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究竟何时传入日本,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笔者在日本钅兼仓时代的僧医木尾原性全(1265~1337)所著《万安方》中,发现了引自《伤寒论》的片断文字,现作一简介,以飨同好。1 《万安方》所引《伤寒论》原文《万安方》直接引自《伤寒论》的条文有5处,均载于《万安方》卷八,题为“伤寒坏病证”。所引5处条文为:“伤寒后劳复,枳实栀子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入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5.
唐玉尧  金丽 《河南中医》2024,(3):325-327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为枳实栀子豉汤的煎方用水,该方主要治疗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之劳复。浆水为熟粮食在容器内发酵而成,所用液体、粮食种类、发酵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水味道不同,用途也不同。大多医家认为浆水味甘酸,有开胃消食、调中引气、止呕、解渴和利小便的作用。张仲景煮方用水有“清浆水”“浆水”“醋浆水”,此三种浆水制作方法类似,但发酵时间不同,越久越酸,枳实栀子豉汤方中之“清浆水”应为发酵程度较轻的浆水,发酵时间小于两日。  相似文献   

6.
仲景方中豆豉用药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拟在考证容量古今折算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仲景方中豆豉剂量开展古今折算研究。研究得出,仲景方中豆豉当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r(L.)Merr.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之品,东汉1升为200mL,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中豆豉四合(80mL)为48.27g,枳实栀子汤中豆豉一升(200mL)为120.68g,瓜蒂散中一合(20mL)为12.07g。研究为还原仲景用药豆豉剂量及相关配伍提供充分的实证数据,进而指导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仲景用浆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水,又名酸浆水,米浆水,是粟米经加工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味甘酸,性凉.其应用在仲景著作中涉及枳实栀子豉汤、赤豆当归散、半夏干姜散、白术散四方,用法有以浆水煎药、冲服、药后饮用三种,功用有调中和胃、益阴生津、清凉解毒之异,现归述如下.一、调中和胃,行气止呕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用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冲服半夏干姜散,治干吐、吐逆、吐涎沫;并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养胎之白术散中,以浆水服之,止呕安胎.以上两方,  相似文献   

8.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9.
王付 《中医杂志》2015,(7):626-627
探索栀子豉汤方证及衍生方的应用,旨在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方药衍生如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等,深入研究与探索栀子豉方证及衍生方是灵活运用辨治诸多疑难杂病的最佳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