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远期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随访65 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年龄8~16 岁。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Achenbach’s 儿童行为量表调查排便功能障碍对患儿的社会活动和心理行为的影响,并提出远期生活质量初步评分标准,尝试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 65 例患儿中14 例饮食受限,11 例曾缺课,9 例与同伴交往受限,12 例存在心理行为问题。排便功能差或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受到影响较严重。根据生活质量初步评分标准,59 例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严重排便功能障碍影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社会活动和心理行为,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排便功能差的患儿生活质量差。应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生物反馈疗法和心理咨询等,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30年以上生活质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30年以上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随访8例肛门直肠畸形患者(年龄33-41岁)。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如文化程度、婚姻家庭状况等,应用自行设计的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30年以上生活质量问卷,评估该8例患者和对照组(24例健康成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排便功能、饮食、工作、性生活、社交娱乐、心理情绪等6方面10项内容。结果 8例患者均结婚并有自己的子女。6例存在排便功能障碍。2例患者社会工作因此受到影响,3例患者性生活受到限制,4使例患者因排便功能障碍经常忧愁和烦恼。根据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30年生活质量问卷,患儿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应重视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手术疗效,应用生物反馈疗法等康复治疗,进行长期规律随访,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生物反馈法治疗大便失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肛及巨结肠术后并发大便失禁的患儿,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化,目前认为对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目的不仅主要是挽救生命、维持排便、更重要的是改善术后排便功能,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这里主要是指肛门功  相似文献   

4.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行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行为问题的状况.方法随访67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基础上应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调查其行为问题状况.结果67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中,13例(19.4%)存在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对照组.9例重度便失禁(肛门功能临床评分0~2分)患儿中,6例存在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其他患儿.结论严重便失禁影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行为问题,应进行长期随访,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经直肠和肛门矫治泌尿生殖窦畸形:初步报道本文介绍3例高位泌尿生殖窦畸形而直肠肛门正常的患儿,采用经骶、直肠和肛门入路进行矫治手术,年龄分别为16个月、17个月及24个月,畸形高度分别为1.5,2.5,4cm。术后两例排尿排便功能良好,另1例排便功能好...  相似文献   

6.
肛门直肠畸形作为小儿外科重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日益重视.我国小儿肛肠外科在不断提高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在加强对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研究与治疗,以期努力达到外科解剖重建与术后远期功能重建的统一,从而获得社会、家庭和患儿本身所能接受的生活质量.为此,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特开辟本期专题,以供同道们交流和争鸣.  相似文献   

7.
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 多数需要生后早期通过手术重建肛管。术后远期并发症主要是排便功能障碍, 包括大便失禁、污粪、便秘等, 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是目前术者、患儿及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管功能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其方法和手段有多种, 其中肛门直肠测压作为一种能够量化评估肛门直肠功能的辅助检查手段,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术后肛管功能的评估中, 对预后及再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大便失禁和便秘。尽管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方法的改进,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疗效已有明显的改善,但由于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很复杂,仍有约1/3的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国外学者报告肛门直肠畸形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至2009年1月我科采用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LAARP)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男性患儿中直肠前列腺瘘8例、直肠膀胱颈部瘘6例,6例女性患儿均为高位一穴肛患儿,共同管长度大于3 cm.腹腔镜用于直肠末端分离、瘘管处理以及盆地隧道的形成.20例患儿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9个月(2~24个月),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8年(2.5~7年).对20例患儿术后并发症以及肛门直肠功能(排便次数、大便控制能力、污便以及便秘情况)进行调查,并应用Kelly评分对肛门直肠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儿经过排便训练可以达到完全的排便控制无污便和便秘;13例患儿可实现较为满意的排便控制,偶有污便(每1~2周1次),无便秘发生.排便控制较差,排便次数增多,经常有污便或失禁者4例.该组患儿经过有效的肠道管理均可以实现满意的社会生活,该组kelly评分平均为3.9±1.59.结论 腹腔镜辅助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长期的疗效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改良Duhmel术式治疗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分析造成排便功能障碍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方法对42例术后5年以上患儿进行了远期生活质量评估、排便功能临床评价及直肠肛管测压、X线钡灌肠检查.结果大部分患儿身体、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性正常.临床排便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5%.静息压差、肛管高压区长度及钡灌肠肛管长度明显下降(P<0.05),自主收缩压优、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肛门内括约肌功能不全是污粪的主要原因,术后外括约肌功能代偿性增强.提出术中应减少对内括约肌的破坏,术后进行肛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行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与分期肛门成形术的远期排便功能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 评估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32例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临床资料, 手术方式均为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mini-Pe?a), 按照手术时期分为两组, A组为新生儿期接受一期肛门成形术的患儿, 共22例;B组为接受传统三期肛门成形术的患儿, 共110例。两组最远随访至术后15年。评估两组临床情况以及远期排便功能、并发症情况。术后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 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肛门直肠测压包括肛门静息压、肛门长度、内括约肌静息压及长度、外括约肌静息压及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 RAIR)等。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肛门成形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A组长于B组[(17.1±3.9)d比(10.4±3.4)d, P<0.05];总住院时间及总...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随访调查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并发症与排便功能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访77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2.3年(6~31年),评价临床效果、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患儿存在排便功能障碍,包括污便、便失禁和便秘;其他还有小肠结肠炎、排尿异常等。根据临床肛门功能评分,本组病例中排便功能优者30例,良者36例,劣者11例。根据生活质量评分对适龄患儿评分61例,生活质量优者28例,良者24例,劣者9例。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虽然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多数患儿的生活质量良好,但是排便功能障碍和并发症仍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矩形带蒂皮瓣推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矩形带蒂皮瓣推移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狭窄和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门狭窄的应用。方法对2002年5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例先天性肛门狭窄和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门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肛门狭窄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9个月(6~13个月);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门狭窄4例,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14个月(10~18个月)。患儿均以排便困难就诊。4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门狭窄患儿均诊断为先天性肛门闭锁,均于出生1个月后拟行肛门成形术,术后未正规扩肛。10例均采用矩形带蒂皮瓣推移肛门成形术治疗,并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其排便功能。患儿术后3、6个月常规来院复诊,随访2个月~7 a。结果10例患儿肛门切口Ⅰ期愈合,肛门外观良好,术后能完全解除狭窄,明显改善排便困难症状。患儿排便功能均良好,总评分5~6分。结论矩形带蒂皮瓣推移肛门成形术对先天肛门狭窄的局部解剖学狭窄及排便困难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不仅肛门本身发育异常,而且肛门周围肌肉及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缺陷。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成形术后肛门的排便功能障碍越严重。近年来,由于普遍采用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sagittal anorcctoplastx PSARP),即Pena肛门成形术,进一步改善了中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治疗效果,但该术式一般需结肠造口。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外科常见的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针对中高位无肛畸形的术式繁多,有的术式如腹会阴直肠拖出术、会阴肛门成形术等术后出现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的比例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近些年来,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ena 手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1999年1月以来,我们对16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施行17次pena手术(其中1例因直肠盲端在腹腔内  相似文献   

16.
<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占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第一位,发病率约为1/5000~([1])。肛门直肠畸形包括轻微的肛门位置开口异常及严重的泌尿生殖系统多发畸形。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男性稍多,严重畸形多见于男性。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来纠正肛门直肠畸形。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患儿术后肛门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已有了明显提高~([2])。ARM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肛门直肠畸形的术后疗效有所提升, 但是治疗方面仍有若干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值得小儿外科临床医生去关注。小儿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分型、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远期随访和生活质量等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可以提高肛门直肠畸形的整体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Pena手术及盆底肌折叠术治疗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效果。方法 采用再次Pena手术和盆底肌折叠术治疗高中位无肛畸形术后便失禁患儿9例(平均年龄6.3岁)。术中见9例患儿肛门和直肠均未穿过横纹肌复合体的中心,其中4例新生儿期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患儿,直肠偏于复合体的左侧或右侧,另外5例直肠地复合体的前方。术中将直肠重新固定在横纹肌复合体之中心。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显示患儿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MRI诊断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价值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临床检查及术中所见为参照,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34例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的MR图像,分别评价其术后肛直肠的形态及位置、盆底肌的发育状况及伴随的术后改变.结果 在2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4例Currarino三联症和2例泄殖腔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患儿中,发现25例盆底肌发育不良,其中21例合并骶尾骨发育不良;21例肛门及直肠周围广泛瘢痕形成;14例直肠扩张,其中3例合并直肠后突,2例合并直肠前突;直肠狭窄6例;8例并发腹膜脂肪疝;6例肛直角增大;3例直肠下段偏移,2例未位于括约肌复合体环内;以前手术遗漏直肠尿道瘘3例;脊髓栓系4例.而在6例先天性巨结肠及1例乙状结肠闭锁术后发生排便困难的患儿中,盆底肌及骶尾骨均发育良好;6例表现为直肠轻中度扩张;1例腹膜脂肪疝.结论 MRI对于肛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患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对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0.
高、中位无肛畸形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后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无肛畸形患儿26例,高位15例,中位11例,全部行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随访平均6.28年。通过临床评分、肛管直肠测压、肌电图、钡灌肠等客观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定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后肛门功能临床和综合评定优者分别由过去的23.1%、26.9%提高到73.3%和66.7%(P<0.01和P<0.05),而术后肛门功能差者由过去的23.1%、23.1%分别下降到6.7%和0。结论:多数无肛畸形包括有直肠泌尿生殖道瘘的无肛畸形,在直肠远端有内括约肌,手术尽量保留和利用,以便获较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