20d采静脉血2mL(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同时间点采血)。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含量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参加实验脑梗死组39例,对照组38例,均采样至实验结束。①不同病程阶段蛋白S水平的变化:脑梗死组急性期(5d内)、亚急性期(20d)总蛋白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3.80±2.83),(14.69±2.66),(16.91±4.04)mg/L,(t=-3.888,-2.828,P<0.01)]。脑梗死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游离蛋白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6.36±2.02),(6.88±1.60),(8.80±2.41)mg/L,(t=-4.782,-4.095,P<0.01)]。②不同梗死范围蛋白S水平的变化:根据入院1周时MRI的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11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急性期、亚急性期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总蛋白S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组患者[急性期:(13.22±2.79),(15.22±2.50)mg/L;亚急性期:(13.88±2.16),(16.68±2.83)mg/L,(t=-2.062,-3.313,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16.91±4.04)mg/L(t=-4.098,-3.906,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游离蛋白S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组患者[(5.78±1.69),(7.79±2.14)mg/L;(6.41±1.40),(8.03±1.52)mg/L,(t=-3.077,-3.151,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8.80±2.41)mg/L,(t=-5.944,-5.031,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蛋白S水平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均明显下降,其下降的水平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育舞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效应。方法:于2002-05/2002-10选择了唐山市部分自愿参加锻炼者的离退休职工356名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平时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离退休职工356名,两组身体情况和年龄相近。对其进行血清5项指标测定(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的测定。结果:纳入712名老年人,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血清蛋白指标的影响:实验组实验后血清5项指标都有变化,其中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1.63±0.26),(1.43±0.2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2.60±0.34),(2.94±0.33)mmol/L;(1.28±0.23),(1.55±0.25)mmol/L],对照组实验后无明显改变。②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验组实验后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淀率、全血黏度及还原黏度与实验前相比均降低[(43.00±3.64)%,(44.85±3.15)%;(24.19±4.08),(26.94±3.28)mm/h;(5.21±0.48),(5.49±0.47)mPa·s;(9.33±1.12),(9.86±1.05)mPa·s],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体育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起到抗衰防病、增强体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