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细辛入药部位、产地、品种及药物的剂型等总结得出"细辛不过钱"这一说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及剂量、煎服法等可起到减少毒性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 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 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为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查找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将毒性药物的炮制归纳为净制、水制、加热和辅料制去毒,应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合理配伍等。结果:毒性中药炮制要科学规范,辨证要准确,应用要合理。结论:在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时要对毒性中药的炮制、辨证、对症、配伍等加强监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为线索,结合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8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炮制规范及现代炮制研究相关资料,对古今文献收载的细辛炮制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历代关于细辛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热炮制及加辅料炮制等记载,而现代细辛的炮制方法相对单一,除2008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蜜炙外,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规范仅提及净制和切制。近年研究表明,炒制、碱制、酒制、低温超微粉碎等炮制方法可有效降低细辛毒性,增强临床应用安全性。本文通过整理细辛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进展,为现代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中药毒性认识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对毒的含义先后有指中药的统称、药之偏性、作用之强弱、不良反应等,其中,指不良反应属狭义之毒性,其他属广义之毒性。认为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自身因素、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服法等临床应用因素和环境因素。认为使用有毒中药应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即正确辨证,科学使用;合理配伍,注意用法用量及剂型;依法炮制,减低毒性;充分重视现代药理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细辛有毒,临床确有慎用之必要。但不可视限量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细辛的毒性可以人为地控制和预防。方法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细辛的毒性可以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VOSviewer,检索、总结附子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附子毒性主要与临床用量、煎服法、患者体质、炮制、配伍等密切相关。目前,附子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脏毒、神经毒等方面。在附子配伍方面,黄芪、人参、甘草、干地黄、山茱萸等补益类中药及黄芩可降附子毒。附子与“十八反”之瓜蒌、贝母、白蔹配伍毒性增强,而配半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包含附子的代表经方主要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及真武汤等,临床主要用于肺病、肾病、胃肠病、心衰及肿瘤等治疗。该文对附子的影响中毒因素、基础研究、代表经方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附子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临床应用附子78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临床应用附子78例,探讨附子应用的主要指征、次要指征、禁忌指征,附子配伍的多元,疾病的分布,证候的适应,以及有关附子的毒性及解救  相似文献   

9.
浅谈有毒中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宁  廖映烨 《中医药导报》2011,17(3):98-100
临床常用乌头、附子、细辛、雷公藤等有毒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通过科学炮制、合理配伍、适当剂量、科学煎煮等几个环节,可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把握原则,辨证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收到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重更大,但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绝对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2010版中国药典中三种细辛散剂、水煎剂、挥发油的小鼠急性毒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急性毒理学依据。方法:采用Bliss法、最大给药量测定法。结果:北细辛:散剂LD50为4.8g/kg、水煎剂最大给药量为240g/kg、挥发油LD50为2.53mL/kg;华细辛:散剂LD50为7.5g/kg、水煎剂LD50为100.8g/kg、挥发油LD50为3.13mL/kg;汉城细辛:散剂最大给药量为31.2g/kg、水煎剂LD50为48.7g/kg、挥发油LD50为1.92mL/kg。结论:药典规定的三种细辛的不同制备方法和药用部位的小鼠急性毒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了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90及D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最佳时间;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樟醚的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法观测超微粉碎前后细辛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振动磨粉碎可实现细辛药材的细胞破壁;于低温下粉碎未造成细辛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振动粉碎6min时甲基丁香酚含量最高,振动粉碎12min时黄樟醚含量最高,细辛经超微粉碎后其成分未发生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微粉碎工艺适用于细辛粉末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制订虎黄细辛洗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目的:治疗烫伤,落实在中药制剂炮制,发挥中医药优势。方法:用水提取,高压灭菌制备;以薄层色谱法对大黄和虎杖鉴别。结果: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控制方法重现性好。结论: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临床应用方便,疗效可靠,特别适合Ⅰ、Ⅱ度烧伤、烫伤。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细辛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就细辛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细辛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细辛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细辛的外用实验研究,揭示中药外用的机理及特点,丰富中药外用理论,指导临床外用。方法:通过外用对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对小鼠耳壳二甲苯致肿实验的影响等药理实验,验证细辛引火下行,消肿的外用功能。结果:细辛能减轻大鼠足跖度肿胀度,提高小鼠痛阈值,明显减轻小鼠的耳肿胀度。结论:细辛外用具有消肿止痛,引火下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叶枯病是细辛的主要病害,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尚未有生物防治的相关报道,为实现细辛叶枯病的生物防治,筛选对细辛叶枯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土壤稀释法对细辛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菌群进行分离,以细辛叶枯病为靶标菌,利用拮抗菌抑菌和发酵液抑菌的方法分别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菌株其进行菌种鉴定和活体防效的测定。最终从分离到的100余株菌落中筛选出1株对叶枯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编号为S2-31)。抑菌结果表明,拮抗菌抑菌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的抑菌率分别为92.47%,60.56%;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室内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3,5,7 d该菌株对细辛叶枯病的活体防效分别为79.87%,71.44%,66.82%,说明拮抗细菌S2-31可以降低叶枯病的病情指数,控制细辛叶枯病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细辛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认为历代本草记载的传统药用细辛是正品细辛,其主要品种应为细辛(Asarum sieboldii),药用部位应为根部;而中国药典1985年版记载的细辛全草并非传统药用细辛,其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加工方法等均与传统药用细辛不同,其用量标准亦与目前临床实际用量不符,建议将其另立一药,定名为细辛草。  相似文献   

19.
城南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南细辛的活性化学成分,用乙醇冷浸提取,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光谱方法(UV,IR,NMR,MS)鉴定为卡枯醇(kakuol,Ⅰ)、2-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丙酮(2-m ethoxy-4,5-m ethylened-ioxyprop iophenone,Ⅱ)和P luviatilol(Ⅲ)。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药细辛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Ⅱ)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苏薇薇 《中药材》1999,22(7):331-333
对中药细辛的宏量及微量元素特征谱,用模式识别中的主分量分析-聚类分析联用技术进行处理,依据聚类谱系图对45个细辛样品进行鉴别分类,结果准确。本法特别适合对大批样品同时进行鉴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