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CT特点为:双期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出现延迟强化;病灶大片坏死,液化较完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他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表现及其误漏诊原因。方法 收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其中术前MRI误漏诊3例),常规行T1WI和/或准T1WI、T2WI和/或脂肪抑制T2WI;加行动态增强扫描10例,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10例。常规行横断面扫描,辅以冠状及矢状面扫描。结合手术及病理所见分析MRI表现。结果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浸润性占位,T1WI均呈混杂低信号,实质部分呈略低信号,坏死、囊变区呈低信号,间杂扩张的小胆管或黏液湖呈更低信号。T2WI均呈混杂的高信号,实质部呈略高信号,坏死、囊变区及扩张小胆管与黏液湖呈明显高信号。多可见病灶内或周围扩张小胆管。动态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或病灶边缘及部分实质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呈进行性、向心性强化。MRCP可见病灶区胆管走向杂乱、僵直、各种形态截断狭窄及病灶周围小胆管扩张。MRI漏诊原因:例1为多次胆道结石术后残余结石并发PCC,且部分PCC坏死囊变区感染形成肝脓肿。例2为多次胆道结石术后再发肝内外胆管结石,并发肝硬化、PCC,且PCC多发坏死囊变。例3为肝内外胆管、胆囊多发结石并炎症,右肝明显萎缩并发PCC。结论 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必须平扫、动态增强、MRCP相结合分析,排除合并胆道结石与肝脓肿的影像干扰,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5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萎缩7例,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可以和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22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加深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9例,肝内胆结石13例,肝叶萎缩7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呈斑片状、分隔状向心性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CT诊断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寒松  熊猛  宋建基 《江西医药》2009,44(12):1248-12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包膜回缩2例,伴肝内胆管扩张5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5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病灶内部可呈片状、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大多数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CT扫描鉴别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 50例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患者,按疾病不同分为肝内型胆管细胞癌组与肝细胞癌组,各25例。医护人员采用回顾分析与病理鉴定的方式对动脉与门脉期增强和延后扫描的CT特点以及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组患者通过增强扫描发现门脉期间与动脉期间延迟强化率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P<0.05);胆管细胞癌病灶最大直径为(5.95±2.15)mm,明显低于肝细胞癌组的(9.10±3.90)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MSCT动态增加扫描与延后扫描一起结合诊断患者,可以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原发性癌细胞的来源。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肿瘤强化方式的不同是影像诊断的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CT特点为:双期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出现延迟强化;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病灶大片坏死、液化较完全;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他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其与肝内其他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经CT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重点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4~11cm,1例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的8例,局部肝包膜内陷的5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门区及腹膜后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呈"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仔细观察各种征象,动态增强特征性为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的分隔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进行CT检查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CT特点。结果30例患者中,21例为单发病灶,9例肿块周围可见卫星灶。增强扫描:17例为肿块周边呈不规则强化,9例为肿块周边呈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基础,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文章随机选取了2013年8月30日至2014年12月20日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25例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东芝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细胞癌患者的扫描结果,总结其疾病病理基础。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动脉或者边缘强化,且出现延迟强化者9例。肝细胞型肝癌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组织密度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未出现延迟强化者共19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者12例,存在胆管扩张者共12例,伴随胆管结石的者共2例,胆管所在肝叶出现萎缩者4例,存在淋巴结转共7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共12例。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排除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可以在临床筛查中进行推广,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在病理学基础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在强化方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胰腺炎cT表现,观察其CT表现特征、病变范围。结果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8例,影像表现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时CT影像不均匀性强化,肾旁间隙积液以及胰周积液,假性囊肿和脓肿形成。38例间质水肿胰腺炎,其中胰尾肿大4例,胰头肿大6例,胰体肿大4例,弥漫性肿大14例,而其中10例患者胰腺大小以及形态未见异常。结论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增强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急性胰腺的坏死、出血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特征。所有22例均行胸部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直径为1.5~4.8 cm,平均3.2 cm;有4例位于肺门区,18例位于肺外围(81.82%);20例病灶(90.9%)边缘光整、未见明显分叶征,2例病灶有浅分叶;16例病灶平扫病灶密度均匀,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4例病灶(18.2%)有钙化;16例病灶增强后呈比较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净增值44~58 Hu,6例病灶呈轻度均匀强化,CT值净增10~15 Hu。8例病灶(36.3%)可见周围晕征,其中2例伴有空气新月征;5例可见贴边血管征。结论 PSH除具备一般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晕征伴空气新月征是其相对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病理改变,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SCT征象。结果灰白质交界处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52例(82%);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区或三脑室周围灶状出血9例(14%);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44%)和(或)脑室内出血16例(25%)例;脑肿胀和(或)脑水肿4例(6%);另发现颅骨骨折、颅内积气及鼻窦、乳突积液等。结论MSCT检查准确率较高,是目前急诊检查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与分析肺部不典型结核病变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肺部不典型结核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CT扫描资料进行观察与总结.结果 该组患者共98例,以病变累及到双肺部下叶作为常见,存在广泛的病变范围,病变形状如下:直径> 2.0 cm的团块状或条索状共94例,占95.92%,其中具有明显边界者87例,占92.55%,边界较为模糊者7例,占7.45%,结节直径在0.5~3.0 cm之间,平均结节直径为(2.01±0.56) cm.该组患者的CT扫描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CT可见大片的实变影,密度较高,周围可存在渗出样改变以及条索、结节以及小斑片样影;(2) CT可见结节粟粒状影沿着支气管分布,部分密度影与支气管组织融合,部分可见支气管存在播散病灶,少数可合并存在肺间质部位的改变;(3)CT可见空洞壁大多不光整,部分可见小液平,周围存在条索样等改变;(4) CT可见病灶周围不光整,边缘模糊,部分可见小毛刺征或浅分叶,中央存在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条索状等改变.结论 对于表现为呼吸困难的肺结核患者而言,尽管可能存在临床资料不典型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病灶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CT图片及痰检结果有利于肺部结核的早期诊断,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67%,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3.33%,两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与MRI检查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MRI检查更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与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并分析所显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阳性率以边缘不规分叶征67例(51.69%)最多,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的46例(75.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正>口腔影像学,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得到快速的提高,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在疾病的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