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入手,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指出: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8年以来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0 0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0例均系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 6 2例 ,女 38例 ;年龄最大者 6 5岁 ,最小者 2 3岁 ,平均 4 1 5岁 ;病程最长者 2 5年 ,最短者 1年 ,平均 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 5 0例 ,肝肾阴虚型 2 4例 ,肝胆湿热型 14例 ,瘀血阻络型 12例。2 治疗方法肝郁脾虚型治拟疏肝健脾、和胃解毒 ,方以逍遥散化裁 :柴胡、当归、枳壳、香附、党参、炒白术各 12 g ,赤白芍、黄芪、…  相似文献   

5.
胥昊 《江西中医药》2008,39(1):68-70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瘟”、“臌胀”等记载颇相类似,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使用中医药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近年来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药治疗,另一组给予拉米夫定,2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60例病例中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60例病例中总有效率为54.9%,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上要优于常规拉米夫定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病程长、缠绵难愈,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肝积”、“积聚”等范畴,是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近年来众多名家经验总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胁痛、黄疸、积聚和膨胀范畴,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阻止病变发展、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方面,具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6年3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乙肝水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与复方益肝灵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笔者有幸从师魏教授学习,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要求,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SHB入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随访48周,对其生存时间,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共完成试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结果:(1)两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上有明显差别,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第0周,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第8周试验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以后两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FP值在各期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留灌肠能明显改善CSHB患者生存率,减慢病情发展速度,改善其预后,并可改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阐述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对近几年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文献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认识以及辨证施治和其他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罗国钧 《山西中医》2004,20(5):41-4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特点 ,标本同治 ,病证同治 ,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2 .抗病毒治疗的互补 ,可以相得益彰 ,增效减弊 ;3.扶正培本 ,调控免疫 ;4 .疏肝利胆 ,改善肝功。中医药对消除症状、改善肝功、消炎利胆有显著疗效 ,而且见效快 ,副作用少 ;5 .活血化瘀 ,抗肝纤维化 ,及时应用活血化瘀药可阻抑病情向肝硬化、肝癌的发展。综合这些措施 ,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将会进一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前期探索。方法:临床收集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CSHB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总计99例CSHB纳入研究,其中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80例(80.08%);年龄15~72岁,平均(44.48±12.26)岁,男性74(74.75%)例;(2)中医证型以瘀热发黄27例(27.27%)、气虚瘀黄26例(26.26%)和湿热发黄21例(21.21%)3型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瘀黄型16例(16.16%)、阳虚瘀黄型9例(9.09%);(3)各证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8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43.6%)为主,中期以瘀热发黄型(27.3%)和湿热发黄型(22.7%)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27.8%)为主;(5)实验室指标中,仅阴虚瘀黄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气虚瘀黄型(P<0.05);血清生化学指标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与中医证型无关(P>0.05)。结论:瘀热发黄、气虚瘀黄和湿热发黄型是浙江地区CSHB的主要证型;在构成CSHB的主要人群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为主,中期多以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型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多见;阴虚瘀黄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气虚瘀黄型差,但不能从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对证型进行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肝功能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235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其临床征象辩证为肝郁脾虚(74例)、湿热中阻(80例)、脾肾阳虚(20例)、肝肾阴虚(25例)以及瘀血阻络(36例)5组,比较5种证型肝功能(ALT、AST、ALT/AST、TBIL、DBIL)等指标的检测差异。结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两型中ALT(235.77±113.31、197.34±83.39)μ/L、AST(184.53±73.85、135.61±62.17)μ/L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湿热中阻型患者TBIL(45.77±43.31)μmol/L、DBIL(34.53±33.85)μmol/L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证型TBIL、DBIL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其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机理,对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中药治愈慢乙肝,既不是通过直接清除乙肝病毒(HBV),也不是通过准确地直接调控免疫功能而实现。而是遵循中医理论,顺应四时“避其毒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清除有损人体正气的外部因素;同时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祛除体内热毒、湿热、瘀血诸多邪气,激发、调动、增强机体正气,使之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脏腑各司其职,经脉通利疏畅,改善机体内环境,恢复机体动态平衡,从而调动机体正气即抗病能力来清除HBV,终止免疫损伤,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3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4例采用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保肝丸,对照组180例予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灭澳灵,观察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以及乙型肝炎血清转换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除ALT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项目的下降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保肝丸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对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保肝丸在抗肝纤维化与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方面作用突出,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理想的药物,有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