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引用HSE管理对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HSE管理体系,组建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实施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管理的措施,不断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相关部门对现场操作进行有效监管。结果引用HSE管理后199名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考试分数提高,针刺伤发生率降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提高,P均0.01。结论 HSE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意识,完善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2.
王晓曦韩纲  刘春兰 《护理研究》2007,21(10):2746-2747
目前,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不容乐观。医院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场所,基层助产士面对的产妇多数未进行正规的产前检查和各种血源性疾病的化验,自身又缺乏自我防护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均使基层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为了解基层助产士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的现状,减少她们被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切实做好自身防护,根据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杏.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职业性针刺伤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及其防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介绍国外有关针刺伤的职业安全法规、国内外职业性针刺伤的发生概况、针刺伤后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影响因素,判定职业性感染的条件和因素、针刺后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强调加强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性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多系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在医疗操作中意外事故又难以避免,感染血源性疾病不仅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而且还可发生第二次传播。目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通过对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强化管理、规范操作行为,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6.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针刺伤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染途径之一, 介绍针刺伤导致医务人员患乙肝、丙肝、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的原因, 并论述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针刺伤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染途径之一。介绍针刺伤导致医务人员患乙肝,丙肝,HIV等血清性传播疾病发生的原因,并论述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国内外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研究的主要热点包括: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针刺伤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环节等.国内研究显示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国外,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视和防护,本文就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的处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产房梅毒的预防及产时指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致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性传播疾病。本病的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种器官组织,产生各种症状。早期主要侵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胎传梅毒,危害极大。从国内外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对医生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助产士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随时要与梅毒患者进行接触.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但对助产士工作环境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对助产士在助产梅毒患者时的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意外损伤和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助产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助产梅毒患者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缓解助产土职业压力,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加强手术室对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剖宫产手术的管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在手术室传播.方法 本院对143例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施行了刮宫产手术,加强岗位培训,完善各项操作常规和工作制度,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终末消毒,认真落实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结果 加强管理后有效地控制了血源性传播疾病在手术室的传播.结论 杜绝职业性感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可有效控制血源性传播疾病病毒在手术室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分娩产妇性传播疾病(STD)情况。探讨助产士操作中STD感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感染的产生。方法 对于产妇STD传播途径和危险性,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及防止锐器伤发生。结果 2001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3060例,其中STD病例有43例,根据统计发现发病率逐年增加。结论 通过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重视自身防护,达到降低助产士职业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2.
锐器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具有独特接触血液和锐器伤的高发科室,现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近年来由于性病外延不断扩大,此病被公认为性传播疾病,也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但与淋病与梅毒的传染方式不同,除了性接触传播外,还有30%~40%系接触污染物所致,孕妇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加之阴道分泌物增多和外阴部温暖湿润,容易感染尖锐湿疣,孕妇得了尖锐湿疣,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适,而且对以后分娩和新生儿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更由于助产士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随时要与尖锐湿疣患者密切接触,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本文主要探讨助产尖锐湿疣患者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缓解助产士职业压力,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耿文秀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619-861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血源性疾病中易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护士因职业防护不当所引发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增加,在医疗操作中因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5.
护理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玉金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124-124
近年来,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有上升趋势,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经锐器刺伤等造成感染,对围术期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危害。现将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分析及防护对策报告如下。1血源性感染危险分析1.1主要污染源最常见、最危险的是含有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及被污染的各种手术器械、敷料布类等。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献血筛查回顾及献血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烟台市献血人群构成与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率、体格检查(体检)不合格等原因的关系,笔者对1996年1月~2001年12月烟台市献血人群的血液筛查指标、4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与献血人群的关系、无偿献血者职业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立最佳献血模式、选择组织低危人群献血、减少乃至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赵蕊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124-124
近年来,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有上升趋势,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经锐器刺伤等造成感染,对围术期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危害.现将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分析及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心供应室负责全院各科室再生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工作.供应室人员在工作中频繁接触沾有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针头,其发生锐器伤的几率很高.而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传播的最大职业危险因素.所以,工作人员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发生锐器伤.而一旦发生锐器伤,则要及时处理,预防性用药,尽量避免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强血液透析治疗过程的管理,预防和防止血透室护士受血源性疾病的传染。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9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近3万例次血液透析,治疗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防护。结果:通过严格的防护对策我科护士未发生1例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加强血透治疗全过程管理,可以防止血透室护士受血源性疾病的传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职工利器损伤情况并探讨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60名在职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导致医院职工利器损伤的原因为防护意识差,缺乏相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工作忙,简化操作程序,心理素质差,利器使用和用后处理不当等.结论医院职工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控制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