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假性肠梗阻(CI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8例C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原发性,12例为继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胀、腹部膨隆,胃肠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动力减弱,无机械性梗阻原因。11例行保守治疗,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患者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其中2例因营养不良、衰竭死亡;手术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CIP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病情严重者经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继发性肠梗阻患者应重视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儿肠梗阻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应用超声产前诊断89例胎儿肠梗阻患者,向其交代可能的预后,如患者选择引产放弃胎儿,则对患儿尸体进行解剖验证;如选择继续妊娠患者,定期随访,严密监测,必要时行新生儿腹部X线平片拍摄和钡灌肠造影,检查是否存在梗阻部位和梗阻类型,诊断明确后行手术或保守治疗.分娩后取胎儿脐带血进行胎儿染色体分析.结果 1.89例产前发现胎儿肠梗阻患者,产后证实为消化系统畸形66例(74.16%),伴羊水增多47例.具体表现为:十二指肠病变为17例,16例合并羊水增多(94.12%);小肠病变41例,30例合并羊水增多 (73.17%);大肠病变8例,1例并发羊水增多 (12.5%).2.23例 (25.84%) 新生儿未发现异常表现.3.6例为多发畸形(9.09%),5例合并染色体异常(9.26%).结论产前诊断胎儿肠梗阻,并给予严密监护和正确的临床管理,对优生优育及出生后早期、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瘴的5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ray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均缓解.结论 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陶致侃  王巨仁 《医学信息》2010,23(15):2880-2881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瘫的5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ray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均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俊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64-165,168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治疗的小肠梗阻患者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9—91岁,平均60.3岁。其中22例有腹部手术史。采用腹腔镜探查梗阻原因,解除梗阻病灶,恢复肠管通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粘连22例,小肠问质瘤3例,粪石梗阻2例,急性阑尾炎2例,肠套叠1例,假性肠梗阻2例,腹腔镜诊断准确率为93.8%(30/32)。全腹腔镜手术治疗15例,病变局部区域小切口辅助腔镜治疗8例,中转开腹9例。平均手术时间40min(25~160min),无腔镜手术相关死亡。平均住院天数4.2d。随访12—36个月,无小肠梗阻复发。结论对于梗阻原因不明,保守治疗无效的小肠梗阻来说,腹腔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但血流动力学不稳、腹胀明显,合并内科严重心脑肺部疾病的患者视为腔镜手术禁忌。对手术中显露困难,粘连广泛,脏器损伤的患者仍需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美克尔憩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成人美克尔憩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46例美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19例(41%),急性憩室炎12例(28%),肠梗阻9例(20%),慢性腹痛4例(10%),无临床症状2例(5%).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憩室切除加小肠部分切除29例,憩室切除加小肠楔形切除11例.腹腔镜辅助下包括美克尔憩室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6例.病理检查表明21例(46%)美克尔憩室内有异位胃组织,2例(4%)有异位胰腺组织,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年~10年,临床症状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美克尔憩室常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或粘连性肠梗阻;无论有无临床症状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腹腔镜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美克尔氏憩室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拟人护理措施对术后炎性肠梗阻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拟人护理组30例(观察组),常规护理组30例(对照组)。通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测评,患者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缓解时间、总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观察,评价拟人护理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比较,入院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出院护理、专科护理、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营养支持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缓解时间、总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愈率53.3%,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率23.33%,有效率80.00%,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越0.02)。结论拟人护理通过入院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出院护理、专科护理、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营养支持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疾患。它不但可以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机能上的变化,还可导致全身生理的紊乱,严重者常可危及生命。到晚期即使梗阻得以解除,但因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亦可能使患者死亡。因此手术时机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我院自1989年以来将泛影葡胺应用于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转手术时机选择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89年1月至今收治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49例、175次,中转手术38例、42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1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44.5岁。肠梗阻原因:肠粘连23例、25次,肠扭转6例、8次,粪石性肠梗阻1例,  相似文献   

9.
刘玉兰 《医学信息》2008,21(3):377-378
目的 探讨非甾体消炎药(NSAID) 关胃肠粘膜损伤的特点.方法 应用胃镜连续观察166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服用NSAID分为NSAID组(1组)和非NSAID组(2组).结果 两组胃粘膜糜烂患者分别为57.9%、37.2%;胃溃疡30.8%和27.1%;十二指肠溃疡11.3%和35.7%,NSAID组胃渍疡患者(33例)中有21例为胃窦溃疡.占63.6%,胃体溃疡12例.占36.4%;而对照组(16例)中胃窦溃疡9例(56.3%),胃体溃疡7例(43.7%),统计学显示两组在构成比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NSAID相关的胃肠粘膜损伤镜下有其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28例患者作为早期阶段组,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62例患者为后期阶段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结果 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88例治愈,2例死亡。10例坏死肠管切除,坏死肠管切除率11.11%,其中早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8例;后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2例。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产前超声提示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孕妇资料回顾分析,并与引产及出生后消化道造影、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5例产前超声提示下消化道梗阻者,经证实消化道畸形48例(73.8%),其中多发畸形6例(12.5%),染色体异常7例(10.8%)。17例(26.2%)分娩后一个月新生儿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产前超声提示胎儿下消化道梗阻与胎儿下消化道畸形密切相关,对临床产科及优生优育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9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52.3岁。回顾分析其MDCT影像资料,总结其CT影像表现。结果29例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小肠梗阻11例,不同部位结肠梗阻15例,直肠梗阻3例。肠道肿瘤18例;肠粘连4例;炎性狭窄2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2例,腹壁疝1例。术前MDCT诊断与术后结果对照,梗阻部位符合28例,梗阻原因符合28例,符合率均为96.6%。结论MDCT对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患儿,1岁.生后无排气、排便,并腹胀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腹胀明显,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一),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在院外钡透“结肠发育不良”,行盲肠造瘘术.一年后因造瘘口肠管脱出,而来我院检查治疗.钡透检查:(1)经造痰口注钡,所见升结肠充盈,形态正常.加压注钡,结肠肝曲呈盲端,钡首停滞不前.(2)经肛门注钡,所见直肠正常.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显示细小,扭曲,扩张度差.肠管宽度约0.5~1cm,至脾曲处呈盲端.横结肠未见显影.(3)x线诊断:横结肠不发育并乙状结肠降结肠细小症.(4)手术探查:升结肠发育良好,于肝曲处肠管呈盲袋状,横结肠缺如.分离降结肠乙状结肠至脾曲处亦成盲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肠管直径约0.5cm,无明显结肠袋及肠蠕动.至直肠中上段处扩大变为正常肠管.遂切除上述发育不良之降结肠乙状结肠,游离升结肠行端侧结肠直肠吻合术.(5)术后诊断:先天性横结肠缺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盲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炎性肠梗阻肠患者肠蠕动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30例,根据护理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行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5、7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促进腹部手术后并发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蠕动,利于患者术后排气,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5.
对24例临床怀疑小肠梗阻的患者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梗阻部位、形态及周围肠壁情况。结果 24例均诊断为小肠梗阻,其中腹内外疝9例,表现为肠腔通过腹股沟、闭孔、膈肌及结肠系膜疝出,近端小肠扩张;小肠扭转6例,小肠粘连性梗阻2例,幽门梗阻2例,胆石症2例,因肿瘤肠壁增厚致不全性梗阻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发现"分界移行带"、"漩涡征"、"鸟嘴征"、"靶征"等特征性及原发疾病的表现。证明小肠梗阻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梗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胃肠症发生情况,分析糖尿病时胃肠症状与其他脏器合并症的关系及症状特点.方法门诊及住院(包括非因糖尿病原因住院)糖尿病患者205例,男性74例, 女131例,年龄40~87(61)岁,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腹不适、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症状的程度及频度进行打分,询问糖尿病病程、治疗情况、心脑血管、肾、眼底、外周神经病变等脏器合并症情况,既往胃肠病病史内镜及造影结果,血、尿糖情况等.结果 1. 205例患者中无胃肠症状98例,占47.8%,平均病程5.8年,其中无其他脏器合并症者76例(77.6%),有合并症者22例(22.4%).有胃肠症状者107例,占52 .2%,平均病程8.2年,其中有其他脏器合并症者87例(81.3%),无合并症者20例(18.7%) ;与无症状DM相比有胃肠症状者其他脏器合并症的出现率明显增加,P<0.005; 2. 有胃肠症状DM患者主要有3种情况A组既往有胃肠病史或经内镜及造影检查示胃肠道器质性疾病20例(18.7%),其中11例有其他脏器合并症;B组与服用降糖药相关的胃肠症状,2 0例(18.7%),其中16例伴其他脏器合并症;C组有胃肠症状+其他脏器合并症,62例(57. 9%);仅5例(4.7%)无明显器质性疾患及其他脏器合并症.3.各种胃肠症状出现情况DM患者中,腹胀是最常出现的症状,其次为便秘、上腹不适等.烧心、反酸常在胃肠疾病时出现 ,降糖药常引起恶心;从程度上来看,药物及胃肠疾病引起胃肠症状计分分值高(P<0 .05);与C组(6/62)相比,A组(4/20例)及B组(5/20例)各项症状总计分>10的例数在明显增多,P<0.005.结论 1. DM合并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约在半数; 2.除外降糖药及胃肠疾病引起的胃肠症状,胃肠症状可被认为是DM胃肠道合并症,反之,无症状者不能立即断定其未合并胃肠道及其他脏器合并症.有慢性合并症的DM患者可能更易出现降糖药引起的胃肠症状 .3. DM消化不良症状从程度上来讲一般较轻,腹胀、便秘、上腹不适是最常出现的胃肠症状.胃轻瘫是DM消化不良的最终阶段,在DM患者中并非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5例明确诊断的急性肠梗阻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5例肠梗阻,其中完全性22例,不完全性43例;绞窄性为4例;肠肿瘤22例,肠扭转16例,腹内外疝5例。CT显示梗阻点位于小肠31例,结肠23例,小肠结肠均有11例;梗阻近段肠腔扩张,而远端肠腔萎陷;扩张的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靶征、鸟嘴征、缆绳征等具有诊断价值。增强后梗阻段肠壁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可以判断有无急性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病因以及是否绞窄,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贾鹏松 《医学信息》2007,20(5):408-41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治疗的18例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给予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本病是多种因素诱发或者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对胃排空的调节而引起,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缓解术后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外科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经内镜安置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另26例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分别对比2组患者的置管后腹部症状缓解时间、排气解便时间、CT提示梗阻缓解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24 h后腹部症状缓解、48 h后排气排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梗阻缓解时间、平均置管天数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有效地缓解外科术后所致肠梗阻,并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肺癌组织及10例正常肺组织中CIP2A与c-Myc蛋白表达及相关性,干扰CIP2A的表达并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NSCLC组织中,CIP2A的表达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以胞质表达为主.CIP2A阳性率为70.65%(65/92),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c-Myc在CIP2A阴性的肿瘤中阴性率为77.78%(21/27),阳性率为22.22%(6/27);c-Myc在CIP2A阳性的肿瘤中阳性率为76.92%(50/65),阴性率为23.08%(15/65).CIP2A、c-Myc的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CIP2A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转染CIP2A特异性siRNA于A549和H1299肺癌细胞系中,发现CIP2A表达下降的同时,c-Myc蛋白水平明显下调,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集落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 CIP2A在肺癌中过表达,且与c-Myc表达及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干扰CIP2A可下调c-Myc表达并抑制肺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