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监测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的经验,分析术中面、听神经解剖功能保留的方法及评估电刺激强度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共对610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术中监测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结果通过诱发肌电图及BAEP的监测,肿瘤的全切率为96.05%,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39%,功能保留率(H-B分级I-II级)91.61%,术末面神经直接刺激脑干端13V即引起肌电反应者,神经保留完整,预后良好。57例肿瘤直径<3cm患者中,听神经解剖保留率70.18%,保留有用听力(功能保留率)31.58%。结论术中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并可以减少或防止脑干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用术中面神经刺激预测听神经瘤术后的面神经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4年起运用面神经监测器研究了121例行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并在术中行面神经监测的病人,其中44例病人有完整的分析资料。这44例中,29例病人行听神经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25例是经迷路径路,19例经乙状窦后径路。肿瘤大小从4mm~6.3cm。每个病例在手术中都保存了面神经的连续性。术中面神经监测使用的是Silverstein面神经监测/刺激仪S8型和Brakmann肌电图监测器(EMG)。  相似文献   

3.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经迷路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4例,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面神经功能保留9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听力情况及肿瘤大小来决定手术进路,术中面神经监测、熟悉的解剖及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是保证肿瘤全切、减少面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面神经的保护和修复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1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直径≥4.0 cm的40例中(29.20%),39例采用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例耳囊径路切除;肿瘤直径2.6~4.0 cm的64例(46.72%)中,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57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7例;肿瘤直径1~2.5 cm的30例中(21.90%),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9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11例,肿瘤直径<1 cm的3例(2.19%)均经颅中窝径路切除肿瘤.术中均采用面神经监测.结果 听神经瘤拿切除135例(98.54%),近全切除2例(1.46%);面神经解剖保留110例(80.3%),断离27例,全部为桥小脑角段,其中15例采取面-舌下神经吻合,6例腓肠神经移植面神经桥接吻合,6例因缺损长、术中兼有后组颅神经损伤,而未能修复.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达到H-B分级Ⅰ-Ⅱ级84例(61.3%,84/137),Ⅲ-Ⅳ级38例(27.7%,38/137),Ⅴ-Ⅵ级15例(10.95%,15/137).术后6~12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84例(61.3%,84/137),其中肿瘤≥4.0 cm(5/40),肿瘤2.6~4.0cm者46例(71.86%,46/64);肿瘤1~2.5 cm者30例(100%,30/30);肿瘤<1 cm者3例(100%,3/3);Ⅲ-Ⅳ级者47例(34.31%,47/137),其中,肿瘤≥4.0 cm 29例,肿瘤2.6~4.0cta18例;Ⅴ-Ⅵ级者6例(4.35%,6/137):肿瘤均≥4.0 cm.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保护与肿瘤的大小、面神经的走行、术前放疗、手术径路及术者的操作技巧等相关,术中采用持续面神经监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继而提高面神经功能保存率.面神经的修复应视面神经断离的部位、距离及后组颅神经的损伤情况来选择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肌电图监护下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介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神经保留技巧。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32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88%。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术后6个月为Ⅱ级52.38%、Ⅲ级42.86%、Ⅳ级4.76%;术后1年为Ⅱ级66.67%、Ⅲ级28.57%、Ⅳ级4.76%。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可以全切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解剖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合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在听神经瘤手术中预防面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1~2012年施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大型及中型听神经瘤(肿瘤直径≥2.4 cm)患者62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手术进行综合监护,同时密切留意骨性解剖、蛛网膜解剖、神经与血管解剖关系。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58例(93.5%),次全切除4例(6.5%);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定:Ⅰ级57例(91.9%),Ⅱ级5例(8.1%)。结论对于大型和中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进行综合电生理监护,同时操作时注意典型的解剖位置与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达到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并尽可能地保全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术中神经导航应用于听神经瘤的经验,探讨面听神经保留的显微外科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的保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术中神经导航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导航定位静脉窦,引导内听道后壁磨除。27例术中行脑干诱发电位监测。结果肿瘤全切31例,全切除率为100%。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6%。肿瘤切除3个月后复查,面神经功能Ⅰ~Ⅱ级27例(87.1%),Ⅲ~Ⅳ级4例(12.9%)。解剖未能保留的2例,术中均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切除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术中神经导航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是提高肿瘤全切除、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经枕下径路手术后复发、后经扩大迷路径路再次切除肿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例复发的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扩大迷路径路手术,在经典迷路径路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切除岩骨骨质扩大手术视野,将复发的肿瘤组织完全切除。结果:5例听神经瘤直径为2.5~4.0cm,均全部切除,无死亡病例,未发生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面神经功能与术前一致;术后CT和MRI复查均显示无肿瘤残存,小脑、脑干位置恢复正常。经0.5~2年7个月的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枕下径路手术容易残留内听道内的肿瘤,再次手术采用扩大迷路径路可直接暴露肿瘤并到达脑干,既可避免瘢痕粘连区,方便定位面神经,又能全部切除复发的肿瘤,且具有创伤小、面神经功能保存完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6.2 cm×6.0 cm,骨窗3 cm×3 cm~5 cm×5 cm,术中注意肿瘤与蛛网膜的边界,并沿该边界分离并切除肿瘤,锐性分离面神经;磨开内听道,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肿瘤。注意保护重要血管、后组颅神经及脑干。结果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手术死亡1例。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Ⅳ级31例,Ⅲ级19例,Ⅱ级9例,Ⅰ级1例。随访1年,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切除肿瘤,大大提高了面神经保全率,具有微创特点,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检查手段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对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完整切除,而对肿瘤切除后的听力保存则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该文对不同手术入路的听神经瘤手术后听力保存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耳蜗神经与肿瘤之间粘连的意义进行评价。1998年11月~2001年1月在所治疗的63例听神经瘤患者中30例行听力保存手术,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8岁,平均48.9岁。10例采用中颅窝入路,20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27例进行了肿瘤全切除,3例因肿瘤与面神经及耳蜗神经有严重粘连而行次全切除。术前听力A级17例,听力B级13例。术后患者的纯音听阈均值在50dB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常见问题的处理,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方法 192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1 8 3例(95.3%),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185例(96.4%)。长期随访病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3.0%,术中F波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功能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优良率,术中F波监测不仅可实时反馈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术中切断面神经常属不可避免,对于面神经复活来说,直接进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其结果优于其他任何类型神经吻合术。自乳突部位将面神经改道,再行端端吻合术可于听神经瘤术中同期完成。作者自1977年10月至1990年10月为19例患者行听神经原发肿瘤切除,术中因肿瘤累及面神经而有意切断,少数则无意损伤致面神经离断,随即实施面神经端端吻合术。随访超过18个月,16例进行面神经功能检查,House分级达Ⅳ级以上。避免了进行二期较大范围的神经吻合术,且不致因Ⅶ、Ⅻ颅神经吻合而导致Ⅻ颅神经缺损。作者建议在切除听神经瘤对面神经切断的处理缺乏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小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小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6例小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1例术前听力分级为B者,行颅中窝入路;其余25例术前听力分级均为C与D者,行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回顾分析术前术后的面肌力弱、平衡障碍、耳鸣等情况,分析术中蜗神经的解剖完整性保存、肿瘤控制及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获益情况。结果 25例(96.2%)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因与面神经粘连过于紧密,做近全切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7年,随访19例,7例失访。无死亡、颅内感染病例。术后脑脊液耳漏1例,二次手术进行咽鼓管封堵,脑脊液耳漏消失。面神经解剖保存率100%,蜗神经解剖保存率88%。19例随访者中术后17例(89.5%)具有良好面神经功能,HB I与II级;另2例面瘫,HB III级。经颅中窝入路患者,术后听力C级。19例随访者中术前眩晕6例,术后5例(83.3%)眩晕消失,1例与术前相同。另13例术前无眩晕者,术后12例仍无眩晕与平衡障碍,1例出现体位改变时头晕或者快走时走路不稳。术前耳鸣15例,术后5例(33.3%)耳鸣消失或减轻,8例(53.3%)耳鸣程度与术前相同,2例耳鸣加重。术前4例无耳鸣,术后仍没有耳鸣。结论 小听神经瘤是否手术需要考虑患者年龄,合并全身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肿瘤生长速度,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对于没有实用听力者,推荐经迷路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尽量保存蜗神经完整性,为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有时可显现囊性称为囊性听神经瘤,应同胆固醇肉芽肿、先天性胆脂瘤、粘液囊肿、囊性脑膜瘤、颈静脉球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相鉴别。统计1976~1992经迷路径路手术的571例听神经瘤,囊性听神经瘤23例(4%)。并分析临床表现,症状时程,神经影像学表现,生长速率,手术技术(迷路径路)及结果,以及与同体积非囊性瘤的区别。结果:本组死亡率为人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血肿及肿瘤残留,其中2例肿瘤残留组织在随后的经迷路径路手术中完全切除,并发现手术并不比初次手术更困难。术后面神经功能,术中保存完整面神经13例(57%),…  相似文献   

16.
耳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耳内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肌电图常用于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监测 ,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较少。由于面神经走行临近耳蜗、卵圆窗、半规管、砧骨等耳内重要结构 ,同时解剖异常 ,面神经骨管缺损等都易导致术中面神经损伤。中耳乳突修正性手术 ,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破坏 ,可能存在面神经骨管缺损 ,或胆脂瘤骨质破坏等均易发生面神经损伤。将肌电图针电极插入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 ,术中连续监测自发肌电活动及机械刺激对面肌电图的影响 ,必要时给予一定电刺激 ,记录诱发肌电活动 ,判断面神经功能或是否临近面神经。该作者回顾分析接受中耳乳突手术的 2 6 2耳 (2 2 5例 …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方法报告两例经乙状窦后进路、内镜辅助和术中用CAP和ABR连续适时监测下切除听神经瘤的结果.结果例1 MRI示内听道口外瘤体直径约1.5cm,术前语频纯音听阈平均在30dB,能引出ABR各波.术中以ABR适时监测,完全切除瘤体后仍可引出清楚的ABR Ⅰ、Ⅲ、Ⅴ波,术后无面瘫.术后7个月复诊,纯音听阚及ABR波间期恢复术前水平.例2为双侧听神经瘤.MRI示左右听神经瘤直径分别为4cm和5cm.一侧肿瘤切除后间隔4个月行另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保留第二次手术耳听力,术中用CAP监测.术中虽未能保留蜗神经,但切除肿瘤后仍可记录到CAP.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的CAP监测结果无法评判术后能否保留听力,而ABR则能够及时反映听神经及其通路的功能状态,肿瘤切除后引出ABR Ⅰ、Ⅲ、Ⅴ波可有望保存术前听力.  相似文献   

19.
经颅中窝切除较小的听神经瘤可保存听力,现仍有其临床应用阶值。作者报道25年来,用此径路106例次手术疗效,并讨论此术指征及并发症。本组平均年龄43岁,性别及侧别发生率相近。瘤体平均1cm,98%瘤能全切除,2例为双侧瘤在囊内部分切除。随访平均5年,97例中59%听力保存,此需术中勿损伤耳蜗神经,且要保持其血供。89%面神经功能正常或近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18%,有脑膜  相似文献   

20.
尚存实用听力的听神经瘤患者比例增高,提高了对保存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的兴趣。中颅窝和乙状窦后八路可保存听力。但对内耳道(IAC)和桥小脑角(CPA)暴露受限,不能充分暴露延及IAC外份和蔓延至CPA且大于0.6cm的肿瘤。该作者推荐扩大乙状窦后八路后半规管切除术以达到IAC外份以及充分暴露CPA。尤适用于以上两术式不能去除且肿瘤分别侵及CPA、IAC外份者,可安全去除肿瘤并保存面神经和蜗神经。手术如下:作耳后切口,行完整的乳突切除术,使迷路可辨并使乙状窦前的后颅窝硬膜轮廓化,去除后半规管骨顶,小心保留膜迷路,然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