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MR 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多个脑区信号发生变化。结论:电针刺激引起了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穴位治疗作用的发生可能是多个脑区互相联络,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患侧地仓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研究左、右侧地仓穴在成像上的差异性。方法:电针刺激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角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地仓穴,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两侧成像具有相同的同时,又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这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传导通路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周围性面瘫患者后溪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比较左、右侧后溪穴在成像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与电针合谷穴做比较。方法筛选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 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后溪穴,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右侧海马回、右侧颞上回、脑干、小脑蚓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后溪穴,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电针后溪穴与合谷穴、地仓穴的成像存在差异,同时两侧后溪穴成像也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性,也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传导通路的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的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SM-S15P型MRI观察电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左、右侧地仓穴f MRI成像差异的临床研究。方法:选用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针灸科室就诊患者,总共4例,利用针灸科电针刺激,刺激患者左侧和右侧周围性面瘫,并且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方式为f MRI全脑扫描,利用软件处理图像,来分析图像结果,主要是分析电针的不同穴位脑功能的图像有无差别。结果:左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角回等脑区信号升高;右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两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脑功能图像有相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情况,脑区的信号存在升高和降低不一致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人体中相同的穴位,在传导路径和治疗功效上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异同。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的fMRI实验,采用block模式扫描,并记录电针时的针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针感和磁共振数据。结果不同强度电针的针感比较,跳动感有显著差异,酸、麻、胀、重、疼痛感无显著差异。低强度电针激活左侧岛叶和右侧中央前回,高强度电针激活双侧颞叶,右侧岛叶,右侧顶下小叶,负激活了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叶,右侧颞下回。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导致的脑功能活动不完全相同,高强度电针刺激比低强度电针刺激影响的脑区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及头针专用头颅线圈(Acupuncture Head Coil 12,AHC12)阐述真假电针刺激百会(GV20)、神庭(GV24)所引起的特异性脑功能变化。方法 招募无认知障碍受试者70名,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ACH12,获取电针刺激GV20与GV24针灸前后静息态f MRI图像及电针刺激同时的任务态f MRI图像,比较真假电针刺激头穴的脑功能差异变化。结果 真假针刺2组受试者针感量表评分中,酸感、痛感、沉感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针刺激组在干预前后脑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针刺组表现为电针刺激后两侧楔前叶、左侧楔叶、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脑区ALFF值增高、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额下回三角部Re Ho值增高;真针刺组在任务态时,左侧额中回脑区正激活。结论 AHC12及特制磁共振兼容电针刺激仪实现头部穴位电针刺激下的即刻f MRI成像,为穴位特性研究提供了可视化的影像方法,真针刺激神庭与百会后负责认知、记忆、情绪的脑区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面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50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诊疗常规进行中频电刺激、超短波、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面肌运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痊愈120例,显效4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94.5%;对照组痊愈108例,显效9例,无效6例,治愈率87.8%,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面肌运动功能训练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治疗疗效,费用都是具有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7.8%(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电针刺激面神经评价90例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以及评测预后,探讨电针是否可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评价及与House-Brackman量表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取牵正、翳风二穴,针刺后用电针连续波连接二穴,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运动状态,以此评价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并对预后进行评测,并用House-Brackman面瘫评定系统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电针预测与House-Brackman量表对面瘫程度评价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二者相关性高,呈负相关。结论电针刺激面神经可以对面瘫进行分级并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针刺合谷穴后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时间变化规律,探索针刺后效应作用.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odified temporal cluster analysis MTCA)方法对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引起了脑功能的变化,MTCA方法得到了针灸过程中脑功能变化的时间曲线.结论 MTCA方法对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探索针灸后效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胡昌河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36,38
目的:观察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电针参与治疗的时机。方法:选择60例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本组治疗的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电针参与治疗的最佳时机是"病情顶蜂"。  相似文献   

16.
尔兆娟  张洪秀 《四川中医》2011,(12):103-10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与电针、理疗综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和电针。结果:治疗4周后,在面神经功能分级上、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1、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理疗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按摩配合超短波等综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早期患者治疗的作用.方法:100例早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恢复期仍采用电针、按摩、超短波治疗.结果:早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疗效确切.结论: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避免早期针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神门穴的脑激活区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fMRI组块模式。fMRI的主要参数为TR/TE/FA=3560ms/50ms/90°,刺激为手法捻转行针。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左侧额下回BA47和中央后BA43,其次为右侧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左侧颞叶的颞上回BA22,右侧脑岛BA40。而假穴没有激活。结论:刺激神门穴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19.
电针刺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510095)刘悦关键词:面瘫,周围性/治疗,针灸疗法,电针疗法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症。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刺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纯针刺组20例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  相似文献   

20.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Ⅰ)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